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w,FA寫BP要先收錢了
不久前在小紅書看到一個帖子:有FA開始前置收費了,最高60w。
一驚。這年景,有前置費可收?有企業買單?60w?
前置費,一般認為不太合理,比如,“警惕FA收前置費”通常出現在防止創業者融資掉坑的提示里;放當下,也不太合情,企業端的話語權一直漲,先付錢,還是60w這么高的成本,動機是什么?
一直以來,FA的典型收費模式是“效果付費”,拿結果說話。即在交割完成后向企業方抽點,普遍在2-5%,具體取決于階段、金額和談判,近年行情低迷,提點也走低一些。
抱著疑問,我問了一圈FA和企業IR朋友,答案很有意思。
base北京、有頭有臉的一線FA和企業方普遍表示“聞所未聞”,反而在搞錢路子更open的上海、深圳,FA和企業表示,確有其事,常見。
根據不完全統計,具備一定品牌和規模的FA,依然恪守著結果付費,這類機構base北京居多。前置費一般出現在小FA,和處于起步期、融資有一定挑戰期的早期、腰部企業。
玩味的是,前置費的交付項,并非融資撮合,而是材料。說白了,就是企業掏腰包,請FA幫忙寫BP,就買“前面這一段”。
當FA業務鏈條出現了顯著切分,這是否意味著生存空間繼續擠壓?如果一級市場變得更平,信息差為業務模式的FA,當下的價值點又在哪里?
交割周期拉長,普遍6-12個月
雖說主流FA機構對“前置費”聞所未聞,但普遍認為有合理性。
FA過往的收費模式是典型的結果導向,即完成交割之后按照一定比例向企業收取費用,這建立在“結果可行”的基礎上。
但行情的低迷削弱了融資拿結果的機會。
投中研究院《2023年VC/PE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一級市場的投資數量和規模延續了2022年的疲軟,投資規模小幅增加8%,數量同比下降了12%。考慮FA過往的主要合作對象是美元基金,這一群體去年出手尤為謹慎,FA的實際滲透可能更低。
交割周期的拉長同樣增加不確定性。“過去能三個月交割一輪融資,但去年的行情下6到12個月都算常態,過IC、簽協議、打款每個環節都可能出幺蛾子”,一位FA朋友。
“FA的核心資產是人,不完成交割,就收不到款,人力成本就擺在那里,搞得大家都難受”。
即便盼到項目交割,難題又來了——FA還要解決企業在付費環節普遍的“不痛快”。有FA透露,賴賬的例子,明顯變多。
這種“不痛快”難以避免,FA的業務壁壘就是人脈和信息的不對稱。作為雙邊生意的中間者,FA要在融資前期開展大量工作,包括梳理企業定位、財務、估值以及為了匹配機構進行大量的篩選溝通、機酒出差等等,但這一環節通常企業方常常沒有感知或者概念。
加之近年一級市場的“投”和“退”集中在制造業,賺錢效率和金融行業不在一個水平,企業主普遍務實,習慣了“花小錢辦大事”。不少FA無奈表示,企業到了付費環節總是扭捏或再要個折扣才作罷,總覺得FA這活“干得挺輕松”、“不值這個錢”。
融資撮合的交易鏈條被拉長,成單預期又在不斷走低,FA墊錢干個半年一年可能也沒結果,于是開始有身段靈活者把“結果收費”拆分成“分段付費”。
一位base深圳的新能源企業融資負責人表示,前期收個固定費已是一些中小FA的常見操作,囊括一些材料費和前期服務,比如幫企業做BP、datapack(企業融資相關的財務、業務、法律、行業數據的集合)、高管訪談、出差機酒以及對接一定數量的機構。如果企業融資成功,FA再拿一個相對低的提點,如果融資失敗,FA有了保底費,前期投入也沒不虧。
“費用不等,幾萬到小幾十萬都有,具體要case by case談,主要取決于市場環境和企業的議價能力”。
不過牌子大的FA一般不這么干。畢竟品牌、口碑做起來了,去卷頭部項目才符合發展階段和投入產出,這種一錘子買賣的小單子并不對胃口。
FA接單標準:3000萬凈利潤
把收費前置,應對的是融資不確定性的走高。但費用的具體類目是什么,甚至達到60w這么高,反映的才是FA在融資交易的真實價值。
在和幾位FA和企業融資負責人探討過后,基本可以確定,大多數企業尤其是發展不錯、有一定融資經驗的企業,并不接受FA收前置費,特別是在“對接”這一環節。
“現在的一級市場幾乎不存在信息不對稱了,組局吃個飯都能認識一群資方,為單純的拉皮條買單不太合理。即便要借FA提升融資效率,企業也不會提前付么高的費用”。一位企業融資負責人直言。
