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接連被罰背后:業績沖動與轉型焦慮待解
自2014年12月微眾銀行作為首家民營銀行成立以來,國內民營銀行的陣營已經擴充至19家。隨著業務的拓展和“出鏡率”的增長,外界對這個新興群體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
但就在最近,關于上海華瑞銀行的一份行政處罰決定書暴露了民營銀行的一些問題,其中就包括未經任職資格許可任命高級管理人員等漏洞。梳理發現,此類問題并非個案,民營銀行的管理風險逐漸顯現,監管的態度則十分明確。
在各大民營銀行背后,多有實力強大的民營企業身影。但從經營現狀來看,拿下民營銀行的資質只是第一步,在各家銀行間稟賦差異很大的情況下,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做大做強仍充滿變數。在騰訊系微眾銀行和螞蟻系網商銀行兩家獨大的背景下,那些沒有互聯網背景的民營銀行向互聯網轉型的欲望變得愈發強烈。
但現在最根本的問題是,在這場業內外預期頗高的銀行業改革中,民營銀行如何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
上海華瑞銀行的巨額罰單
9月1日,上海銀保監局對上海華瑞銀行開出一份巨額罰單,合計金額超過520萬元。
具體看處罰原因,華瑞銀行在2016年至2020年間涉及的違法違規事實有11項。在管理經營層面,該行不僅未按規定進行信息披露,而且在未經任職資格許可情況下任命高級管理人員,更有重大關聯交易未經董事會批準。
在業務層面,華瑞銀行的貸款和同業業務等出現多項違規。處罰書中明確顯示,華瑞銀行違規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授信集中度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放任借款人將流動資金貸款用于股權投資,供應鏈融資業務沒有按規定進行統一授信管理,沒有嚴格監督流動資金貸款的使用情況,同業業務嚴重違反了審慎經營規則。
此外,華瑞銀行還在“房住不炒”背景下,違規向資本金不足的房地產項目發放貸款,個人住房租賃貸款也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
作為全國首批試點的5家民營銀行之一,華瑞銀行自2015年5月正式開業以來已經運營了6年多時間。隨著民營銀行試點的不斷推進,外界對民營銀行的預期和接受度也不斷提高,但華瑞銀行此時曝出如此嚴重的管理問題,不免引起業界擔憂。
查閱華瑞銀行最近5年(有數據)的財務數據發現,隨著業務和規模的擴張,華瑞銀行的不良率也不斷攀升,先是從2017年末的0.049%提升至2018年末的0.69%,之后的2019年和2020年分別提升到了1.03%和1.44%,今年3月末已經攀升至1.62%。去年年報顯示,該行的關注類不良貸款同比漲了3倍多。
在這期間,華瑞銀行的資產規模從391億元擴張到了434億元左右,但其規模擴張嚴重依賴的對公業務遇到了增長和安全性的雙重挑戰。2018年之前,該行的公司貸款和墊款占比基本保持在85%以上,2019年也還在75%以上,但去年這一比例驟降至55%以下,原本占比不足14%的個人貸款業務則提升到了43.51%。而這,也成為該行去年貸款大幅增長26.86%的主要原因,對此公司稱之為“戰略轉型成果顯現”。
但與前述處罰巧合的是,華瑞銀行曾因為個人租金貸業務“踩雷”。公開資料顯示,上海華瑞銀行曾是“長租第一股”青客公寓的資金方,后者不僅連年虧損,而且因為押金不退還、合同糾紛等問題被租客、房東連續舉報,其與金融機構合作向租戶發放的分期貸款也有大量尚未償還。
而根據上海銀保監局披露的2020年上海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去年全年華瑞銀行、上海銀行和上海農商銀行的投訴量位列中資法人銀行前三位,華瑞銀行以911件占到中資法人銀行投訴總量的57%,其中個人貸款業務投訴量占到95.9%。
而在不良率攀升的同時,華瑞銀行也開始大比例削減房地產行業的對公貸款,從2018年的14.35%降至去年的6.49%,該行業近年來由于監管與資金壓力,不良率飛速上升,各大銀行均在監管紅線下壓降地產貸款的集中度。
華瑞銀行的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也就是在疫情發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下降趨勢,其2016年-2020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42億元、2.53億元、3.27億元、2.68億元、2.03億元。
對于前述處罰,近日華瑞銀行也做出回應,稱近兩年來已經按照監管意見和要求,開展自查自糾、持續全面整改,目前大部分問題已經完成整改,其他問題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內部管理頻現漏洞
事實上,“民營銀行”本身不是新的概念,但以往民營資本投資的銀行多是通過兼并重組或者改制、改造中出現,對于推進試點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當時銀保監會(原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這是銀行業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即讓資本說話的公司治理機制、讓資本決策的經營管理機制,以及讓資本所有者承擔風險損失的市場約束機制。
但控制風險是底線。當時就有業內人士表示,開設民營銀行的底線,就是不能產生任何系統性風險,同時能服務實體經濟、保護消費者利益和公平競爭。
但民營銀行的資本金主要來自民間,阿里巴巴、萬向、騰訊、百業源、均瑤、復星、商匯、正泰、華峰、新希望、小米等民營資本都是重要參與發起方。以華瑞銀行為例,目前該行有11家股東,包括大股東均瑤集團、二股東美特斯邦威等。
