絕境中的零跑汽車,憑什么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最大“黑馬”?
1
進入2024年下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涌現出一匹“超級黑馬”。其既不是造車新勢力中的明星企業“蔚小理”,也不是中國傳統汽車產業的老玩家吉利、奇瑞或者長城汽車,而是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長期存在感最弱的造車新勢力之一零跑汽車。相較其它每一家汽車廠商都有一位“網紅老板”,而在汽車產業之外很少有人知道零跑汽車創始人的名字。
就在最近公布的9月份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榜單中,零跑汽車已經躋身造車新勢力品牌的前三甲。其同比去年增長94.6%,以32382輛的銷量,僅次于理想汽車、鴻蒙智行的53709輛、38355輛,遠超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的20349輛、18562輛,甚至還超過了老牌汽車品牌哈弗的30900輛。
不過,這還遠不是零跑汽車的上限。不出意外,零跑汽車有望在10月份超越鴻蒙智行的銷量,躋身中國造車新勢力月銷量榜單的前兩位。這種推測并非沒有根據,在最近一段時間的周銷量數據中,零跑汽車已經連續多周超越鴻蒙智行,穩居造車新勢力周銷量榜單的第二位。
2
零跑汽車的脫穎而出,頗讓公眾感到意外,因為從最初的一些關鍵要素來看,零跑汽車相較其它競爭對手是最缺乏優勢的。
首先,相對蔚來、小鵬與理想等源自互聯網領域的造車新勢力代表,零跑汽車缺乏它們的巨額融資優勢與話題流量優勢。
其次,相對極氪、埃安、阿維塔、深藍、嵐圖、智己與極狐等傳統汽車巨頭在新能源時代重金打造的子品牌,零跑汽車缺乏它們的汽車產業經驗與資金優勢。
再次,相對華為、小米等來自智能手機領域的科技巨頭企業,零跑汽車缺乏它們的品牌優勢、研發優勢與渠道優勢。
但就是在這種看似毫無勝算的狀況下,零跑汽車卻一步步實現進階,最終來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舞臺中央,這無疑是一個讓行業震驚的成就,那么其是如何做到的呢?有人可能會認為是它深厚的技術研發能力,也有的人會認為是它的產品策略與產品力,還有的人會認為是它的精細化管理能力。上述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筆者認為上述都只是結果而非原因,在技術、產品與管理等要素背后,最核心的根源是其有一位極其成熟的領導者,即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

1967年出生的朱江明,今年已經57周歲。他并非一位新創業者,而是在創建零跑汽車之前,就已經作為國內著名安防企業大華股份的聯合創始人,有著近三十年的大型企業管理經驗。
朱江明在大華股份長期擔任CTO一職,尤其擅長技術研發,曾帶領團隊在多項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其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8路嵌入式硬盤錄像機(DVR),曾幫助大華股份成長為安防領域全球第二的企業,并于2008年5月成功在A股上市,市值高達550億人民幣。
2015年,有一次在西班牙旅游,朱江明無意間在一個高端社里看到好幾輛雷諾汽車生產的小型電動汽車。他意識到這種新型電動汽車在國內將很有市場,而且大華股份在電子設備與自研軟硬件等領域的積累很多可以應用到電動汽車上,相較其他造車新勢力以及傳統車企更有優勢。就在這個時點,國家也剛剛頒布了27號文,鼓勵企業研發新能源汽車,這促使朱江明決定二次創業,于2015年的12月24日,正式創建了零跑汽車。
憑借之前在技術與產品領域的深厚積累,零跑汽車很快于2019年1月便推出了首款純電動轎跑車型零跑S01,但事情發展得并不順利,這輛車最終慘敗。其在2019年-2021年,3年累計銷量不到3000輛。2022年,這款車最終退市。
