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阿里,尚能“飯否”?
全員信宣布,張勇個人將于2023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將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CEO,同時繼續兼任淘天集團董事長。
權力交接背后,意味更為深長。內憂外患交疊,陷入“大象困境”的阿里,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
01
老將回歸背后,無奈與急迫
于阿里而言,高管變陣是一次各種層面上的老將回歸。
馬云曾說,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要特別感謝四個人——孫正義、楊致遠、金庸和蔡崇信。其中,他最感謝的就是蔡崇信,因為阿里是蔡崇信和他從零做起來的。
并非夸言。蔡崇信賦予了阿里現代大公司的DNA:一是幫助阿里確立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的現代企業架構,由此現代企業、股份制、資本市場等理念根植于阿里;二是幫助阿里實現了對外融資。
蔡崇信被譽為“馬云背后的男人”,是阿里除馬云外唯一一名永久合伙人;身為阿里第一代程序員的吳泳銘也被成為阿里的“秘密武器”。當創始老將重新走向臺前,阿里當下戰略的深層邏輯發生了明顯質變——自我顛覆,轉向投資公司。蔡吳組合的上陣,被外界認為是阿里正式轉向資本運營與資產運營的重要信號。
2023年5月,阿里巴巴財報電話會上,首席財務官徐宏提到,未來阿里將重點關注三大優先事項:對資本結構進一步保持審慎的同時,專注于提高管理公司資產的資本回報率;設計審查和實施能夠使每股收益增值的計劃;探索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股東回報的各種方案。
無疑,與上述論調對應,蔡吳組合無疑是阿里專注股東匯報的一顆“定心丸”。
回歸股東回報,已經是阿里巴巴堅定價值基礎的最優解。至少在資本市場表現上,阿里巴巴在張勇任期內的成長是不盡人意的。
2023年2月,查理·芒格公開批評“阿里巴巴不是互聯網公司,仍然只是一個該死的傳統零售商。”當然沒有無緣故的憤怒,據悉芒格在阿里巴巴上的投資浮虧可能接近50%。
具體看,自2020年9月登頂299美元/股后,最近3年阿里的股價動蕩下滑。橫向對比看,當下阿里巴巴的市值不僅遠遜于騰訊控股、臺積電,還被后來者貴州茅臺、中國移動、工商銀行等一眾內地公司反超。
背后是阿里在張勇任期內遇到的多重挑戰:被拼多多圍追堵截、下沉市場流失、增長成長性見頂,“二選一”被反壟斷大錘重罰182.28億元人民幣、系列裁員風波……
“大象困境”之中,阿里內外環境各方面都承壓不小。鋒芒不再,阿里巴巴亟待尋找更新的價值根基,自我顛覆是做出改變的更優解法。
02
重梳流量邏輯,回歸中小商家的“迷途知返”
變化,很早就埋下伏筆。自馬云回國后的90天里,阿里已經歷經三大變革:分拆造活力,分權厘功過,回歸互聯網和中小商家,分別涉及戰略、組織管理和業務。
2023年3月28日,一年一度的阿里變陣大戲,宣布了“24年來最大的組織架構調整”:構建“1+6+N”的組織結構。在阿里巴巴集團下,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同時建立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的董事會。
簡言之,六大集團到了需要“自負盈虧”的時候。對此,張勇解釋“阿里需要變得更快更敏捷”、“我們旗下的每塊業務都是阿里巴巴投資的對象,只不過原來養在自己家里,現在讓他們獨立面對市場。”
眼下阿里變陣,其實是2020年以來一系列變革的延續:優化效率,改良決策流,放權給核心業務板塊。亦埋下伏筆,其中張勇出任阿里云智能集團的董事長兼CEO,這被看作是張勇后續變動的一個信號。
張勇的徹底放權,意味著阿里動物園里的成員們要自謀出路、創造投資價值了。
自食其力的決策,并非無源之水,畢竟近年來淘寶、天貓兩大阿里支柱營收與利潤同時走弱,已經顯現出了成長天花板。
2023年的618已經沒有具體數據,體現在財報上的利潤天花板也正悄然逼近。張勇接任董事長后的2021財年(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阿里收獲最高凈利潤1432.84億元,但2023財年凈利潤僅為655.73元,比7年前他接任CEO第一年還少57億元。的確,張勇時代拼多多趁虛而入,電商演變為“三國演義”,阻擊戰的失利也是張勇的一處敗筆。
問題出在哪里?