在華瑞銀行的股東和高管名單里,聚集了上海多個民企界的“明星”力量。就在今年3月,華瑞銀行原副行長解強剛剛獲得了上海銀保監局的批準履新行長,公開資料顯示,解強還是上海市浙江商會第十屆理事會副會長。
而除了董事長侯福寧出身于銀行業協會和互聯網金融協會,其余董事、監事多是來自民營股東提名,其中就包括均瑤集團的幾位(副)總經理、愛建集團的總裁、凱泉泵業的董事長、上海建之橋的董事長、熊貓機械的財富副總裁等等。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也決定了其對利潤最大化有著更為強烈的追求,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的初衷隨時有可能受到挑戰,需要更為強大的風控系統。一旦關聯企業出現問題,貸款無法償還,民營銀行就會面臨巨大風險。
事實證明,上海華瑞銀行暴露的問題并非個例。目前全國已有19家民營銀行開業運營,而在銀保監局的處罰通報中,多數銀行沒能缺席,管理層面的漏洞此起彼伏。
比如,以近3500億元資產規模位列民營銀行榜首的微眾銀行,就曾在2019年8月被中國銀保監會深圳監管局開出200萬元的罰單,原因是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組織員工經商辦企業、員工使用本行貸款購買股票及期貨、財務部門負責人未經核準履職長期未整改。
去年1月,與微眾銀行“勢均力敵”的網商銀行在因為重大關聯交易未經關聯交易委員會審查、未經董事會審議,部分員工提供虛假資料、陳述等,會計運營管理違反基本內控規定等原因被罰款95萬元。
今年7月,新網銀行因為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未按照規定報送大額交易報告或者可疑交易報告、與身份不明客戶進行交易等四項問題被央行成都分行處罰630萬元。
就在剛剛過去的8月16日,成立4年的武漢眾邦銀行也收到了央行武漢分行的150萬元罰單,原因是該行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以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
更早之前的2018年,開業不到半年的蘇寧銀行因為未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比例交存存款準備金,被罰款5.7萬元。
沒有互聯網背景就沒有優勢?
問題頻發背后,是各大民營銀行的瘋狂擴張。但與華瑞銀行一樣,目前多數銀行不僅面臨管理和風控難題,還遇上了業績的增長瓶頸。
以去年年報為例,目前已經披露數據的17家民營銀行中只有2家在去年實現了不良貸款率下降,盈利方面甚至還有天津金城銀行、四川新網銀行兩家銀行的營收是負增長,二者背后的大股東分別是周鴻祎的三六零(去年入股為大股東),以及劉永好的新希望、雷軍的小米等。2020年,金城銀行的營業收入為5.78億元,同比下降21.57%;凈利潤為0.43億元,同比下降74.71%。同期新網銀行的營業收入為23.57億元,同比減少了12.09%;凈利潤為7.06億元,同比下降了37.69%。
此外,重慶富民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去年也出現了凈利潤負增長,而江西裕民銀行還在持續虧損,2019年虧損0.92億元,去年又虧損了0.82億元。
但對比明顯的是,作為民營銀行中“特殊”的一部分,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億聯銀行(二股東美團)等互聯網銀行表現亮眼,營收和凈利潤都實現了明顯增長。事實上,這種互聯網銀行與非互聯網性質的民營銀行之間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這也讓更多的非互聯網銀行試圖轉型。
就在最近,安徽省發布的《關于印發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三地一區”建設行動方案的通知》提出,支持新安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建設富有互聯網基因和生態圈的金融科技特色銀行。這很快引起了外界的猜測——新安銀行可能也要引進互聯網公司為大股東。
截至目前,監管部門明確互聯網資質的民營銀行有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和億聯銀行等,而去年7月發布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提到,地方法人銀行要審慎開展跨注冊地轄區業務,而無實體經營網點、業務主要在線上開展,且符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其他規定條件的除外。
這可能也意味著,此前與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合作的民營銀行以及城商行、農商行,依賴全國展業實現存貸款規模快速增長的模式可能要行不通了,而不少民營銀行在加大自營互聯網業務運營的同時,也在試圖轉型。
但新網銀行的現狀也證明,即使擁有互聯網資質,打出“好牌”也并非容易事。有銀行業人士表示,互聯網展業和全國性覆蓋對管理和風控的要求必然更高,做大、做好遠非簡單的資質問題。
猜你喜歡
創新者的獎賞:阿里巴巴“耕云”15年結出AI果
得益于人工智能的驅動,未來幾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阿里巴巴作為中國公共云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創新者,勢必收獲最多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