首款產品便打了個“啞炮”,這對于很多創業者都是一個巨大打擊,很可能由此就一蹶不振,宣告失敗。但這時,便體現了朱江明作為一個成熟創業者的價值。在首款車出師不利后,朱江明并沒有慌亂,而是在2020年5月11日,按照原計劃的產品節奏推出了一款外形酷似“老頭樂”的微型車零跑T03。但正是這款看似不起眼的小車,拯救了零跑汽車。

零跑T03有著超過400KM的續航里程,產品售價區間僅為6.58萬-7.58萬元,這與當時市場上的大多數產品相比,都有著極為明顯的差異化與性價比優勢。根據公開數據,2020年,T03銷量為10266輛,占零跑總銷量的90.12%;2021年,T03銷量為11391輛,占零跑總銷量的90.12%;2023年,T03銷量為61919輛,占零跑總銷量的55.70%。雖然T03并沒有為零跑汽車帶來規模化的營收與盈利,但它的成功,讓作為一個初創企業的零跑汽車進入到各個業務鏈條正常運轉的軌道,也給予了團隊一定的信心。
在借助T03穩住企業經營后,朱江明作為一個成熟企業領導者的能力進一步得到體現。其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的論證分析后,先是規劃了C11和C01兩款更符合主流市場需求的純電動車型,并于2021年和2022年推出,后又對其持續升級迭代,進行產品力提升。
其中,C01是一款車長超過5米的中大型轎車車型,C11是一款中型SUV車型。在這兩款車的定價上,展現了朱江明作為一個成熟企業家的魄力,他深知作為一個沒有什么名氣的新品牌,價格定高了,只有少許的銷量,企業注定會失敗。而企業要想生存下來,就必須先保證一定的銷量,才能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因此,這兩款車型均采取了負毛利的激進定價,這使得零跑的毛利率常年遠低于同行。
朱江明將之稱為“品價比”戰略,其曾公開表示,“品價比就是,我們的產品力要無限地往保時捷去靠近,但還是賣帕薩特的價格。這就是我們做車的邏輯。”這個戰略對于零跑汽車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是頗具競爭力的產品,另一方面是極具性價比的價格,讓這兩款車型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并帶動零跑汽車銷量的進一步攀升與產品結構的優化。
例如,2022年,零跑汽車全年銷量達到111168輛,同比增長154.1%。其中T03占比55.7%,C11占比39.9%,雙車戰略開始展現。2023年,零跑汽車全年累計交付新車144155輛,同比增長29%,其中C系列交付占比超過73%,零跑之前過度依賴T03的產品結構徹底改善。

在通過C11、C01等C系列產品在行業站穩腳跟后,朱江明還展示了一位成熟企業家的資本運作能力,其先后帶領零跑汽車在資本市場進行了兩個大動作。一個是帶領零跑汽車在香港證券交易所完成上市,另外一個是引進全球化汽車巨頭Stellantis集團作為公司的戰略投資者,并與其合資成立了合資公司零跑國際(Leapmotor International),未來由該公司獨家負責零跑汽車海外所有市場的出口和銷售業務。這兩個關鍵事件,都有著重大意義。
其中,零跑汽車在香港的上市,不僅讓零跑汽車獲得了寶貴的融資,還實現了品牌力的極大提升。引進Stellantis集團為戰略投資者,則為公司的海外市場擴展提供了巨大機遇。這都對零跑汽車的長期發展極為有利。目前,通過與Stellantis集團的合作,零跑汽車已經在比利時、法國、德國等13個國家展開銷售,未來還將拓展至亞太、中東、非洲、南美等地區。朱江明自信地表示,“我們肯定會看到零跑汽車進軍全球的速度上和銷售數量上,超越一些國內甚至是國外的車企。”
資本運作雖然在現代商業世界至關重要,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好的產品。零跑汽車并沒有讓公眾失望,其在2024年又相繼推出了基于LEAP 3.0技術架構的兩款重要產品C10與C16,這兩款產品也是零跑汽車在今年實現銷量突飛猛進的最大功臣。
