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資LP開始追責
“國有資本投資失利,是真的要被追責的!”
今年以來很多企業紛紛撤單IPO,投資人的錢困在里面,更嚴重的是這類投資主體里很大一部分都有各省級市級國投。如果不能IPO上市,那很大可能是重大投資失誤+國有資產流失。
發出上述感慨的投資人馮琛任職于某地方國資投資平臺,手上項目今年全在清盤。“明年搞不搞(投資)還是未知數。一級二級市場估值倒掛,很多項目無法IPO上市,資本根本退不出來。”
這兩年各級政府批準設立的引導基金以及國有企業參與的大型產業基金等都已經形成較大規模,對國有資本創新財政資金使用、引導新興產業發展、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基金運營中在政策目標重復、運作機制不夠完善、資金閑置或者投資進度緩慢等方面也在不斷暴露問題,有關基金有效合規運行并達到預期目標備受關注。
01 國資開始追責
嚴查股權投資、資金管理、金融業務等違規問題
前不久安徽國資再反腐再次被曝出大動作,江淮汽車集團原董事長安進被查。安進此前被認為是推進安徽汽車工業技術進步的重要領軍人物之一,在他任期內不僅江淮先后與蔚來、大眾等達成戰略合作,且成功引入合肥產投集團、青島城投集團、安徽國控集團等國有資本。
其中安徽國控集團由安徽省國資委100%控股。除了是江淮汽車重要股東外,參股20余家企業,主導或參與設立多只基金,形成了以安徽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省戰略投資基金、省屬企業改革發展基金、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增動能投資基金為基礎的國控基金群,而且各類子基金促成20余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項目在安徽省投資落地。早在去年甚至更早前,安徽國資系統的“打虎”動作就接連不斷。2023年7月份安徽國控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先明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安徽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其實自2002年國內首只政府引導基金成立以來,歷經20多年發展,政府引導基金的目標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隨著基金運營規模不斷擴大,引導基金能否有效合規運行以及是否達到預期目標,逐步受到關注。而且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監督追責局連續下發央企追責通知,突出強調了國家層面對央企違規經營投資處理處分的重視程度,尤其強調強化對企業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部門和崗位的監督,嚴查股權投資、工程建設、資金管理、對外擔保、金融業務等領域違規問題線索。
圈內最為典型的國資投資案例莫過于每日優鮮。根據媒體梳理,在2020年5月21日至2020年12月9日期間,蘇州常熟政府產業基金、青島國信,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中金資本等先后參與每日優鮮戰略融資。這其中青島國資委20億投資成為生鮮電商史上落地地方的最大規模戰略投資,前置條件是每日優鮮要將總部搬至青島,可謂給出了足夠誠意。直至2021年一季度,每日優鮮走出資不抵債的困局。如果不是國資注資,公司可能早就死去。然而,僅用一年時間從200億市值到宣布退市,國有資產流失一度成為熱議話題。
據當時每日優鮮Base北京工作的Java架構師柳清表露,因為自己是青島城陽人,公司上市后十分關注總部落戶青島的事情,但一直以來青島幾乎沒有任何崗位。“看著公司拿著青島的投資,我和北漂同學找遍了各大招聘網站,以為終于可以回青島安家就業,但結果大失所望。公司內部也對青島二字決口不提。反而是還在北京高薪招聘程序員,5年左右經驗的工資開到4-6萬/月,我還是面試官,心中五味雜陳。”
回頭來看,青島國資當時選擇押注每日優鮮,大概與地方加快產業轉型的頂層規劃密切相關。2020年6月青島出臺《關于進一步壓實專班責任統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重點任務落地落實的工作方案》,成立13個產業專班,壓實責任推動13個產業發展,形成青島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的產業體系,而作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高效農業和現代物流為支撐的生鮮電商頭部玩家,每日優鮮彼時獲能得青島國資青睞多少存在一定合理性。但無論如何,每日優鮮的退市或多或少是對青島政府創投動作造成了“心靈創傷”。
當然,考核是雙向的。目前國家級政府引導基金主要由國家部級單位或者央企發起,作為國有基金的考核,除了內部管理人員外,對基金管理人GP的考核也在不斷加碼,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機構要背起招商引資的重任。
02 返投考核加劇,GP落地項目越來越難
經濟要發展,項目是支撐,招商是關鍵。這已經是各地方政府的新共識。去年兩會后,“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被寫入各政府工作報告,“拼經濟”成為熱詞,所以全國各地一把手都開啟“跨省串門”模式,各地政府和產業園區加大馬力,統籌謀劃推進招商引資工作。
某VC機構負責人劉文文告訴編輯,“過去一年,政府引導基金對GP如何實現返投、滿足自身招商需求是極為嚴苛的,尤其是在基金募資時對于擬投項目的落地不再泛泛而談,而是具體到對稅收產生節點、當地投資規模的具體測算。”
一家電子信息領域快速成長型企業負責人告訴編輯,辦公室抽屜里放著好幾個地方擬好的招商引資落戶意向方案。“不少地方招商干部都有直接上門,開出了不少誘人的搬遷落戶條件。有的提出減免加補助5000萬元,有的開出給28畝土地和扶持資金3000萬的優惠,還有的承諾可以和當地相關企業合并打包上市等。”該公司是在2015年落戶某縣城工業園后,產值每年增長30%,今年產值有望突破1.8億元。出于對所在地營商環境的認可,他和投資人商量,目前公司發展暫不搬遷。
