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新能源掉隊,“孤注一擲”推極氪,一手好牌打壞了?
7月的一個周末,北京東三環外的合生匯人流涌動,蔚來、理想、小鵬、哪吒、北汽極狐、東風嵐圖等23個“新造車”品牌將展車搬到了這家購物中心的5樓和6樓,推廣自己的產品。與大部分展車開放的布置不同,一輛紅色極氪001被放置在三層隔離帶中,消費者需核驗身份排隊入場。
“展臺人太多了,沒辦法。”現場工作人員告訴AI財經社,“有很多消費者會問到配置的問題,比較復雜,我們需要一位一位解答,所以進場的人數控制在五到八人。”
事實上,讓極氪品牌需要就配置問題對消費者“復雜”解釋的,正是極氪自己。
由于外觀和性能上的吸睛,極氪001自發布后即成為網紅。自今年4月15日于上海車展期間宣布開啟預定至6月15日,該車訂單數已超過7萬單,極氪官方表示2021年的產能已售罄,此后大定(預付定金)的消費者需等到2022年春節后交付,等待時長近7個月。
“外觀很酷,性能數據各方面都出眾。”一位大定消費者告訴AI財經社,“其實現在沒有實車,我們基本上都是在盲定,換做是其他新造車品牌肯定不敢就這么下單,看重的還是吉利的能力。”
稱贊的聲音不僅來自消費者。今年4月,理想汽車創始人、CEO李想在逛完上海車展之后也稱贊極氪001的產品力。
然而,從推出時被業內高光稱贊到質疑聲不斷,極氪很快將一手好牌打壞了。
減配、退訂……極氪傷害了“種子用戶”
極氪001新車發布剛滿兩個月,新車還沒交付,就遭到不少用戶的退訂、轉單抵制,轉折點正是6月15日公開的“訂單售罄”聲明,而后又因“悄悄”更換核心配件而達到高潮。
7月12日,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就極氪品牌延期交付的消息向公眾致歉,他在發布于極氪App上的一份聲明中提到:“作為一個年輕的品牌,極氪是不完美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拉近與網友之間的距離,安聰慧在致用戶信中自稱“聰聰”,他表示,為了讓大家早日提車,7月10日極氪發布了延緩三項新配置選裝的說明,卻忽略了大家對個性化配置的急迫需求。

原來,過去一個月中,極氪宣布選裝了空氣懸架的訂單可能會延遲,此外,極氪001WE版的隱私玻璃需要選配,副駕座椅通風、光感天幕等配置則只有在明年交付的車型上可以選配。
但頗為尷尬的是,該份聲明發出的第二天,有用戶發現這款車配置表中的配件被悄然更改。這一次,涉及更為核心的電機組件。
先是車輛參數表中的最大峰值扭矩,分別從384Nm和768Nm改為343/384Nm和686/768Nm,之后極氪001電機供應商又被發現變化,從日本電產變成了日本電產和威睿電機,甚至一款極氪001申報車型的電池供應商也變更為威睿電動。
“事先聲明,電機我只認可原來你們宣傳和申報的電產電機……如果最后交付不是……我一定會法律維權,說到做到,共同見證。”看到極氪換電機后,一位大定車主表示。
此時,極氪001所遭問題由小及大,消費者相繼經歷了訂單暫停、交付時間延長、配置更改、標配變付費選配等,由此部分消費者戲稱“買極氪,就像在等待開盲盒”。
雖為新品牌,但對于一家成熟的汽車企業,尤其是體系能力居前的吉利而言,出現這種問題很不尋常。
“因為今年下半年各家公司都會遇到缺芯、缺零部件、導致產品下不了線的問題,這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了,從早期特斯拉Model3到蔚來,都存在延遲交付訂單的情況。所以對極氪來說,在交付延遲這件事上也沒什么苛責的。”一位相繼供職過大眾、蔚來的行業高層告訴AI財經社,“所以關鍵在于,當出現延遲交付時,如何做好與客戶的溝通和關系磨合,這個是極氪需要進步的地方。”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責,極氪的問題在于過于急躁。
“極氪太著急開始做產品營銷,太急于學習新造車,希望把很多環節公開給外界來制造關注,但產品端和營銷端又沒配合好。”一位分析師告訴AI財經社,由于上游供應商問題,新車在從開發到量產上市的周期中更換供應商并不罕見,但極氪太早開始“盲定”,量產還未準備充分,就開始接訂單,顯示出品牌的急躁心理。
“電機同(燃油車)發動機的地位不一樣,更換電機,對性能的影響還是可控的。”上述分析師向AI財經社表示,但問題在于,“電動車競爭太激烈了,極氪的產品發布越早越好,以至于沒有準備好,翻了車。”
極氪層層遞進的營銷策略,消耗了大量用戶初見這款車時產生的好感。過度營銷的后果是,車主更加憤怒,紛紛認為自己是被割了“韭菜”,不少人因為失望而選擇轉讓大定的訂單。
7月20日,安聰慧在參加完深圳車友會的第二天,面對媒體時,把目前的退車風波歸結于兩個方面,“直接真正面對用戶對于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們的經驗和能力需要快速迭代升級,不排除我們存在管理方面的問題,但我們的態度是坦誠的。”
但與安聰慧誠懇的態度形成對比,極氪卻“警告”轉單消費者,轉單后若干權益可能受影響。
“一場真正的改革,學費總是要交的。”上述行業高層告訴AI財經社,“大家能夠下這么多訂單,的確也是對極氪的認可,但是不能傷害這批種子用戶。”