C10是零跑汽車首款全球戰略車型,主打10萬-15萬人民幣之間的中型SUV市場。其按中歐雙五星安全標準設計,擁有中央集成電子電氣構架、CTC電池底盤一體化以及旗艦智能座艙等行業領先的智能電動技術。另外,還首批搭載了高通SA8295P的旗艦智艙芯片、高階智駕版本搭載激光雷達和英偉達Orin-X芯片,越級實現高階智駕。底盤調校是與Stellantis旗下的馬莎拉蒂團隊聯合進行,達到了豪車級的操控體驗。同時,C10具備530公里的CLTC續航里程,為用戶帶來智能、便捷、安全舒適的駕駛體驗,自上市不久便一直穩定在5000+的月銷量。
C16則是一款車長超過4米9的中大型SUV產品,融合了MPV的寬敞舒適空間與SUV的造型風格,全系標配高通SA8295P芯片,高階智駕版本搭載激光雷達及Orin-X芯片。C純電款全局配備800V碳化硅高壓平臺,其碳化硅三合一電驅動力總成,更是具有高性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壽命四大優勢。如此高的配置,C16的售價區間卻僅為15.58萬-18.58萬人民幣,在同級別市場中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C16一經發布,便受到了大量用戶的青睞,銷量持續攀升,6-9月的國內市場月銷量分別為889輛、2812輛、8032輛與7371輛。
C16最大的意義,不只是幫助零跑汽車的月銷量達到3萬+,更重要的是其在15萬-20萬人民幣價格區間的中大型SUV市場占據了第一位置,領先星紀元ET、深藍G318、別克E5、星途攬月與哈弗H9等其他一系列知名品牌旗下的同級別車型。能夠在這個戰略級市場實現巨大突破,讓零跑汽車的產品結構更加健康。

以9月份銷量數據為例,零跑汽車旗下的C11、T03、C16、C10與C01的銷量分別為8370輛、7754輛、7331輛、7181輛與1746輛。在僅售的5款車型中,零跑汽車有4款車型的月銷量超過7000臺,這個比例在全行業都堪稱領先。
就在近日,零跑汽車在巴黎車展上又亮相了一款行業矚目的全新A級SUV車型B10,其是零跑最新打造的B平臺的首款車型。零跑汽車當前的整體產品規劃主要分為ABC三個平臺,搭載C平臺的C10、C11與C16是零跑的中間車型,定位在15萬-20萬人民幣的價格區間;B平臺低于C平臺,定位在8萬-15萬人民幣的價格區間;A平臺高于C平臺,定位在20萬-25萬人民幣的價格區間。
雖然B10定位為一款A級SUV車型,但其敦實、厚重的設計風格,頗為大氣,且將搭載驍龍8295芯片與8650智能駕駛芯片,在智能化表現上也極為出色。不出意外,B10將是繼C16之后又一款帶動零跑汽車銷量大幅攀升的爆款車型。受益于之前銷量的快速增長與接下來的長期潛力,零跑汽車也獲得資本市場機構的密切關注,多家券商紛紛給予其“買入”與“增持”的評級。
上述產品的成功,與零跑汽車在核心技術領域堅持“全域自研”的發展路徑不無相關。與其它造車新勢力的“全棧自研”僅涉及軟件部分不同,零跑的“全域自研”,從整個智能駕駛系統和智能電驅系統的硬件到軟件全部由自己研發。例如,硬件結構從電阻開始打造,軟件從代碼開始寫起。
2023年7月份,零跑汽車發布了“四葉草”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做到了行業內首個四域合一,即將動力、車身、智駕、座艙四域都整合進一個盒子里。2024年1月10日,推出了最新迭代升級的LEAP 3.0技術構架,涵蓋了電子電氣構架、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電池、智能電驅以及整車構架六大關鍵技術領域,這使得領跑汽車成為了國內新勢力首家、全球第二家擁有智能電動汽車完整自主研發能力的廠商,自制率超過7成。
由于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是專業技術出身,相較其他汽車廠商的研發效率更高,這也為其提出的“品價比”戰略提供了堅實支撐。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與技術研發效率的不斷提升,零跑的毛利率在2024年上半年已經大幅改善,在最新的第三季度勢必會創出有史以來的最佳毛利紀錄。這也使得朱江明在接受采訪時自信的表示,“我們的成本控制不比比亞迪差,比亞迪降價,那就跟牌,我們今年不就一直在跟嗎?”
