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銀行:凈利暴跌77%,涉房貸款連吃罰單
傳聞“被省聯社接管”的溫州銀行正式做出了回應。
5月27日,溫州銀行發布公告稱,為了改善股權結構,優化公司治理,近期溫州銀行引進了戰略投資者入股溫州銀行。同時,溫州銀行領導班子三年任期已屆滿,已于5月23日順利進行了人事調整。
此前,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信息報道,溫州市委組織部5月23日在溫州銀行召開人事大會,大會通過由浙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的五位高層入駐接管溫州銀行,該行黨委書記、董事葉建清被免去所有職務,任命陳宏強為溫州銀行黨委書記兼擬任董事長,邢島為擬任行長,該行監事長、副行長等職務也有所調整。
我們就上述消息是否屬實聯系溫州銀行,但截至發稿對方并未回復;與浙江省農信社聯系后,對方也未作正面答復。
但在此傳聞發生之前,溫州銀行也負面消息屢發。前行長被“雙開”、因關聯交易連收八張罰單,溫州銀行的業績也陷入疲軟狀態,其在2020年的凈利潤降幅達到了77%。除了業績壓力之外,溫州銀行還面臨著罰單不斷、IPO苦戰十年無果等難題。日前,溫州銀行有近2000萬股的股權流拍,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溫州銀行的尷尬處境。
圍繞溫州銀行的另一爭議在于,該行和房地產行業的關系十分密切。前十大股東中,有六位股東的主營業務和房地產業務相關,但這些股東中,卻有的已經淪為“老賴”,有的深陷債務危機。今年以來,溫州銀行又再次“踩雷”涉房貸款,領到了百萬元級罰單。
前行長違規
根據溫州銀行2020年年報顯示,該行的高管中,葉建清為董事長,行長一職空缺。
葉建清是浙江省金融界的一名老將,其于2004年1月加入浙商銀行,曾任職過行長助理兼風險管理部總經理、副行長等職位。2017年12月15日,溫州市委發布《關于市場化選聘溫州銀行正職領導人選公告》,面向社會市場化選聘溫州銀行的正職領導人選,職位包含溫州銀行董事長、行長和監事長,上述3個職位聘期均為三年,基本年薪80萬-150萬元。2018年3月,葉建清從浙商銀行副行長調任溫州銀行董事長一職。
在葉建清任職之前,溫州銀行曾有一位老行長吳華,吳華于2010年4月進入溫州銀行,擔任溫州銀行行長一職九年之久。2019年8月22日,溫州市紀委監委網站披露,溫州銀行黨委委員、副董事長、行長吳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同年8月18日,溫州市人民檢察院“溫州檢察”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吳華涉嫌受賄罪、挪用公款罪、違法發放貸款罪、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一案,由溫州市人民檢察院向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事實上,外界一直質疑,行長吳華遭到“雙開”與溫州銀行的關聯交易規模較大有關。
吳華被查的前一個月,溫州銀保監局曾在兩天內對溫州銀行連開八張罰單。其中涉及的違規事由包括:溫州銀行對主要股東、關聯方授信集中度管理嚴重不審慎;對關聯方融資業務管理不到位;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余額管理嚴重不審慎;為企業收購商業銀行股權提供融資支持,虛增存貸款;以"明股實債"形式為房開企業提供用于繳納土地款的融資支持等。因以上違規事實,溫州銀行被罰330萬元。
從關聯交易數額來看,溫州銀行也不符合監管相關規定。據評級報告披露,截至2019年末,溫州銀行單一最大關聯方授信凈額、最大集團關聯方授信凈額和全部關聯方授信凈額占資本凈額的比例,分別為7.80%、15.95%和 49.13%,其中最大集團關聯方授信凈額占資本凈額的比例高于監管規定。
引人擔憂的是,溫州銀行的部分關聯交易也暴露風險。2019年該行股東新明集團有限公司關聯方應收款類投資,已累計欠息2781.86萬元;遠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應收款類投資累計欠息722.38萬元。“溫州銀行的關聯交易規模較大,關聯度較高,部分關聯交易管理方面有待提升,同時需關注關聯交易可能對其余股東利益造成不利影響。”聯合資信的評級報告指出。
一級資本充足率逼近紅線
溫州銀行成立于1998年12月,前身是溫州市商業銀行,由29家城市信用社、6家金融服務社和8家營業處整合而成。通過8次增資擴股和股本結構優化,注冊資本由2.90億元增至53.36億元。截至2020年末,資產規模2873億元,存款總額1968億元,貸款總額1397億元。
吳華走馬上任以后,溫州銀行迎來快速擴張時期。2011年-2018年,溫州銀行的資產平均同比增長20.81%,不過其經營業績的增長并未跟上規模的增長,同期該行的營收和凈利潤平均同比增速分別為11.75%和4.03%。
在2017年-2018年,溫州銀行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則開始處于下滑通道。到了2019年,其營收和利潤重回正增長態勢,不過好景不長。溫州銀行在2020年,營收僅微增0.08%,凈利潤降幅則達到了77%。
