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跡科技IPO與時間賽跑:三年虧損8億,18.7億對賭壓力高懸
在創投圈,朱嘯虎那句“人形機器人只會翻跟頭”的犀利批評余音未散,眾人還在思索機器人行業前路幾何時,一家企業卻如利刃破竹,硬生生在資本的銅墻鐵壁上撕開一道口子。
這家企業就是北京云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按18C特專科技公司規則在主板掛牌上市,劍指“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
云跡科技背后星光熠熠,騰訊、阿里、攜程、聯想等巨頭皆在其股東名單中。歷經8輪融資,累計金額超12億元,最后一輪估值高達41億元,足見資本對其的青睞。
但云跡科技也有個明顯的短板,那就是收入嚴重依賴單一場景,酒店場景的收入占比高達83%,是個不折不扣的“偏科生”。
與此同時,持續虧損、商業化困局,再加上創始團隊的“撤退”,這些問題就像一顆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這家備受資本追捧的明星企業,如今正站在商業價值與技術理想的關鍵十字路口。
01
資本熱捧、技術賦能與廣闊賽道下的酒店機器人龍頭崛起
資本的熱捧并非空穴來風,云跡科技憑借自身構建的技術壁壘:擁有多達979項專利,參與制定了26項行業標準,研發投入更是常年占據營收的40%以上。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云跡科技的營收情況也頗為亮眼。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的營收分別為1.61億元、1.45億元、2.45億元。
收入主要來源于機器人及功能套件和AI數字化系統兩部分。其中,2024年機器人及功能套件的收入達到了1.89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高達77.2%;而AI數字系統的收入則為5588萬元,占營收的比例為22.8%。
自成立以來,云跡科技就不斷推陳出新,已經成功推出了“潤”系列、“格格”系列和“UP”系列三代機器人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技術先進,而且市場反響熱烈。
在利潤方面,云跡科技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毛利分別為3927萬元、3916萬元、1.06億元;毛利率則分別為24.3%、27%、43.5%。
酒店一直是云跡科技機器人產品的主戰場。從2022年至2024年,酒店場景為公司貢獻了70.1%、95.1%和83.0%的營收。單論酒店場景的話,云跡科技無疑是行業中的佼佼者。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以2023年中國酒店場景收入計算,市場前五大玩家累計瓜分了27.6%的市場份額,其中云跡科技一家就占去了12.2%。
截至目前,云跡科技的產品已經覆蓋了萬豪、希爾頓、洲際、凱悅、溫德姆、錦江、亞朵等全球知名酒店集團。至2024年底,云跡科技更是在全球3萬家酒店部署了自家的機器人產品。
據官網信息,云跡科技已落地全球30000多家酒店、醫院、工廠、公寓、樓宇等場景,業務涵蓋中國、中東、美洲、韓國、日本、泰國等國家和地區。2024年全年,其機器人智能體完成了超過5億次服務,行走了2033萬公里。
資本的熱捧,加上云跡科技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廣闊的賽道前景,如今,這家公司已經成長為估值40.8億的酒店機器人龍頭。
02
虧損困局下,IPO 成“續命”獨木橋?
早在2022年2月,云跡科技便踏上了上市征程,將目標鎖定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并與中信證券訂立了輔導協議。
然而,到了2025年3月,雙方經協商一致,終止了這份輔導協議。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長達三年多的時間里,云跡科技并未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任何上市申請。
云跡科技放棄科創板,轉而尋求在港交所上市,在招股書中它給出了自己的理由。港交所作為在國際上備受認可且聲譽良好的證券交易所,能夠為云跡科技搭建一個進入國際股票市場的優質平臺。
而且,在港交所上市有助于提升云跡科技在國內以及海外市場的品牌知名度,港交所完善且透明的企業管治結構,也有利于云跡科技與國際商業伙伴開展業務合作。
不過,深入剖析后會發現,更為真實的原因或許和港交所18C新規有關。該新規允許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上市,而云跡科技過去三年的財務狀況恰好契合這一“寬容”機制。
從數據來看,2022 - 2024年,云跡科技累計虧損高達8.15億元,過去三年累計虧損超8億元。僅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2.45億元,卻凈虧損1.8億元,且虧損收窄速度遠低于預期(2024年仍虧損1.85億元)。
與此同時,云跡科技收入結構單一,收入結構單一的問題十分嚴重,過度依賴酒店場景。在2022 - 2024年期間,酒店場景的收入占比一直在80%左右,而醫療、樓宇等新場景的收入占比不足20%。
在技術層面,云跡科技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其AI算法與閉環學習系統尚未形成差異化壁壘,而研發投入占比卻出現了大幅下降。2022 - 2024年,云跡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別為6780萬元、6940萬元和5740萬元,占營收比重從42.0%、47.8%驟降至23.4%。
截至2024年末,其研發團隊僅有66人,只占員工總數的27.6%。如此低的研發投入占比和研發人員占比,很難讓云跡科技在行業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云跡科技的核心專利集中于硬件結構,高昂的硬件成本、研發、制造與維護成本,導致出現了“賣得越多虧得越狠”的尷尬局面。
03
與時間賽跑,云跡科技IPO生死局
在服務機器人賽道,競爭已呈白熱化態勢。
云跡科技雖在國內市場憑借12.2%的市占率占據領先地位,但獵戶星空、擎朗智能、九號機器人等企業也在該領域深耕細作,對其市場地位虎視眈眈。
為提高自身競爭力,云跡科技不得不采取降價策略。以“格格”系列機器人為例,其銷量從2022年的1326臺增長至2024年的6358臺,然而平均售價卻從2022年的26800元下降至2024年的20900元。
實際上,云跡科技機器人價格整體呈下降趨勢,“UP”系列機器人價格降至2.23萬元,“潤”系列機器人售價更是低至1.31萬元。
云跡科技解釋稱,平均售價下降是公司自愿下調價格,目的是將降低原材料及組件成本以及提高成本效率的益處傳遞給客戶。但這一降價行為雖保住了產品的銷量和市占率,卻也反映出云跡科技在技術、品牌等方面缺乏足夠的溢價能力。
此外,云跡科技還面臨著嚴峻的現金流挑戰。截至2024年末,該公司的現金儲備僅1.06億元,卻需面對高達20.1億元的流動負債,其中18.7億元為贖回負債。
招股書附錄中的會計師報告顯示,根據2025年3月訂立的補充協議,贖回權于云跡科技首次向港交所提交申請日期前一日暫停,若上市申請被撤回或拒絕,或首次向港交所提交申請后18個月內未完成,贖回權將恢復;若云跡科技通過港交所的資格審核,贖回權將自動到期。這意味著云跡科技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上市,否則將面臨巨大的贖回壓力。
股權變動情況更是為云跡科技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招股書披露,早期投資人海航創投于2023年清倉退出,創始人支濤、胡泉等核心團隊在IPO前多次減持。
通常情況下,創始團隊會在上市前增持股份以顯示對公司的信心,而云跡科技核心團隊的套現離場行為,引發了外界的諸多猜想,也讓市場對云跡科技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擔憂。
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19年至2023年,中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市場規模由15億元增加至3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8.7%,預計2028年將達到97億元,2023年至2028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6.5%。
然而,當市場穿透招股書的數字表象,云跡科技的資本征途已然演變為一場與時間競速的生存游戲。
若港交所綠燈遲遲未亮,那高達18.7億的贖回負債便會如巨石般無情壓來,瞬間吞噬本就脆弱的現金流。屆時,技術迭代計劃將因資金短缺而停滯,市場拓展步伐也會被迫放緩,甚至擱淺。
留給云跡科技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