事實上,多年矛盾中阿里巴巴對流量生意的邏輯轉向,成為飽受外界詬病的關鍵所在。回歸本源,阿里巴巴之所以成為阿里巴巴,起家關鍵在于成立早期大量中小商家為淘系電商帶來的巨大流量。而今淘寶和天貓是兩個業務,但流量池子還是在一塊。
瞄準流量生意,阿里巴巴造出了一個新商業模式——中小賣家自發尋找/吸引買家,將優質流量帶來淘寶平臺,淘寶平臺再將流量打包“賣”給天貓上的大品牌商。
大小之間,如何平衡小賣家與大商家的入口矛盾?追求消費升級的阿里,做出了對大品牌商相對利好的決策,而這直接導致生產流量的大部分中小賣家被“趕”出天貓。
阿里通過大幅提高服務費與保證金來提高商城的信譽與服務質量的舉措,進一步激化矛盾,這也導致了著名“十月圍城”事件。雖然此后圓滿解決,但中小商家和大商家的流量傾斜機制博弈,本質仍是未解。
事后看,這場生態自凈顯然阿里失去更多。不僅自身生態受損,流量杠桿的實力不再明顯。中小商家轉而投向競爭對手拼多多的懷抱,迅速成長。這些活躍在五環外、小鎮農貿市場的小攤小販,成為了幫助拼多多對抗阿里的強大武器。
03
獨立上市猜想,危與機并存
不變確實不行了。
2023年,已經來到了電商的“生死局”大年。一個鮮明信號是,價格戰的火花又被燃起。我們看見,京東重拾“低價”武器,跟風“百億補貼”;拼多多攪動起國內的低價風暴不說,更在出海領域攪動風雨,和阿里的戰火從國內燒向國外。
對手的圍剿來自四面八方,甚至出現在想象之外。抖音以興趣電商向傳統電商凌厲進攻,美團亦不滿足于本地生活,發起美團閃購來切分蛋糕,刷新小時達的電商時效。
據澎湃新聞,有媒體報道,從分析師和相關公司內部獲得的測算數據,拼多多與抖音電商去年的訂單 GMV(銷售總額)合計已超過阿里國內電商業務的50%。在收入側,2023年前三個月,拼多多的收入已達到阿里國內電商業務收入的62%。
消費分級趨勢愈演愈烈,電商環境的的變化也越來越快。面對來勢洶洶、或危及基本盤的各路對手,阿里是時候重新梳理流量邏輯與價值通路了。
回歸淘寶,阿里也做出了不少改變。一個重要信號是,淘寶在2023年618明顯加強了對中小商家的扶持,淘天首次上線中小商家專屬618營銷通道:淘寶好價節。這是電商史上第一次為中小賣家定制的營銷IP。
如果說焦灼的前臺戰況,帶來了關于回歸中小商家的戰略轉向,那么浸淫VC圈多年的蔡崇信走到臺前,則帶來了投資維度的重要的破局切口。
阿里動物園的動物們也應該獨立上市、為集團分憂解難了。對比之下,京東集團早已采取孵化旗下各業務獨立上市的模式。除京東集團本身,京東物流、京東健康、達達集團都已經成功上市,京東產發、京東工業也正在上市路上。
的確也等不及了。2023年初,關于菜鳥、盒馬、阿里云單獨上市或尋求融資的消息甚囂塵上。獨立經營框架盡然是好事么?也有多重因素,一方面,可以獨立獲取發展資源、改善治理結構,打開產業發展鏈路;另一方面,失去了集團內部的協作輸血,某些板塊的業績可在短期能會變得難看。
危與機并存,回歸“初心”的阿里,能否走出當下的低谷,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