與此同時,溫州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也連年走低。2017年-2019年,該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5%、11.85%、11.17%,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81%、8.7%、8.53%。該行在2019年的一級資本充足率指標,已逼近了銀保監會規定的8.5%紅線。聯合資信在一份評級報告中指出:“溫州銀行主要依賴利潤留存實現資本補充,業務發展較快對資本的消耗較為明顯,核心資本面臨一定的補充壓力。”
為加強資本實力,溫州銀行從去年以來加快了增資擴股的進程。2020年9月7日,溫州銀行在官網發布了《關于實施溫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擴股方案的公告》。公告顯示,經浙江銀保監局批準,溫州銀行將實施增資擴股工作。溫州銀行本次增資擴股發行數量不超過23.73億股,擬募集資本70億元,當時溫州銀行內部人士曾放出消息,“將由溫州市人民政府指定的一家國有企業來認購債券”。
2020年8月,浙江省財政廳宣布,浙江省支持中小銀行發展的50億元專項債,將于2020年12月25日發行,全部用于溫州銀行補充資本金。本期新增專項債由溫州國金通過間接入股的方式補充溫州銀行資本金,增資完成后,專項債券對應的股份占溫州銀行總股份的31.77%。
業績承壓的同時,溫州銀行的上市進程也歷經十年,卻并無結果。在2008年時,溫州銀行就曾發布上市議案,并在一年后成功通過上市輔導期。但之后,或許是因為業績疲軟、監管指標突破紅線等原因,該行的上市進程陷入了停滯。
在2019年2月21日,中金公司宣布對溫州銀行開展輔導,對溫州銀行開展盡職調查、持續關注董事被調查事件對該行經營的影響及輿情動態,并在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關聯交易等領域予以輔導。
涉房貸款違規領百萬罰單
溫州國金入局后,溫州銀行的主要股東也出現變更。這也改變了其自2013年以來引入民營股東后的股權結構。
截至2020年末,溫州銀行持股在5%以上的主要股東包括:溫州國金持股比例為31.77%,溫州市名城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3.81%,新湖中寶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0.81%。而在2019年末,新湖中寶和溫州市名城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還是該行的前兩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18.15%、8.1%。
值得一提的是,溫州銀行和房地產關系頗為密切,前十位股東中,有六位股東從事和房地產業相關的業務。此外,該行流向房地產、建筑業等房地產相關行業的貸款占比也較高。
2020年,溫州銀行向房地產業發放貸款及墊款125.79億元,占比12.41%;向建筑業發放的貸款為151.41億元,占比10.86%,兩者合計占總貸款的23.27%。總體來看,溫州銀行房地產的資金投入較大,容易受到房地產宏觀政策和景氣度影響,房地產業風險敞口較大。
近年以來,溫州銀行因為房地產貸款管理問題收到的罰單不在少數。2020年溫州銀行曾收到兩張罰單,被罰事由中就包括涉及貸款“三查”不到位、違反房地產行業政策、貸款五級分類不準確等,合計被罰178萬元。
今年5月13日,溫州銀行上海分行又因違規向項目資本金不足的房地產項目發放貸款、部分流動資金貸款變相用于支付拍地保證金等違規事由,被處罰款共計250萬元。就在同一天,溫州銀行上海嘉定支行因固定資產貸款用途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款50萬元。
另一方面,該行股東也問題重重,股東質量有待提高。其第二大股東新湖中寶,負債規模連年增長,資產負債率較高,清償性還本付息能力較差。出于對其大量債務到期的擔憂,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在2020年3月,曾將新湖中寶家族企業評級由B2下調至B3,并將其所發行債券的有支持高級無抵押債務評級從B3下調至Caa1,所有評級展望為負面,這也是12年來新湖中寶的信用評級首次被下調。
為了降低杠桿和負債,新湖中寶還走上了變賣資產的道路,旗下多個地產及公司股權相繼被出售。溫州銀行2020年財報顯示,新湖中寶還將其所持有的37.91%的溫州銀行股權(持股數57660萬股)進行質押。這不由得引人猜測,其質押股權之舉是否與債務壓力大有關。
新明集團有限公司也身居溫州銀行十大股東之列,但現已變身“老賴”。天眼查顯示,2021年4月7日,新明集團因違反財產報告制度,被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列為失信公司,法定代表人已收到法院的限制消費令,該公司所持有的約1.7億股溫州銀行股權已經被凍結。
猜你喜歡
近十年首虧、行業一哥寶座不保的碧桂園,“利潤換穩健”惹的禍?
地產行業是否真正迎來筑底,碧桂園又能否成為行業復蘇中最快速受益的一批,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最新地產百強報告:凈利潤均值腰斬!A股地產板塊兩年跌3200億
3月16日,《2023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報告》發布,從報告的數據來看,地產行業的頹勢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