3
《礪石商業評論》在長期商業研究中發現,準確預判一家企業長期發展的最好依據并非當前的銷量、收入與利潤等財務數據,而是看其所具有的核心能力。能力的確定性,帶來業績的確定性。
由于零跑汽車當前車型的平均售價較低,從收入與利潤等財務數據上,其相較理想、問界等還有不小差距。但其能夠從初期最為不利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且活得越來越好,這證明零跑汽車有著之前沒有被行業所認識到的一種特殊能力。筆者認為,這種能力可以簡單總結為“應對復雜競爭環境,靈活應變,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才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長期競爭所需要的最核心能力,但這是極氪、歐拉、深藍、嵐圖、阿維塔、智己與極狐等背靠傳統汽車巨頭的子品牌,以及蔚來、小鵬等創建初始就獲得巨額資本加持且擁有明星創始人光環的新勢力所沒有證明的能力。
另外,零跑汽車的務實是當前頗為浮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極為稀缺的。2024北京車展期間,被問及如何看待車企CEO“親自下場”、“夢幻聯動”以換取流量的問題時,朱江明表示,“我沒有那么大的流量,知名度也不高,所以我還是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技術,努力把技術做好。”為了支持零跑汽車的發展,朱江明在2022年零跑汽車完成IPO后,還毅然放棄了自己約為200萬元的年薪,不從零跑領取一分錢,隨后,他與配偶劉云珍又在2023年10月31日以公告的形式承諾,未來10年內不以任何方式轉讓或減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選擇與公司共進退,這也展現了他作為企業領導者的擔當精神。
對于未來,零跑汽車也制定了清晰的規劃。朱江明認為,現階段年銷量 50 萬的車企能夠活下來,100 萬輛生命力相對強一些,但真正要活到最后,要 300 萬輛以上。圍繞長期活下來的目標,零跑汽車接下來將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第一,繼續聚焦國內市場,利用全域自研的技術能力,通過純電+增程“雙動力”布局,持續推出高性價比、越級配置的產品,計劃未來三年每年不低于2-3款新車;第二,擴大自研零部件的銷售范圍,目標向其他制造商供應零部件;第三,加速出海,在海外市場取得顯著成績。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在未來勢必會更加激烈,但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大黑馬的零跑汽車,已經證明了“逆境求生”的能力,再加上有朱江明這樣一位成熟有擔當的領導者,這讓我們相信其在接下來的漫長競爭中也一定能夠繼續找到進一步突破的方法并落地實施。所以,躋身中國造車新勢力銷量榜單第二位,絕非零跑汽車的終點,只是起步,其長期成就值得我們期待。
猜你喜歡
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中國新能源車輛總數突破3000萬大關,駛入高速發展快車道
2024年末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40萬輛,年度新注冊1125萬輛,增幅51.49%。市場快速增長得益于技術突破、基礎設施完善及消費者環保意識提升。現存相關企業超138.2萬家,2024年新增33.5萬余家。連續十年領跑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數量破1200萬輛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超1200萬輛,同比增34%以上,占新車銷量40.9%,出口增6.7%。相關企業超138萬家,2024年新增33.5萬家,近十年注冊量逐年增,約3.54%企業涉司法案件。2024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穩健增長,年銷量躍升至2289萬輛新高
2024年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大增,全年達2289萬輛,增5.5%。自主品牌份額突破60%,新能源銷量飆升41%。汽車相關企業超1538萬家,2024年新增339萬余家,司法案件約占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