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的獎賞:阿里巴巴“耕云”15年結出AI果
1
在全球商業界,《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有著極重的分量。作者克里斯坦森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引發很多企業家深思的現象:大量知名企業,其組織管理極其完善,也幾乎做對了所有業務決策,卻突然邁向死亡。克里斯坦森認為,這個現象背后的根源,是行業中出現了技術的“破壞式創新”,讓這些企業原有的技術與產品不再適用。
以信息產業為例,已經經歷了從硬件到軟件,從軟件到PC互聯網,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多次“破壞式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大量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都消失了,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夠成功應對一次次浪潮的侵襲,實現數十年的持續領先。現在,全球信息產業又迎來了一波新的巨浪,AI引發的“破壞式創新”正在打破和重塑行業格局,頭部企業稍有不慎,便會在浪潮中粉身碎骨。

觀察當下中國信息產業的各個頭部企業,筆者認為,阿里巴巴是面對這場AI“破壞性創新”準備最充分的,這得益于其15年前的一次決斷,以及過去15年間的持續主動創新。日前,阿里巴巴發布《大模型技術發展及治理實踐報告》,這是其連續第三年發布AI報告。報告介紹了阿里對“云和AI協同發展”的系統思考,為我們深入觀察這一波AI浪潮,以及領軍企業如何跨越新浪潮,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分析樣本。
2
《礪石商業評論》在長期商業研究中發現,那些最杰出的企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在創業初始就已經有了一個系統的頂層設計。它們之所以杰出,是在發展過程中持續創新形成了復利效應。阿里巴巴能在這一輪AI浪潮中占據行業領先者的地位,源于其15年前率先在高歌猛進發展過程中,冷靜地洞察到自身面臨的危機,主動發起了一場“破壞式創新”的自我革命。
當時,阿里巴巴旗下淘寶、支付寶等業務快速增長,公司每天需要處理的數據量越來越大,峰值期間服務器使用率高達98%,這給阿里巴巴基于IOE(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集中式存儲)的傳統IT架構帶來巨大挑戰。時任阿里巴巴首席架構師王堅認為,如果繼續投入巨資購買更多的服務器與數據庫,由此產生的IT基礎設施成本將讓阿里不堪重負。阿里必須跳出IOE架構的桎梏,自研大規模分布式計算架構。馬云放話“每年投10億,投個10年,做不出來再說”,在如此決絕的支持下,王堅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完成技術攻堅,最終研發出“飛天”云計算操作系統,掀開了中國云計算時代的大幕。
有了自研云計算,懸在阿里頭上的IT達摩克斯利之劍終于解除。阿里云不僅僅是阿里內部的支撐體系,還很早就被定義為“數字時代的水電煤”,要面向全社會提供服務。更低的價格、更好的性能、更高規格的安全性,這些很容易得到驗證的優勢,讓阿里云迅速贏得互聯網、金融、交通、工業與政務等領域企業組織的關注,它們紛紛放棄自采機器,轉向阿里的公共云服務。“水龍頭”的模式隨開隨用,大大降低了互聯網創業的門檻。那些年,中國互聯網創業,阿里云功不可沒。
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阿里云立足長遠,不斷補齊能力拼板,自研CPU芯片和AI技術,提前布局下一波技術浪潮。2019年,阿里平頭哥發布了首款為AI場景深度定制的含光800芯片,該芯片在性能、能效比方面創下了當時的兩項世界紀錄。2021年3月,阿里聯合清華,發布了當時業界最大的中文多模態預訓練AI模型M6。該模型參數規模超千億,同時具備文本、圖像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圖像設計效率超越人類,可以應用于產品設計、信息檢索、機器人對話、文學創作等領域。當時,大洋彼岸的OpenAI還沒有暴得大名,阿里那么早就能在多模態預訓練上取得突破,證明了它不是跟隨模仿者,而是主動創新者。