不看好純電路線,李書福“脫靶”
極氪急躁的營銷背后,作為吉利旗下首個高端純電動品牌,極氪承擔著吉利補課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競爭的重任。
今年3月23日,極氪科技正式成立,其中吉利汽車持股51%,吉利控股集團持股49%。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親自出任極氪董事長,吉利汽車董事長安聰慧出任極氪CEO。首款車極氪001三個車型的補貼后零售價為28.1萬元-36萬元,被認為是承擔吉利新能源攻堅和品牌向上兩項目標的關鍵。

事實上,極氪是真正意義上由吉利獨立打造的高端品牌。此前,吉利曾打造中高端汽車品牌領克,5年累計售出近50萬輛,單車平均售價15.6萬元,超過很多合資品牌。但在外界看來,該品牌早期產品的重要賣點為“與沃爾沃同平臺”。
吉利控股沃爾沃后,通過騰挪合作,將沃爾沃從產品、技術到品牌,全方位服務于吉利、領克兩品牌,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吉利卻只能學會自己走路。AI財經社了解到,2019年蔚來汽車現金流最為緊張時,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曾想過將蔚來出售給吉利,但由于彼時的蔚來缺乏真正的核心技術,并沒有打動李書福。
更為關鍵的是,李書福前幾年把重點精力都放在燃油車上,但自主品牌“一哥”的燃油車優勢并沒有維持幾年,行業很快換了賽道。在新能源板塊,吉利的銷量規模與吉利汽車的市場地位嚴重不相符。
可實際上,吉利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力時間并不晚。2015年,為了響應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號召,吉利汽車發布“藍色吉利行動”戰略,率先進行電動化轉型,目標到 2020 年新能源和節能汽車銷量占整體銷量 90%以上。
彼時,李書福作為兩會代表,常常為甲醇汽車和混動技術奔走,他并不完全認可一些企業“AII IN”純電動汽車的發展路線。
2018年5月29日,吉利正式發布“智擎”新能源動力系統,其中技術路線相當繁雜,包含了混動、純電 EV、甲醇、燃料電池等四種系統,當時的口號是以吉利博瑞GE輕混為開端,未來全新產品都將全面實現電氣化,此后三年內,吉利規劃將30多款新能源和節能車型推向市場,支撐2020年吉利汽車集團實現年產銷200萬輛。
然而,從2015年到2020,吉利新能源大多沿襲自“油改電”的產品策略,再加上多項并行的技術路線分散了精力,“藍色吉利行動”的實際執行進展慢于預期。
2020年全年,吉利汽車新車累計銷量為132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8萬輛,同比下滑39.8%,僅占整體銷量規模的5.2%,與“2020年銷量中90%為新能源汽車”的目標相去甚遠。
再看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今年1-6月吉利汽車累計銷量63萬輛,其中吉利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為3.07萬輛,在吉利總銷量中的占比僅為4.8%。
至于原因,華西證券分析認為,一是吉利汽車品牌和產品戰略過于龐雜,二是“油改電”產品力比較弱。
事實上,吉利控股集團的組織架構極為復雜,旗下包括吉利汽車集團、沃爾沃汽車集團、吉利科技集團、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銘泰集團五大業務分支,涉及國內外家用車、商用車。
其中,整車品牌多達10個以上:吉利、領克、幾何、極氪、沃爾沃、極星、寶騰、路特斯、倫敦電動汽車、遠程新能源商用車等;其中,多個新能源品牌卻分屬于不同的子公司,產品定價區間存在重疊,子品牌面臨相互競爭。

“過去這些年吉利汽車抓住了油車的頂峰時期,像跟奔馳的合作、對沃爾沃的收購都很成功,所以在民營汽車里是做的比較好的,也算是享受燃油車這些年的市場紅利,過了幾年安穩的日子。但時間長了,也容易躺在功勞簿上歲月靜好,這種感覺就像是沖勁銳氣有點不足了,‘國企’的氛圍也比較重。”一位熟悉吉利汽車的業內人士告訴AI財經社。
在多品牌戰略下,吉利重心難以明確,而過于分散的品牌也導致資源無法高度集中,因此吉利旗下的電動車大多表現平平。
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極星汽車和幾何汽車。2019年,幾何作為吉利全新的新能源品牌推出,但2019年幾何汽車全年銷量約為1.3萬輛,其中主銷車型幾何A大多單月銷量維持在千輛水平,與競爭對手相比,表現平平。到了2020,幾何汽車銷量約為1.03萬輛,同比下降18.4%。
而極星在2020年全年上險量僅為365輛,在豪華品牌排行榜中墊底。如此耗資巨大、沃爾沃背書的一個高端純電動品牌,由于沒有突出的個性和性能,在中國市場遭遇銷量滑鐵盧后,高層紛紛出走,極星前途未卜。
承認藍色吉利失敗 ,李書福為極氪“孤注一擲”?
