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資本秦鋒:解構央企背景下的產業投資
華潤資本總經理秦鋒
一直以來,很多人對國有企業根深蒂固的看法是——不夠市場化、官僚體系重。“但這是人們對國企的誤解。技術問題、流程問題都好解決,一定程度上,大家對國企背景機構的觀念制約著與國企的合作。”華潤資本總經理秦鋒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到。
參與多次中美金融論壇后,秦鋒明顯感覺,國際市場對與有中國國資背景機構合作時顧慮較多。秦鋒解釋道,“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國資背景機構不夠商業化和市場化。因此對華潤這種央企背景的機構投資,審查反而更嚴苛。但這是對我們的誤解。今天,世界500強中,像華潤這樣的國資企業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
華潤資本是華潤集團旗下境內外產業基金管理平臺,圍繞集團產業,投資于大健康、大消費、城市綜合開發及運營、能源服務、科技創新及節能環保等國內外市場多個領域。目前,華潤資本旗下境內外在管基金22支,以及3家投資公司;基金管理規模累計1120億元,已然成為華潤集團產融結合的關鍵橋梁。通過資本思維,影響帶動產業思維與資本思維結合,用更豐富的經營管理方式做好產業發展。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
華潤資本的前身是成立于2006年的漢威資本。2016年,公司正式更名為“華潤資本”。
就華潤集團而言,自2006年就開始嘗試各類金融業務,但受金融非主業限制,金融牌照類業務規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金融業務與產業協同規模同樣受到了限制。
為加大新興行業培育,華潤將加快建立產業基金,組建大健康、新零售、新能源、微電子等9個領域的產業基金。通過產業基金來支持主業發展和新業務孵化,進一步豐富資本運營的手段,提升對社會資本的整合能力,分散投資風險。
2017年3月,作為集團產業基金的管理平臺,“華潤資本”成為集團一級利潤中心,負責統籌華潤集團各產業基金的募投管退及集中中后臺管理,充分發揮產業基金機制靈活、容錯促新、激勵有效等優勢,圍繞集團產業及國家宏觀政策開展基金管理業務。
做好集團產業的“防火墻”
事實上,華潤資本作為集團旗下產業投資機構,一方面,不屬于牌照類金融機構,相對更靈活;另一方面,在純股權投資模式,市場化運營,撬動更多市場資金推動集團業務發展的同時,還可以起到有效的風險隔離。
“華潤資本投資始終圍繞集團產業。如果一個項目當前估值或收益水平沒有達到上市公司要求,甚至虧損,這會嚴重拖累集團及上市公司當期業績。通過基金孵化幫助被投企業整改、提升盈利水平,再通過市場化原則輸送給集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集團投資的試錯成本。可以說,華潤資本為集團起到了很好的‘防火墻’作用。此外,有些項目并購后,可能與集團文化、管理理念的融合需要一個磨合過程。通過基金過渡一段時期,也有利于被投企業與華潤的融合。”
根據資料,華潤資本在基金出資方面,集團出資比例不超基金規模的25%,75%資金來自于市場化出資。秦鋒告訴記者,“集團一開始就設立了跟投權利。要求基金經理人擁有對項目的建議權,有跟投的義務也有分享超額收益的權利。這既是一種約束也是激勵機制。”
一直以來,央企在約束機制、激勵機制、創新機制上都似乎有所欠缺。秦鋒表示,“我們拿著投資人的錢投資,如果自己的錢沒在里面,那會對這個錢的關心程度沒那么高。通過跟投這一約束機制,投資團隊對所投項目會更認真的分析和判斷。如果投的好,增加超額收益,選擇好項目的動力和投后管理的積極性也會更高。”
