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四期美元基金首關:認繳近5.5億美元,AUM或超690億元
10月8日,華興新經濟基金宣布完成四期美元基金首關,認繳金額近5.5億美元。據悉,本期基金預計規模約為12億美元。
老規矩,先翻譯一下披露信息。
最直觀也最搶眼的是規模。雖只是“首關”,但也披露了12億美元的預計規模。這意味著華興基本預定了“10億美元俱樂部”的一席。
對于華興,這一數字的意義至少兩層。一是客觀上稀缺,盤一盤國內投資機構,單期募資超過10億美元的就那么多;二是主觀上重要,人們之前會拿華興當投行,當上市公司,當一個綜合體,而一旦華興的投資基金躋身10億美元俱樂部,一定會大大地強化華興的投資屬性。
如果用募資能力定義一家機構的實力,華興已經是當仁不讓的“主流玩家”。
其次,用時短,LP忠誠度高。從披露的信息來看,本期基金5.5億美元募集“僅用四個月完成,創下紀錄”,吸引了歐洲、新加坡、日本和美國的知名投資者,超7成老LP持續加碼——70%這個比例說不上非常高,但肯定不低。
再來,資金投向緊跟大方向。早在今年一季度,華興開始對外頻繁傳遞一個信息點:“智能經濟時代已經加速到來”。華興本期美元基金采取邊募邊投的動作,“針對中國智能化趨勢進行資產配置”,重點關注先進工業、科技、醫療保健以及智能消費幾個方向。
經此一役,幾個結論如下:
第一,華興在堅決上規模,堅定做多中國;
第二,美元基金募資沒問題(這條最值得關注);
第三,華興投資上桌了,不論案例還是規模,已算得上國內最主流的基金梯隊;
第四,新經濟投行轉型投資少有成功范本,華興打出“樣”了。
私募市場的信心節點
除了募資本身,當下這一時點也尤其值得細品。
如果過幾年回頭來看,華興新一期美元基金首關官宣的這個時間點,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節點性事件。
這話從何說起?不遠,就從幾個月前中概股困局說起。
先是滴滴IPO之后被審查下架,之后好未來高途新東方各種腰斬,隨后,我開始在市面上聽到“軟銀準備退出中國”的傳聞,8月份孫正義在財報會上說要對中國市場靜觀其變,此后又冒出SEC暫停中國公司用殼公司赴美IPO的消息。
現在呢?滴滴股價止跌,孫正義又回到中國連續出手,可以說市場情緒正在恢復的過程中,但我不止聽到一個投資人說,多家美元基金的投資節奏在放緩,核心因素也很好理解,就是不確定性。
這里你要注意的是,華興新經濟基金此次披露的“4個月內”完成首關的說法,按時間推一推就知道,這只基金募資開始的時間是6月份。我去翻了微信記錄,第一次聽到“孫正義退出”這條傳言的時間點是7月27號,那也是基金行業情緒最緊繃的時刻。也就是說,華興募資起步一個月就碰上了這攤子事。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元LP們仍然用錢給包凡投票了,“首關吸引了來自歐洲、新加坡、日本和美國等知名機構投資者,大約三分之一金額來自新投資者,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國際銀行和家族辦公室,超過70% 的老機構LP繼續加碼。”
你就知道,這只華興的新基金是近期一系列事件之后,第一個大基金的募資關閉,這顯然對市場的不確定情緒是一個制衡。所以我才認為,長遠來看,這次募資可能會成為近年私募投資市場的系列節點之一。
依我說,華興這次基金首關的消息,本身也是帶著強烈的“頭部玩家”的信號:各位心存疑慮是吧?我先站出來表個態,繼續看好中國市場,繼續堅決上規模。
從發牌到上桌,步速兇猛
這些年大家都看得到華興從“發牌”到“上桌”,但具體到步速,細看一下著實驚人。
華興2013年發力投資業務,從規模來看,募資曲線十分陡峭。先看美元,節奏大概三年一募,2013年美元一期6200萬美元,2015年美元二期1.79億美元,2018年美元三期直接來到6.02億美元,如今的四期維持繼續翻倍,直指12億美元十分可觀。
人民幣募資發力稍晚但規模更大,顯然是華興的募資主場。2015年分別完成約10億元人民幣一期和52億元二期,2017年完成人民幣三期65億元。
聽聞華興正在進行新一期人民幣基金的募集,按照過往節奏,本期恐怕也會到大幾十億甚至可能上百億的規模。
步速兇猛,華興已經悄然成長為一家大體量基金。根據華興2021年上半年年報,投資管理業務的AUM已達到617億元,加上本期12美元,粗略計算目前AUM或已超690億元。
華興的aum持續走高,一方面說明華興自身正在處于上升期,扛住了市場不確定興的風險,在募資上展現出了強大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證明了華興Long China的真實動作。
華興的種種成果有跡可循,早在幾年之前,其業務重心早已向投資轉移。接近華興的信源告訴我,自2019年起,包凡開始親自下場帶隊投資,力圖把投資打造為集團的核心業務之一,鮮少公開露面。
投資團隊規模也在逐步拓展。截止目前,華興新經濟基金團隊規模近100人,deal team規模35人,基本等同國內主流大VC/PE 的投資團隊規模。
目前,投資業務已經成為華興第一大業務。華興集團2021年上半年年報顯示,投資管理業務收入達到13.21億元,同比增長105%,并已超過投行、證券等業務,成為集團最大營收來源,占到總營收的54%。2020年報披露的這一數字還是50%。
與此同時,華興的打法也開始形成鮮明風格。FA起家做投資,最初大都“跟著喝湯”,華興最初的投資也是跟投為主,早年幾個大案子均是類似“團購”畫風。但自包凡2019年親自下場后,華興的打法越發鮮明和強勢——拿下領投的案子越來越多,出手也愈發重倉和集中。
包凡在一次采訪表示,華興的ticket size大約1500萬到5000萬美元,但小于2000萬美元大概率不會投。根據相關統計,截止目前,華興新經濟基金的portfolio數量不到200,但投資過億的項目數量已經超過60家。
這是典型的PE往前延伸的投法,很可能也跟華興的能力路徑有關,投行的價值取向本來就是“大”,大案子的價值比小案子更高,華興做投資的價值理念、人才能力甚至包凡個人的思維方式,肯定都會靠“后”。
更深一層來看,從投行延伸出來投資業務,在什么案例、什么時間點上從跟投進化到領投很關鍵。2019年是我觀察到的關鍵時點,這一年開始華興明顯加大出手速度和分量,“領投”、“獨家投資”的比例逐漸增多。
從表面上看,華興往前邁的這一步是受行業形勢所推動,但其實對包凡來說,要做好投資,這就是最好的轉型節點,在最頭部的案例上,選擇非共識的策略,一舉拿下。
此外,泡泡瑪特這個造成大基金集體錯失的案例,華興也證明了,他們看得準,投得進。
根據華興半年報顯示,華興基金整體的IRR大約在50%左右。
投資這個行業,數字最能說明問題,華興本次交出了亮眼的募資成績單,相信再沒有人可以忽視它。從規模維度審視,這家基于投行業務優勢起家的基金,已經算得上國內最主流的基金梯隊了。國內市場上,新經濟投行轉型投資此前鮮有很成功的案例,華興終于打出了個“成功”的樣,在包凡下場之后,他們在投資這條路上已經跑得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