今年2月,李書福在萬字內部信中坦誠,“藍色吉利行動”失敗了。
“藍色吉利行動計劃雖然沒有如期完成,但也不奇怪,這不是戰略方向錯誤,也不是戰略執行失敗。”李書福寫道,“歷史時機沒有成熟,外部戰略條件沒有形成,這樣的失敗例子比比皆是。中國車企中有,歐美日韓車企中也有,我們不必為此沮喪。”
同時,李書福也宣布目前吉利已經形成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方案,將混合動力、插電混動、增程式插電混動、智能化純電動等核心賽道作為未來方向;極氪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

為實現目標,吉利整備了四大架構來造車,覆蓋從純電、混動到燃油,從緊湊型到中大型車型的全面產品布局需求。其中,SEA 浩瀚架構和 CMA 主要面向“新造車”。基于此,2021年起吉利計劃加快新能源領域的產品開發節奏,SEA 浩瀚架構首款車型極氪001將在10月份迎來量產交付。其他新車還包括星越 L(CMA)、領克 09(SPA)、全新博越(CMA)、全新帝豪(BMA)。
然而,其中哪個產品分得更多資源,仍然是問題。有行業人士認為,吉利的新能源旁枝太多,整車端品牌和技術路線繁雜,業務端推造車平臺又推極氪,以至于極氪總部搬去寧波尋求支持。極氪甚至不能夠從吉利內部,找到足夠的資源。
“其實是為了表示吉利對極氪的足夠重視,李書福才讓安聰慧來‘定乾坤’,其他運營層面的人員都是從各地方豪華車企抽調來的,有蔚來汽車也有奧迪汽車,有做過用戶運營的新兵,也有從能源、AI、酒店以及短視頻公司的混合人才。”上述投資人告訴AI財經社,“所以它已經擺出要做高端車的樣子。”
然而,在整個電動化新老玩家以及跨界玩家沖擊下,極氪仍然面臨著各路夾擊的競爭。前有造車新勢力三巨頭蔚來、小鵬、理想強勢圍剿,后有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重金入場,以及同樣與華為合作落地的備受關注的極狐、賽力斯,還有傳統車企不斷推出的新產品如廣汽埃安、長安阿維塔、東風嵐圖、上汽智己、R汽車等定位高端智能電動車正在陸續落地。
“現在就是看品牌力和消費者的認知了,國內的很多品牌包括吉利、長城、廣汽等自主車企的品牌向上,甚至從蔚來等高端向下推中低端市場車型的過程中,新企業都會面對一些困難,都是在試錯里調整。”上述行業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
6月25日,吉利汽車宣布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公告稱“待有關條件成熟后”再推進。在外界看來,作為一家老牌車企,吉利汽車距離科創板的要求仍有距離。同一天,吉利汽車還正式宣布極氪智能科技公司全球總部落戶寧波,與寧波共同投資建設電動汽車和智能汽車高端零部件產業園。
另外,極氪汽車的股東發生變化,大股東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從股東中退出,新增股東上海華普國潤汽車有限公司。上海華普國潤汽車有限公司是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90%)以及浙江華普資產管理有限公司(10%)合資控股,上海華普國潤汽車有限公司的法人安聰慧,就是自稱“聰聰”的極氪公司CEO。
雖然股東方發生變化,但是極氪并未脫離吉利控股的管控。“華普國潤是上市公司0175(吉利汽車港股代碼)體系下公司。”對于外界解讀的“極氪脫離吉利汽車”的傳言,吉利汽車副總裁楊學良澄清道:“現在是將原來吉利汽車集團旗下部分資產并入上市公司體系,放在極氪名下。”
言下之意,極氪獨立上市的進程已經開始了。“把極氪拆分以后,吉利集團獨立上市也會產生影響,(很難說)去除了極氪的吉利還是不是還屬于科創企業。”對此,上述高層表示,“為了極氪孤注一擲,對于吉利來說,已經付出代價。”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