通過價值導向、激勵機制等手段,華潤資本建立了國有企業符合市場化投資的管理體系。
六大方向三大類別,所投項目必須符合集團發展戰略
截至2020年末,華潤資本旗下境內外在管基金共22支,投資公司3家,累計基金管理規模1120億元;主要投資于大健康、大消費、城市綜合開發及運營、能源服務、科技創新、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
秦鋒告訴記者,“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規律。也有很多人質疑我們‘這么多賽道,20多支基金,如何做到精細化投資和管理?’其實我們每支基金背后都有集團強大的產業支撐,在項目、技術以及投后管理等方面,華潤各板塊專家都會給我們提供專業的意見和建議。”
事實上,在華潤資本,每支基金投什么領域、投哪個階段也都有清晰的定位和策略。比如主投研發項目的生命科學基金,會偏向創業型的早期項目;大健康、大消費類的基金則偏重以控股的形式或戰略股東形式進行投資,看重的是成熟項目。
秦鋒將華潤資本的產業投資總結為三大類:
第一類,基礎設施類,有穩定現金流的、收益相對穩定的、可以高杠桿的投資。通過現金分紅來覆蓋融資成本,進而提高股本投資收益;
第二類,PE投資,實施收購兼并和戰略投資。“這類投資,多數項目處在增長期,通過投后管理提升價值。”
第三類,VC類科技創新投資,完全同股同權,市場化投資。“創新項目基本不會離開集團的產業體系。而有些完全的新領域,集團通過華潤資本的投資開始從零布局,比如環保。”
談及對項目的選擇,秦鋒說到,華潤資本有著極為明確的篩選標準——所投項目必須符合集團產業發展戰略,且與華潤產業有明確的市場協同價值。“簡單來講,華潤資本首先會進入與集團產業相關的領域,在尋找細分賽道上可以做大做強的企業。”
第一,要和華潤集團產業相契合。“不熟悉的領域謹慎進入。”
第二,看標的在集團產業的細分領域是不是具備平臺基礎。“對華潤來講,看重的是產業鏈環節未來是否可形成規模,在市場上存在整合機會。以我們投的體外診斷領域企業迪瑞醫療為例,我們希望未來把這家公司打造成集團下屬的一家醫療器械平臺。”
第三,看團隊基本條件,包括技術、管理、營銷能力等。
值得一提的是,對已投項目,華潤資本非常重視投后管理,看重為被投企業帶來的價值增值。華潤的產業具備充分的實力和資源,特別是在產品、項目的市場落地上,能夠為企業帶來價值提升。
如今,依靠華潤集團強大的產業能力和客戶資源網絡,華潤資本正進一步向并購基金、夾層基金等品類延伸,逐步打造成為一家具有華潤產業特色的資本投資公司。
“十四五”立足香港、適度走出去,做好三個“一批”
十三五期間,華潤集團按照“做實、做強、做大、做好、做長”的發展方式,依托實業發展、資本運營的“雙擎”之力,借助“國際化+互聯網”的“兩翼”之勢,通過提升資產質量、優化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全球市場、開展研發創新、提升智能化水平等實現“跑贏大市、轉型升級”的目標,為股東創造效益、為社會創造價值。
不過,在秦鋒看來,如今回看,集團十三五“雙擎兩翼”發展戰略制定的是符合十三五發展情況的,但實施效果離預期還有差距。“基金完整周期需要經過募、投、管、退,短則4-6年,長則是5-8年,甚至超過10年。一個‘十三五’的時間對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來講時間太短。換句話說,產業基金對于實業發展的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所以,十四五期間,華潤資本將繼續承擔集團“撬動產業轉型升級、孵化新產業”的重任。
華潤集團屬于民生領域企業。對于海外布局,秦鋒強調,“我們更多還是看民生行業,希望將海外好的產品和服務引入國內,讓中國老百姓受益。對于項目選擇,也是看重兩方面,一是產品和模式能不能應用到華潤體系,這是投資的前提條件;二要看是否符合集團“立足香港、深耕內地、輻射海外的發展戰略。”
