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天,給火熱的電動車行業澆了一桶“冰水”
中國電動車市場今年有多熱?特斯拉僅一款Model 3在1-11月的銷量就高達11.3萬輛,比亞迪“漢”上市即成爆款,如今已月銷過萬,其中純電版的占比在70%多;蔚來1-11月累計交付高達3.63萬輛,同比上漲111.1%;小鵬汽車1-11月交付2.13萬臺,同比增長87%……
資本市場,電動車企更是受到了全球資本的瘋狂追捧。特斯拉市值幾乎相當于豐田、奧迪、戴姆勒、通用四大車企市值總和。中國新能源龍頭比亞迪的市值,也在全球車企中僅次于特斯拉、豐田、大眾,高居第四名;造車新勢力蔚來市值沖到全球第五,并與理想汽車、小鵬汽車一起,將奔馳、寶馬等傳統燃油車巨頭甩在身后。連電動車產業鏈上的電池、電機、充電樁等相關企業,今年股價也連連上漲。
在去年年初新能源補貼政策大退坡之后,中國新能源汽車2019年銷量同比下降了4%,是近十年來的同比首次下降。但今年后疫情時代,新能源市場卻快速上漲,迎來了一個大爆發。以剛過去的11月份為例,國內新能源車零售16.9萬輛,同比增量9.7萬輛,同比增速136.5%,乘用車零售市場滲透率8.0%,已成為乘用車零售增長核心動力。
之所以出現一個V字形的大翻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一是明星車型特斯拉Model 3價格連續下降,撬動了更多的市場;二是國產精品電動車如比亞迪“漢”、小鵬P7上市后,對市場拉升明顯;三是出現了一批定位精準,契合市場需求的電動車,比如A00級電動車宏光MINI EV 、瞄準女性用戶的長城歐拉系列;四是相對于即將落幕的燃油車,代表未來的電動車,受到了媒體更多的關注,市場聲量非常大。
在多重利好因素之下,目前的電動車市場可謂一片火熱。不過這種火熱,如今開始受到天氣的考驗。
隨著最近天氣的持續降溫,網絡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電動車主吐槽電動車續航縮水的聲音。一位石家莊比亞迪“漢”車主吐槽說:“真后悔買比亞迪“漢”!坐標石家莊。當初看中了他的刀片電池,25萬多提的長續航版,NEDC號稱續航605公里,結果現在天冷了實際續航只能跑300公里,差的太離譜了!”
一位特斯拉Model 3車主,其車輛充滿電顯示可以跑370公里,但是在行駛130.4公里之后,僅剩余90公里續航,其間還無緣無故掉過30公里續航。按照這位用戶的實測,他的Model 3的真實續航可能都不到200公里。
知名汽車媒體人韓路也發微博表示:“北方冬天,基本都過零下了,電池又得自加熱,車內還得吹暖風,是電動車續航的噩夢季節……基本上,大概看的話:50度左右電池的,實際也就能跑200,甚至不到,70度電池的實際能跑個280,不到300,80-100度的能跑個300-350。能跑到350以上已經挺了不起了,我Model3P,冬天基本也就300左右,剩那點里程就不敢跑了。”
寒冷的天氣無疑會造成電池能量的快速衰減,并導致車輛續航能力的急劇下降。而續航問題又是電動車大規模普及,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雖然今年的上市的多款明星電動車,都以長續航為賣點,但其能否經得住這個冬天的考驗,將關乎著這些車型明年的市場表現。而目前來看,并不樂觀。
冬天續航里程縮水所引起的市場不滿,在筆者看來只是電動車行業的一個具體問題,但透過這個問題看,火熱的電動車的市場,或許該到了降溫的時候了。這是因為,一方面電動車目前的產品力與燃油車差距依然巨大;另一方面,電動車企的火熱程度,與其實力與能力并不匹配。
筆者從不否認,“燃油車時代即將落幕,新能源汽車時代來臨已不可逆轉”這一時代潮流。但即便是歷史的潮流,走得太快,發展的過熱,也一定不是一件好事。事情的發展,還應建立在其自身的能力成長的基礎上。而電動車目前顯然被過于高估,而傳統燃油車又被嚴重低估。特別是在產品力上,電動車與燃油車相比,依然差距很大。
比如電動車雖然可以享受政策補貼,在一些大城市還有上牌優勢,外加綠色環保,使用經濟等特點,但相比燃油車幾分鐘加滿油可以跑五六百公里,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間長則十幾個小時,短的也要1-2個小時。
而且,充電設備也不完善,很多小區的車庫都不匹配充電樁。駕駛新能源汽車時,需要浪費很多精力和時間在尋找充電樁的問題上。此外,燃油車完全沒有里程焦慮的問題,但電動車主則需要經常提醒自己注意續航里程。
燃油車的技術經過百年來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駕駛體驗也更為舒適,但電動汽車如今技術難言完美,一些電動車所謂的加速線性、剎車不暈等方面還在努力向燃油汽車看齊。另外電動車還夏天怕熱自然,冬天怕冷續航里程縮水……
種種問題,讓電動車與燃油車相比,在使用體驗上,有著巨大的差距。而這種切切實實的差距,會最終體現在市場之上。比如這個冬天,最冷的時刻還沒到來,已經爆發了如此多的不滿之聲,這種聲音,必然會影響到很多消費者的購車決策。
另外電動車企現在的火熱程度,與其能力與實力并不完全相符,比如特斯拉年銷量不足豐田汽車的三十分之一,收入不足豐田的十分之一,但市值卻是豐田的近三倍;產品上市不到3年的蔚來、小鵬汽車,市值竟然碾壓奔馳母公司戴姆勒……但仔細審視這些公司,包括特斯拉在內,其很多關鍵性的核心部件依然采購自第三方,其所建立的企業護城河并不是足夠寬、足夠深。
市場一時火熱,可以遮蓋很多問題,但如果帶著問題快速發展,其結果很可能是對市場形成更大的殺傷力,因為早先獲取的客戶,會成為產品的反面傳播者。而且一旦“風”停了,“潮水”退了,整個行業及市場會變得更糟。
或許從資本市場、到電動車企、到消費大眾、到媒體……整個電動車行業,都該到了一個“降溫”的時刻了。
猜你喜歡
上游電池原料價格暴跌,下游電動車還有理由不降價嗎
電動車上游鋰礦價格暴漲兩年之后,終于從60萬一噸的高位,回落近三成。此前因為鋰價暴漲而紛紛漲價的下游車企,會隨著調低價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