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老將再創業,已退休8年,毅然加入奔私大軍
又有一位大將加入私募行業。與眾不同的是,這位大佬已經71歲,退休8年了。
這位大佬就是邵國有。其個人簡歷顯示,他目前就職于廈門禾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總經理一職。而他上一份工作還是在八年前,在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
退休8年間他做了什么,是持續關注行業情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還是過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閑適生活,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退休8年后他卻選擇相對陌生的私募行業,不由得讓人敬佩。
實際上,邵國有只是奔私潮中的一員,近幾年來,私募行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公募大佬加入。
01邵國有,71歲再創業,竟是一個私募小白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廈門禾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21年7月16日完成了備案登記。數據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6日,注冊資本1000萬元,企業性質為內資企業。企業經營范圍包括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服務。
在人員信息方面,該公司有高管人數4人,員工人數5人,獲得基金從業資格的有4人。
該公司的兩位股東為黃少琨、邵磊,分別持股70%、30%。公司實控人、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為黃少琨。黃少琨的個人簡歷顯示,他從2011年就開始活躍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曾在深圳市華億匯志股權投資基金、廈門中和元投資擔任投資經理,還在廈門晟和元資產擔任過合規風控負責人,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投資人。相比之下,邵國有在二級市場的經驗更多,在私募行業他還算是一個新人。
資料顯示,邵國有生于1950年,現在已經有71歲了。邵國有的工作履歷非常具有說服力,屬于“學術派”一類。1975年-1991年,邵國有擔任了吉林大學教務處干事、校黨委秘書、經濟系黨總支副書記、校學生處處長、校黨委副書記;1991年-1994年,他又任職于長春師范學院校黨委書記;1994年-1998年,擔任長春新世紀廣場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1998年7月,他開始進入金融行業,擔任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宣傳培訓中心總經理;2003年,擔任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此后的十年時間里,他一直在該公司效力,直到2013年因年齡到了才正式退休。資料顯示,從退休到加入禾慕私募的這8年時間里,他并沒有工作經歷。
其中,邵國有在金融行業最為耀眼的工作經歷就是在海富通的十年。天眼查顯示,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中國首批獲準成立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富通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規模約1251億元人民幣。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海富通已經為70多家企業近198億元的企業年基金擔任了投資管理人,旗下的專戶理財管理資產規模近35億元。2012年底,海富通旗下21只產品規模達到342.2億元,而其非公募業務規模也達到了304.21億元,接近公募業務規模。而這段時間恰好與邵國有在海富通任職的軌跡是一致的。
02早在邵國有之前,公奔私已成為一種現象
邵國有再創業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注意。除了他的年紀,他由公轉私的動作也成為關注的焦點。實際上,他并不是個例,行業內的奔私潮一直在持續。
當前國內私募基金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截至目前,私募整體管理規模已經達到將近18萬億元人民幣,管理人數量超過2.4萬家,產品數量超過10萬只。
私募資金的規模之大,吸引了一大批基金經理、公募大佬加入。
2020年,有超過兩百名基金經理離任,其中多數加入私募行業。2021年,行業規模不斷壯大,行業內不斷傳出公募大佬加入私募行業的消息。
2020年,原東方紅資管副總經理林鵬、原富國基金明星基金經理于洋等公募大佬紛紛轉戰私募。同年12月7日,海南富道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基金業協會登記備案。法定代表人、總經理為郭特華,原為工銀瑞信基金、工銀瑞信資產管理(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
2021年5月24日,國新新格局(北京)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完成私募管理人備案,而該機構的發起人汪蘭英此前是易方達基金副總裁;就在同一天,海南翎展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也完成了私募備案,該機構的執行事務合伙人劉紅,原就職于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
2021年6月,上海匯萬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備案登記,該私募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是陳平,總經理是儲誠忠,他們同樣也都在公募領域有豐富的經驗,之前分別是長盛基金公司董事長、國投瑞銀基金公司副總。
今年6月11日,上海海鎰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完成備案登記,由李常青擔任副總經理。李常青是公募基金行業的老手,曾就職于諾安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并擔任過基金公司督察長、副總經理的職務。
7月1日,深圳德成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完成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的備案登記。而這家私募機構的副總經理孫曄偉曾是從業15年的公募行業老將、華潤元大基金原總經理。
7月9日,海南海鸚私募基金完成登記,該企業由兩位前頭部公募基金經理韓茂華和蔡望鵬聯手創辦的,兩人分別持股51%、19%。韓茂華擔任總經理,他曾先后在博時基金任研究員、投資經理和基金經理,有15年的工作經驗;蔡望鵬任副總經理,他同樣也有長達13年的公募基金工作經驗,先后在博時基金和南方基金工作,擔任研究員、助理基金經理和基金經理職位。
和這些公募大佬一樣,邵國有同樣也具有長達十年的從業經驗,并且已經做到了相當高的職位。退休8年后,選擇再創業,可謂是老驥伏櫪。但是他沒有選擇自己熟悉的公募行業,反而選擇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恰恰和前面提到的大佬們不謀而合,這背后所映射出的行業現狀,值得深究。
03私募的錢更好賺?為何奔私潮泛濫
隨著市場的持續走牛,私募業持續表現出色,奔私潮將成為一種趨勢。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2021年6月,有接近3000只私募產品完成備案登記,其中,證券私募管理人備案產品占比70%以上。僅僅是6月21日到6月25日之間,就有653只證券私募產品完成備案登記。
私募相比于公募最大的優勢在于利益,這也是這么多公募大佬奔私主要的原因。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認為:“公募人士加入私募根本原因是利益驅動,公募是打工,私募是創業,公募給別人掙錢,私募給自己掙錢;其次,公募基金在規模、影響力、募資能力等方面有優勢,基金經理在公募基金有了工作經歷后,大都有了較好的歷史業績和操盤經驗,在長期的工作中,擁有了有一部分粉絲和投資人,有了這樣資源,很多公募人士便成了私募基金爭相挖角的‘香餑餑’”。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私募基金整體業績已趕超公募基金。截至5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產品數量為106345只,較4月增長1320只,環比增長1.26%。在收入方面,一位成功的私募管理者的月收入甚至比一般的公募基金經理的年收入還高。
相比于公募基金相對嚴格的管理制度,私募基金具備了吸引公募大佬轉做私募的重要因素。比如,私募基金往往投資運作更加靈活、管理制度相對輕松、激勵機制也更為誘人等。對于像邵國有這樣的大佬來說,之前幾十年的工作時光都是在為別人賣力,而這次創業則是為了自己而戰,除了豐厚的收益以外,他可以獲得公募企業所無法給予的滿足感。
在風起云涌的私募行業,吸引了大批經驗豐富的公募大牛進入。然而,隨著監管部門逐漸提高對私募企業的監管要求,想要入局私募的從業者需要更加謹慎。僅7月以來,被注銷的私募機構酒已經高達170多家,不過這只是私募行業正常的優勝劣汰。
也有很多大佬在嘗試私募后還是選擇回到公募的例子,基金經理們憑借之前積累的經驗和人脈進入私募行業,進入后卻發現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投資策略不同,研究資源、市場資源等各方面都有差別,團隊協作起來也不如之前順手,運營起來不一定還會獲得在公募時的輝煌成績。而也有不少私募公司被公募的種種優勢吸引,鵬揚基金、凱石基金、博道基金和弘毅遠方基金、朱雀基金等都是由私轉公的企業。
而邵國有帶領的禾慕基金能否在眾多私募基金企業中脫穎而出,還需要后續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