其實,在海外布局華潤資本可說是早已經驗十足。相對國內市場的整合并購機會,華潤資本在華潤體系內海外經驗相對豐富,尤其在大健康、消費品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秦鋒也提到,“華潤起源于香港,以香港為中心,適度走出去。以前在海外投資,發現大量中資企業在相互搶項目,(項目)估值被推高。實際上,這等同于國人自己在打價格戰,完全沒有意義。如今,經過疫情,在大量中資資金不敢出手、海外資金成本大幅下降的情況下,華潤資本有了更多獲取海外項目的機會。”
目前,華潤資本管理20多支基金,對于十四五的主要目標,管理規模將再翻一翻。要實現目標,就要做特色化、精細化投資,深化創新、加大兼并收購力度。這更需要高水平的前中后臺團隊協同合作,要集中優勢資源打攻堅戰。對現有基金,秦鋒將其歸結為三個“一批”,即到期關閉一批業績一般的基金、合并一批規模較小的基金、重點扶持一批能力強的基金團隊,把更多有效資金拿出來支持投資水平能力高的團隊,華潤資本才能走的更遠更穩,為投資人創造更多價值。”
完備的投資體系,成熟的團隊建設,彰顯大國央企的社會責任
如今,伴隨著集團產業快速發展,華潤資本也在不斷更新和進化自己的投資能力。
“我經常給團隊講,我們有不同的槍(不同的基金),背后的子彈都不一樣,用不同的子彈打獵,目標獵物也是不一樣的。你拿大炮打蚊子肯定是不合適的。拿小手槍去打大熊也不行。所以,相互匹配是由華潤資本整個平臺進行統籌的。”
為了做到更好的實業與資本的對接,華潤資本已經構建了成熟的戰略投資體系。
“一方面,有完善的‘資金庫’,即IR小組。他們重點做一件事——投資人客戶畫像,梳理市場上所有投資人,根據不同投資人在投資的產業賽道、地區、投資類型、資金體量、審批流程等多維度特性進行分類。在要籌備新的基金時,可以針對性的尋找不同的資金方向。
另一方面,不斷更新‘種子庫’,即行研能力組,各大領域細分行業的所有項目排名,按規模、營收、利潤或者估值、PE倍數等排名,Top20就是我們重點要看的項目,看他背后的股東結構,以及每一輪融資情況,看是否存在投資機會。”
“當種子項目庫和資金庫完美匹配,這就是華潤資本的平臺價值。”秦鋒講到,“平臺提供子彈的和靶點,發揮資金和項目的匹配功能,投資團隊負責具體的商業談判,講清楚投資和投后管理的邏輯。”
目前,華潤資本擁有200多人的團隊,分布在香港、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在秦鋒看來,這支團隊擁有很好的協作能力,目標一致、行動力強,同時還極富活力和創新力。
“說起華潤資本的文化,首先,我們傳承的是華潤集團的紅色基因——守正出新、正道致遠,持續為投資人創造價值。但是除了央企的紅色文化外,華潤資本的特色是什么?”秦鋒用兩到了兩個關鍵詞:活力和平等。
在華潤資本,團隊平均年齡36歲,這是一支敢于創新、充滿激情活力、有創業精神的年輕隊伍。
“2016年我們更名華潤資本的時候,市場上的產業基金沒有太多適合華潤產業基金可以直接復制的管理模式,大家抱著創業的心態愿意嘗試,算得上是‘朝氣蓬勃敢為人先’。”秦鋒說到,“有能力有沖勁又有華潤集團作為強大后盾的我們,自稱為華潤集團的‘老干新枝’。”
此外,在華潤資本的文化中還極為強調“平等”。“大家討論問題的時候,每個人平等發言,各自展現不同的觀點,有意見甚至可以爭論,我們對事不對人。大家說的越多,視角越全面,我們投資做判斷才會越準確。實際上,這是在為我們降低投資風險。”
如今,身披特殊產業背景的華潤資本,將會在“十四五”期間交出更亮麗的業績,更值得大家期待。在“創新、轉型、發展”為發展主題的華潤集團支持下,華潤資本正在通過產業基金投資彰顯大國央企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