正是基于這樣長期的戰略準備和技術積累,當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后,阿里巴巴第一時間就能推出自研大模型“通義千問”。阿里云迅速轉向以GPU為主的計算新范式,承接下了中國一半以上的AI大模型。2023年9月,阿里巴巴把“AI驅動”明確為全集團的戰略重心。
AI怎樣才能驅動起來?阿里定下了兩條實施路徑,“公共云優先”和“開源開放”。這兩條路徑選擇的背后,是阿里一以貫之的創新哲學:先解決行業和社會面臨的問題,在行業和社會的進步中實現自身發展。
AI大模型技術不斷進化,但行業和社會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模型技術不夠先進,而是用不起更開發不起。AI要在全社會推廣普及,就必須把算力成本打下去,把開發和使用的門檻降下去,否則大模型就只能淪為少數科技巨頭自娛自樂的奢侈品。阿里認為,降低算力成本的辦法是聚焦發展公共云,降低開發和使用門檻的辦法是開源開放。
阿里15年前創辦阿里云,不可能預知今天的AI盛況。但相通的架構優勢讓公共云在AI時代迎來了大顯身手的機會。訓練先進大模型需要具備萬卡集成能力,大多數企業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而這正是公共云的優勢。公共云通過優化的軟件棧和調度算法,可以實現萬卡集群高達90%的并行效率;通過多可用區部署,可以確保即使某個區域發生故障,服務依然能夠在其他區域無縫切換,維持服務連續性;通過提供“開箱即用、按需使用”的模型部署服務,可以大大減少部署時間和人力成本,效率是企業內部自建的2倍以上。公共云配備千百人規模的專業安全團隊,這種高規格的安全性也是私有云條件下不能比的。
在今年11月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吳泳銘介紹,過去一年,阿里巴巴高強度投入AI基礎設施建設,基于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算力成本持續降低,“通義千問”API調用價格一年下降97%,百萬token調用花費最低已經降到了3毛錢。吳泳銘在那場演講中做了一個生動的類比:“就像足夠便宜的電力帶來電氣化時代的大爆發,我們相信,足夠便宜的算力最終將把我們帶進智能化時代。”
在開源開放方面,阿里巴巴推行全尺寸、全模態開源。截至目前,旗下“通義千問”系列開源模型的全球下載量已經突破4000萬次。全球開發者基于“通義千問”二次開發的衍生模型突破8萬個,這個數量跟美國Meta的Llama接近,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基于阿里巴巴開源的模型,開發者和企業不必自己訓練大模型,只需在原有基礎上“爆改”即可,省去了應用AI的大頭開支。AI要推廣普及,這一步很關鍵。
可以說,阿里巴巴實施“AI驅動”戰略一年多的時間,在“公共云優先”和“開源開放”兩條路徑上都達到了預期效果。這也拉動了阿里云業績的飆升。11月15日,阿里巴巴發布最新一季財報,阿里云連續第四個季度實現增速上漲,季度經調整EBITA利潤達到26.61億元,同比增長89%。

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吳泳銘提出了一個洞察:“AI最大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在手機上做出一兩個超級APP,而是推動各行各業的生產力變革。”目前,接入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的企業數已經達到30多萬,涉及代碼開發、藥物研發、太空探索、生產制造等業務場景。可以斷言,阿里“云+AI”業務的發展速度,取決于AI行業化應用的滲透速度。AI就是阿里的二次創業,阿里團隊需要像當年電商創業那樣,走好從0到1、從1到10的每一步。
阿里開創中國的電商產業,成功之道在于兩點,一是在買賣兩端分別做大了商家生態和消費者生態,二是打通了從交易到支付到履約的全鏈路。現在,阿里正在“云+AI”的新戰場上重復這套縱橫交錯的生態打法,《大模型技術發展及治理實踐報告》把這個生態概括為“3+1”體系。“3”是指“三大發展引擎”,包括:公共云基礎設施、開源生態和高質量數據供給。“1”是指“一整套多角色、全周期的治理架構”。面向AI時代的終局,這個生態體系的體量絲毫不亞于電商。
3
如今,阿里巴巴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已經成為一句流行語,“讓天下沒有難做的XX”甚至成了一個固定句式。在這個句式的背后,其實蘊含著一個樸素而又深刻的道理:一家企業的價值有多大,取決于它能否讓天下原本難的事情變得簡單,也就是通過創新解決社會問題。
套用這個句式,阿里巴巴2009年創辦阿里云,就是要“讓天下沒有難辦的IT”。阿里巴巴今天推進“云和AI協同發展”“開源開放”,就是要“讓天下沒有難用的AI”。從電商到支付到阿里云到AI,阿里巴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積極應對、主動發起“破壞式創新”的歷史。那些它最早認準、下重注干的事情,最終都取得了大成,這就是科技和市場規律發放的“創新者獎賞”。馬云說阿里巴巴要做“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意味著需要穿越多個技術周期和經濟周期,這并不容易——唯有持續創新。
猜你喜歡
創新者的獎賞:阿里巴巴“耕云”15年結出AI果
得益于人工智能的驅動,未來幾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阿里巴巴作為中國公共云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創新者,勢必收獲最多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