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米造車的事情一直在走漏消息?
從來沒有一家公司造車像小米這么熱鬧過。
雷軍馬不停蹄拜訪了多座城市以及大半個汽車圈,幾乎每隔幾天都有雷軍“就合作事宜進行深度對接洽談”的信息傳出。難怪有行業人士調侃:雷軍的“瓜”已經不夠分了。
動靜最大,起得最晚
9月13日,小米被傳將收購位于北京密云區的寶沃汽車,來獲得寶沃汽車手握的傳統汽車和新能源車的生產資質。分析稱,如果申請新工廠生產資質,需要較長的流程,而小米造車需要搶時間,通過收購獲得相關資質是一條便捷的道路。但據媒體報道,雙方對寶沃估值有分歧,“雷軍出價很低”,談判并無下文。
而就在幾天前的9月9日,小米還被傳將接手北京第二現代工廠,這家工廠同樣具備沖壓、車身、涂裝和總裝大工藝車間。后被現代辟謠,稱“并無相關計劃”。
在與現代鬧出“緋聞”的同一天,雷軍還遠赴長春,拜訪了被稱為“汽車工業長子”的中國一汽。雷軍被政府官員接見的照片也掛在了當地政府網站上。當天,一汽解放開盤股價一度逼近漲停,創年內新高。外界以為,這么高調的探訪,雙方合作應該有了眉目?但小米仍不置可否,稱以公告為準。第二天,一汽解放股價回落4%,有分析稱,小米造車可能又有了“新歡”。
如果繼續往前推算,這份合作名單能囊括大半個汽車圈:北汽、長城、比亞迪、東風、長安、五菱,甚至恒大汽車都榜上有名。
而小米汽車工商注冊在北京亦莊后,工廠落到哪個城市,至今也眾說紛紜。除了北京亦莊,上海、武漢、合肥也都傳出在引進小米。8月31日,天津市領導到小米集團走訪調研,與雷軍座談交流。
從各種跡象看,小米可能會比較各地的優惠土地政策、稅收減免情況,并考慮當地的產業鏈等問題,才會做出選擇。
科技公司不乏造車者,但從沒有像小米這么高調的企業。此前某頭部造車新勢力與北京亦莊談落地事宜,因走漏消息,合作告吹。為何輪到小米,就天下皆知?
“小米似乎比較樂于造聲勢,各地政府也樂于合作。”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AI財經社,從合作建廠到汽車上市,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在此之前,造大聲勢有利于保持熱度,也能吸引更好的資源。也有自動駕駛從業者說,多虧小米和華為,今年找工作都變得好找了。
在汽車上市前的這兩三年里,時間會是小米最大的敵人。在競爭對手中,集度汽車原本計劃在2024年上市,但后來改口將在2022年展示量產車。華為與小康、北汽等企業的合作車型已經發布,明年據悉還會有一款華為深度參與的汽車面市。而小米汽車上市的官方口徑,還停留在2024年。
可以說,在所有宣布造車的科技企業里,小米汽車將是量產最晚的一家。這會給小米帶來諸多問題。
首先是市場容量的問題。崔東樹表示,如果新車企不能抓住高速增長期,在今年或明年追趕頭部玩家,等到新能源車的增速放緩就沒有機會了。他透露,現在的新能源車類似SUV早期市場,有車就賣得出去。但傳統車企和其他新造車的產能都在爬坡。
舉例來說,特斯拉計劃在2021年于上海生產45萬輛車,是去年的兩倍,對國內銷售目標也會有大幅增長。而五家新造車(蔚來、小鵬、理想、哪吒和零跑)在9月合計交付3.3萬輛車,五家中增幅最高在720%,最低也在48%。“在其他車企完成產能爬坡后,新品牌能有多少生存空間?”
此前,外界普遍預計,新造車的窗口期會在2021年結束,此后傳統車企的電動和智能車型就會迎頭趕上。但因為疫情,這個窗口期延長了一到一年半左右。無論怎樣計算,留給小米的時間都掐指可數了。
在當下,小米要考慮的是盡快讓造車業務步入正軌,并在此期間維持造車的熱度,在量產車上市之前不要被人遺忘。
小米沒有基本盤
獲悉,小米內部參與造車的人有三個來源,分別是小米、深動科技和原本屬于華為蘇菁團隊的成員。目前,對外招聘是由深動科技的人負責。那么,這三派人員誰能挑大梁?
小米的人可能缺乏造車經驗。9月1日,小米汽車成立當天,放出一張創始“17羅漢”的照片。外界驚奇地發現,這張照片雖然囊括了小米眾多高管,但缺乏來自汽車領域的人,被形容為“全是門外漢”。里面唯一跟造車沾邊的,是前寶馬i品牌設計師李田原,還是名外飾設計師。
深動科技團隊不大,不足以作為小米造車的主體。對于后發者,通過收購開始起步,然后逐步轉向自研是常規做法。小米也在公告中說:“非常看好深動科技團隊的技術研發能力,希望通過收購,加速小米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研發。”
但在諸多自動駕駛從業者和行業人士眼中,深動科技是一家為高精地圖采集提供技術支持的公司,不具備自動駕駛的全棧能力。根據工商信息,深動科技在2020年只為36人交了社保。
在被小米收購前,他們的最后一輪融資是2018年A輪數千萬美元。相比之下,近日一家在行業內被認為技術并不算領先的自動駕駛公司,都能獲得巨頭數億美元投資。而頭部企業小馬智行的估值更是達到120億美元。頭部企業的價格已經十分昂貴。
小米最核心的問題在于起步太晚。它的技術積累在智能座艙,涉及車機系統、語音交互等,曾經與一汽、理想和威馬等有合作。但有自動駕駛人士告訴AI財經社:“智能座艙的價值比較低,不是好的切入點。”
在自動駕駛的技術方面,與小米一樣半路出家的并非沒有。但華為憑借此前在工程領域的積累,能夠迅速拿出電驅系統、激光雷達來跟車企談合作,近期還在探索將車內的電通信改成光通信,這些都是分散在華為各個部門的研究。而行業人士分析,小米還拿不出什么對車企有吸引力的技術。
在最近一篇小米造車的文章中,他們將自己的優勢總結為“有錢,有人,有技術,有米粉”。但米粉對小米汽車銷售真的有用嗎?如果走高端路線,有行業人士告訴AI財經社,華為品牌對吸引消費者購車,即使性價比并不突出,確實有非常大的幫助。反觀小米,從未有賣出過品牌溢價的經驗。
如果走低端路線,有汽車供應鏈人士稱,相比小米創業時手機供應鏈是“一盤散沙”,汽車供應鏈非常成熟,沒有讓小米討價還價的余地。“小米品牌對小家電企業可能有吸引力,但對汽車來說號召力遠遠不夠。”
此外,低價策略會壓縮汽車智能化的空間,因為從傳感器到計算單元都非常昂貴。“這也是造車新勢力都要做高端車的原因”,有新造車投資人說。
在最近新聞里,小米被披露計劃于2024年開始出車,第一年賣10萬臺,三年共賣90萬臺。這不能不讓人想起華為與賽力斯最初“500萬臺”的銷售計劃,但被產能和銷量無情打臉后,華為迅速將規劃降至幾十萬臺,今年銷量可能僅過萬臺。在小米雙手入泥后,或許也會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但留給它調整的時間,不會像華為那么充裕了。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