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一夜蒸發六千億:專家稱若壟斷成立或罰款48億,拼多多躺贏
阿里巴巴的平安夜充滿驚險。
12月24日晚間,阿里美股股價低開超10%,隨后跌幅不斷擴大,截至收盤股價跌13.34%,市值一夜蒸發9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33億元)。港股也不見好,24日收盤跌8.13%,市值一天蒸發101億港元(約合人民幣85億元)。
包含94個成分股的阿里巴巴概念板塊也受到波及,24日收盤跌3.08%,其中阿里健康跌10.92%領跌恒生科技指數,蒸發39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28億元);阿里影業跌3.13%,每股價格不足1港元,市值減少5.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此外,10月19日被阿里收編并占股72%的高鑫零售也不好過,24日收盤跌3.04%,一夜蒸發2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9億元)。
阿里巴巴股價暴跌導火索來自24日新華社的一則早間新聞,報道稱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而在當天,螞蟻金服也不安生,被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架到臺前,坐實被約談的消息。
消息發布后,“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被立案調查”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熱搜,下面的評論則一邊倒,支持國家調查阿里巴巴,不少網友還號召順便查查騰訊和美團。對于調查,阿里巴巴發布公告稱,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目前公司業務一切正常。
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告訴我們,相比恐慌因素,他更傾向于股價下跌是因反壟斷確實會影響阿里業務導致的。他沒有夸大這次事件的影響力,認為這只是一個意外事件,“阿里需要很長時間去盤整,主要因為業務本身壓力比較大,去年和今年的股價都沒有京東和拼多多表現好,尤其現在拼多多增長比較快,政策因素只是一方面。”
在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來,此次事件會對阿里有三個影響,第一是降低海內外投資機構的心理預期,打擊投資信心;第二是造成商譽減值,可能要花更大品牌推廣來彌補;第三是給業績帶來實實在在的損失。
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告訴我們,如果阿里巴巴經調查后被認定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按照《反壟斷法》規定,阿里巴巴將面臨:由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企業上一年度銷售額的1%-10%的罰款。根據財報,阿里2019自然年營業收入為4888.95億元人民幣,那么罰款為48億元-480億元之間。
“無論是去泡沫還是回調,阿里巴巴股價都會面臨中長期的打壓,還會繼續回調。”曹磊告訴AI財經社。趙占領也認為在處罰沒落地前,阿里股價都處于不確定狀態。
相比之下,至少從資本市場反應看,棒打阿里對其他平臺公司也有影響。比如上周又因大數據殺熟上熱搜的攜程,24日收盤跌1.96%;而在餐飲外賣上演二選一的美團,24日的股價跌幅為2.72%;此前受阿里二選一影響較大的京東,股價跌1.14%。
唯一呈現利好趨勢的是拼多多,24日大漲8.91%,一夜市值增加1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0億元),年初至今股價更是漲幅270%,市值上漲1367億美元。
這也讓李成東感到驚訝,他覺得受益更大的應該是“更合規的京東和唯品會等平臺”,至于拼多多逆勢表現,他認為是因為“拼多多是目前阿里的最大對手”。曹磊補充說,這也與拼多多的業績向好,尤其第三季度業績亮眼有關。
趙占領則認為,拼多多大漲可以理解,但京東股價下跌并不正常,“顯然多數投資者沒能準確理解阿里被反壟斷對其他平臺的影響,存在不理性因素。”
阿里涉嫌反壟斷由來已久,還因強制商家二選一被京東告上法庭,似乎是司空見慣的往事。不料今年雙11前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意見征求稿)》,對二選一、刷單、刷評、大數據殺熟等平臺公司的行為做出嚴格限制,讓反壟斷政策一下子收緊。以至于11月11日當天,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四巨頭市值共蒸發近萬億元。
而12月14日,阿里也因收購銀泰商業股權一事,吃到市場監管總局50萬元的罰單,同時因涉嫌違反《反壟斷法》被處罰的“難兄難弟”,還有閱文集團和豐巢公司。
事件還在持續發酵。12月25日,人民日報再評阿里巴巴被調查一事,稱平臺經濟發展離不開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但絕不意味著平臺企業可以走向壟斷,并號召大型互聯網平臺企業帶頭強化行業自律,維護互聯網經濟生態體系。
猜你喜歡
創新者的獎賞:阿里巴巴“耕云”15年結出AI果
得益于人工智能的驅動,未來幾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阿里巴巴作為中國公共云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創新者,勢必收獲最多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