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激進轉型:與吉利合資成立代工廠,欲拼命拿下蘋果汽車訂單
1月13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吉利控股”) 與富士康科技集團(下稱“富士康”)宣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50:50的股份占比成立合資公司。
據官方消息,雙方所成立的合資公司將“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制顧問服務”,包括但不限于汽車整車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
這已經是今年1月以來,富士康第二次與整車公司簽署戰略合作。
消息發出當日,吉利汽車股價相對平緩,上漲1.08%,報收32.7港元。而富士康旗下上市公司則受到利好刺激,有較大提振,其中母公司鴻海集團(LSE HHPD)上漲4.01%至7.78新臺幣,A股工業富聯(SH601138)上漲4.19%至15.18元,港股富智康(HK02038)上漲18.45%至1.22港幣。
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科技企業跨界進入汽車領域,整車企業參與代工已成趨勢。在車企之中,先有江淮代工蔚來、鄭州海馬代工小鵬汽車,通過這種方式,兩家品牌力、產品力相對相對較弱的車企,得以利用自身的制造優勢分享“新造車”紅利。
而對于一線自主品牌車企而言,代工也是其豐富經營業務的重要手段,比亞迪已是全球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大代工方,相繼接下華為、小米的代工訂單,這被外界視作是比亞迪具備業務韌性的標志。
此背景下,吉利的“代工”之路也已開始。1月11日,百度與吉利宣布聯合造車,其中吉利為百度提供工程技術支持,并負責制造。此次與富士康的合資,則更加清晰地指向“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
吉利與富士康聯手后,能否拿下蘋果汽車的代工訂單,成為外界關注的話題。
對于既不具備整車生產資質,又不具備整車生產經驗的富士康而言,與吉利建立合資公司,有助于其快速在整車制造領域補齊短板。
繼去年蘋果公司預計將在2025年推出Apple Car的消息被曝光后,蘋果整車代工方花落誰家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有分析人士認為,為多家汽車制造商代工的麥格納最有可能成為蘋果汽車的外包制造商。
業務嚴重依賴蘋果電子產品的富士康,能否拿下蘋果汽車業務意義重大。
近兩年,富士康已經在加快布局汽車業務的進度。就在1月4日,富士康港股出手“挽救”因現金流短缺而處于停擺的拜騰汽車。2020年,富士康則先與菲亞特克萊斯勒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后又發布純電動底盤平臺MIH。
此外,1月12日,南京富騰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由富士康關聯公司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注冊資本約3.23億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包括汽車零部件研發;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
但相比前幾次合作,富士康與吉利之間的合資更具看點。我們注意到,在本次與吉利的合資中,郭臺銘以“富士康創辦人”身份為合資公司站臺,在郭臺銘淡出富士康決策層后,其已極少在公司經營活動中亮相。
這背后,按照富士康2019年提出的“3+3”戰略,積極切入電動汽車領域,被視作集團轉型的重要方向,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甚至提出要在2025年到2027年間為全球10%的電動汽車提供零部件或服務的激進戰略。
目標如此,僅靠富士康自身力量,造車進度十分緩慢。日前,有消息稱蘋果已經在與韓國現代汽車探討電動車領域的合作,隨后,這一消息還得到了現代汽車的證實。
郭臺銘顯然坐不住了。能否拿下蘋果等代工訂單,對于吉利而言影響的是新業務的開拓,但對于富士康而言,則關系到核心競爭力能否延續。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