今天,除了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地區,四川、江西、湖北、河南等中西部地區的政府引導基金設立速度明顯增加。除了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也在積極布局,下沉發展基本成為政府引導基金的大趨勢,幾千億的集中簽約、上百億的單體投資遍地都是。在招商引資領域,幾千萬甚至都算小項目。“內卷式”挖墻腳招商可以說越來越普遍。就連合肥市國資委規劃處處長陳曉明也曾對媒體說過:“確實有些優質企業被其他省市挖走。”
以前,一個普通企業主要考察成本、地段、行政效率等,選址可能在附近看看就能定下,但現在企業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內收到幾十個邀約,在返稅、教育、配資、訂單、戶口等方方面面可以對比增值條件,這讓“參選”的各地政府和園區加劇PK。為了順利招商引資,不僅要解決自身的硬件配套和軟件服務,更要向上爭取更多政策優待乃至推動頂層設計,隨之而來就會出現一些無效動作,比如不以落地為目的簽約、不以簽約為目的的會談,接待宣傳也成了招商引資人的必備作業。看起來繁忙一片,但實際落地企業并不理想。
一些企業甚至已經出現埋怨和頭疼。某新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長趙常清表示,他曾到全國不少地方考察投資環境,一些地方的普惠政策印出來比一本書還厚,資金、土地、補貼等都能提供。可一旦落戶,就很容易失去主動權。之前的一些承諾“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企業擁抱資本、擁抱政府的前提是合適的頂層規劃與路徑設計。經過三年疫情考驗,一批企業已經倒下,穩健活下來的實力企業必然需要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生長的優質土壤。反過來想,這也在倒逼國有資本基金的平臺管理人、招商引資負責人以及肩負著給各地招商返投任務的GP都得越來越專業且“善解人意”。我們仍來參考合肥。
安慶日報曾對合肥招商團隊做過一次報道,合肥市投資促進局有一批數百人的項目招商人員,每個人負責研究特定的產業行業,每年有200多天在全國各地尋找值得投資的項目。團隊專業到什么程度?在某地考察一家工廠時,招商人員看了廠房和設備后,直接報價:你這項目的投資額是3800萬,這把企業負責人驚到了,因為這個項目的實際投資額是3700多萬。不難想見,好項目誰都想要,中國地方政府和創投VC們不得不摩拳擦掌!
03 GP和LP的關系,始于金錢,忠于利益
中基協于2023年4月28日發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征求意見稿)》,也被業內人士稱為“171號文”。其中,監管部門擬對私募基金的募集及存續門檻、組合投資、總杠桿水平等多方面予以規范。在“要求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初始實繳募集資金規模不低于1000萬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新增強制清算流程,要求連續60個交易日出現基金資產凈值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的,該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進入清算流程(市場波動導致凈值變化除外)”,并且明確提出了12個月的整改期。
業內不少人士感慨,野蠻生長的私募行業,自遭遇“強監管”后已經步入出清階段。去年甚至有投資機構聯合原配起訴“渣男”創始人,就是為了能夠拿回股權換企業的正常經營,對LP的錢負責。截至1月末,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創下一年來新低,存續私募基金規模也回到去年3月份水平,約20.33萬億元。
最近很多機構投資人都在討論“吳老師”的嚴厲政策,會不會對一級市場有影響。短期來看,在還沒有清理干凈的前提下,一級市場有不少機構會影響很大。有的機構還在搞3+2的基金,那這個政策結合基金新規,致命度也是很高的。
關于GP和LP的關系,始于金錢,忠于利益。如果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輸入“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關鍵詞,按裁判年份分類可以看到,從2019年開始文書數量出現明顯上升,幾乎是2018年的兩倍。2020和2021年兩年內相關案件的裁判文書數量均在300份以上。簡而言之,一級市場上的LP和GP糾紛案件越來越多。
人在風投圈,再頂級的捕手,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對于非國有資本系LP而言,一個案例的投資失敗或許對GP的投資不會傷筋動骨,但于國有資本而言,信任感必是被打折扣的。
此前某個人LP控訴梅花創投和吳世春“小LP就不是LP嗎”的聊天記錄就曾在圈內流傳,指責其“打款前跟打款后兩副面孔”“不尊重LP,信息隱瞞不透明”,并曬出聊天記錄稱,吳世春將其微信“拉黑”、被梅花創投解除勞動合同,“希望相關部門領導對違規操作、左手道右手、基金套利LP錢的無良GP做出嚴懲。”天眼查信息顯示,蘇女士作為LP出資了梅花創投擔任執行事務合伙人的珠海梅花心力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認繳出資額200萬元。至于后續如何我們無法深入探究。
但是從側面所反映的,經歷十多年的摔打,一級市場的人民幣LP早已經對GP的能力有了全新認知,尤其是在上升電梯不在、高增長時代漸行漸遠、IPO出口阻塞的今天,GP是否通過多種方式讓LP的錢真正安全、有效的取得投資回報,正在變成包括國有資本基金、市場化母基金以及個人LP們最為優先級的考察事項。
(文章中馮琛、柳清、趙常清等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