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寶馬16億收購華晨中華工廠被叫停
由于壞賬太多,自救已經困難重重,華晨集團自去年11月申請破產重組。當寶馬中國以16.33億元出手收購華晨中華相關資產時,被外界認為是一次“善舉”。今年10月20日,此次股權收購案已經在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局網站進行了公示,但一個月后,此次“收購”出現變數。
11月25日,一位華晨集團內部人士對騰訊汽車稱,“中華工廠被寶馬收購的事情已經被叫停,在中華車間的寶馬相關工作人員已經撤走。”
該人士還透露,近期一汽相關領導正與華晨集團高層會面,華晨集團內部認為寶馬16.33億元購得中華工廠的價格過于便宜,內部存在反對意見。
對此寶馬官方不置可否。11月26日,寶馬中國回應AI財經社稱“該項目持續得到各方支持,在按計劃進行中,目前我們無法對此事發表更多評論”。
在今年8月31日,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案召開了第二次債權人大會,其中寶馬以16.33億元的價格收購“中華”汽車相關資產的議案在會上通過,但通過率不高,同意金額僅占出席會議債權金額的57%,是通過比例最低的議案。
按照此前股權收購協議,寶馬中國購入的是華晨中華的土地、廠房、設備等生產資產,以及“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資質。
寶馬中國收購的出價為16.33億元,其中相關資產為土地使用權3項,價值2.4億元;房屋建筑物19項和構筑物20項,價值7億元;機器設備179項,價值2.93億元;華晨集團持有的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權,價值僅0.45萬元,合計12.33億元;此外,整車生產資質4億元。
10月20日,寶馬(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已經與華晨集團簽訂股權買賣協議,以收購華晨制造全部股權。擬議交易后,寶馬中國將單獨控制華晨制造。
但此次股權轉讓預計2022年初交割,前提是滿足中華資產注入、中華和新日汽車的售后責任轉移、汽車生產資質維持、政府部門審批、汽車行業對外商投資的政策限制取消等一系列先決條件,股權交割時間不晚于2022年6月30日。
如今收購一事再生變數,寶馬中國到底會不會放棄此次收購?
對此,AI財經社向寶馬中國求證,寶馬中國的回應稱:“該項目持續得到各方支持,在按計劃進行中,目前我們無法對此事發表更多評論,敬請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華晨中國把華晨寶馬25%股權賣給寶馬,寶馬擁有75%的華晨寶馬股權,2022年生效。由此可見,寶馬今后會推出更多本土化車型,而單獨控制華晨制造,也將為寶馬在華生產本土車型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華晨汽車整體破產重組是否會被重提?
其實,在8月31日第二次債權人大會之后,就有債權人認為,一旦寶馬收購成功,意味著華晨汽車作為一個整體破產重整已不可能,集團剩余資產也將被拆分出售,無法發揮整體重整的價值。
AI財經社獲悉,經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申請,沈陽市中級法院裁定華晨等12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案的重生計劃草案提交期間延長至2021年12月3日。這意味著,重生計劃草案在未通過之前,一切都存在不確定性。
那么,一汽集團是否會出手?
早在今年2月份,就有消息透露出,一汽集團計劃用72億美元收購華晨中國的股份,一汽首先收購華晨手中30.43%股份以及遼寧省交通投資集團持有的11.89%股份,然后一汽在對華晨其余股份提出強制性收購要約。面對這則傳聞,華晨集團表示不能透露,而一汽則直接回應信息不實。
而近期一汽集團再次接觸華晨集團被證實為真,也讓華晨汽車破產重整更加復雜多變。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