企業買單的FA前置費,稱之為材料費,載體就是BP,說白了就是FA用一級視角幫企業做業務定位、財務合規、搭建估值模型。
乃至講好一個故事。
“類似咨詢公司的財務咨詢,這在企業早期至尚無CFO的這個階段至關重要,為這種服務買單make sense”。
回過頭看,財務咨詢也好,梳理BP也罷,都是從FA業務鏈條分拆出來的一環,而且很可能是個一錘子小買賣。
FA業務空間的收窄不令人意外。從業務模式來看,FA是一項脆弱的雙邊生意,這兩年正經受著資金、資產的雙重擠壓。
一方面,資金端是收縮的。微妙在于,市場上并非沒有資金,但出資意愿出現了階段性的斷崖。這兩年大家總是調侃GP躺平。但這躺平還不是單純的擺爛,開始有一定邏輯和結果做支撐。
聽聞去年投資機構0年終獎的現象不少見,有GP豪橫發放了數個月的bonus,底氣來源于去年沒出手,既不用擔心投錯,也沒有制造新的退出壓力,還靠老股轉讓回了一波血。說明什么?沒有好的出手機會,保全資產就是最好的配置方式。
在資產端,好項目的稀缺已是市場共識,募投壓力的壓迫感不斷蠶食著VC/PE對創新、顛覆的追求,項目的篩選標準變得眾口一詞,強調著穩定、營收和盈利。
GP對項目的苛求程度在變高,企業融資難度加劇。一家正在融資的深圳新能源企業透露,受產業周期等因素影響,聯系的FA都不愿意接新一輪融資了,最后只得找回上一輪合作的FA繼續做。
一位FA透露現行的接單指標——有科技屬性的企業,至少3000萬的年利潤——顯然是緊盯上市標準制定的。
我們曾在《機構雖小,賬上有錢》一文提到,一級市場呈現高度的分散化、水下化,時代大beta消散成無數個alpha,進一步“拖累”了FA乃至GP的投資回報效率,尤其在項目sourcing這一環。GP認定的好項目通常是水下項目,由于制造業鏈條的特點,項目分散在全國各地,找起來宛若大海撈針。
有FA開始回歸原始的BD手段,跑展會、打cold call。有極致者組了百十來號“客服式FA”團隊,掃工商信息、打cold call,不做具體篩選,主打一個批量販賣信息不對稱,狼性氣質滿格。據說該FA去年成交規模不錯,惹得同業FA無耐感嘆“亂拳打死老師傅”,“劣幣驅逐良幣”。
顯然,sourcing這一環節變得更難了,以往核心圈子牽線搭個橋就能成的單,現在不知要做多少dirty work才能觸達。
有敏銳的GP注意到了這一點,身段也很敏捷。去年Q4注意到一家有頭有臉的一線美元GP批量招商科學生做cold call實習生,實習薪資給到400/天。坦白講,這些年還真沒見過“cold call實習生”這一類目。機構招實習生一般支持某個板塊,比如投研、投資、PR,而cold call只是sourcing環節其中一個手段,帶著很強的局部化、工具化色彩。
顯然,這家VC在以最低的成本嘗試項目覆蓋的新方式,對外部變化拿出了很快的適應速度。只是難免不讓人感慨,在科技、制造為底色的投資時代,一級機構的品牌勢或許也發生了某種失效——即便一線頭部機構,也無法對龐大分散的科技、制造企業形成互聯網時代曾有過的虹吸效應,勤懇做dirty work,賺一份更難賺的錢,就是當下的真實處境。
“前些年調起高了”
由于市場資金缺位、IPO不斷收緊,不少FA表示去年Q4體感普遍差到極點。
在存量市場,幾乎等同于無盡的內卷。FA本質是中介銷售,身段是靈活的,服務是不吝惜的,“卷”也是全方位的。
最基礎的是類似機構的投后服務,FA一樣都沒落下,常規的3R全有覆蓋——幫做HR招高管,幫做PR,觸達市場媒體、外媒、官媒,幫企業做聲量,幫做GR,給企業牽線搭橋去各個地方政府拿地拿政策拿錢。
做客戶生態這事,FA也是最不惜力的。沒有實際的業務抓手,FA要最大程度圈住優質的早期創業者并增加粘性。比如一線FA做了幾年面向客戶和優質早期創業者的商學院,聽聞每年投入超過千萬,這兩年出于降本增效考慮暫時叫停。
FA從業人員的0 base、全民BD早已不新鮮。融資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為了抵消融資風險,通常會請一家以上FA同時開展融資,獨家FA的案子越來越少,FA服務單筆的傭金提點也在持續下降,從很長一段時間的4%-5%水平降至3%乃至更低,當然,具體取決于融資階段和規模。
服務的價值本就難以界定,多家FA同時服務一家企業很容易出現算不清的帳。不久前,有家企業官宣融資,隨后有兩家FA跳出來,發稿聲稱自己是獨家FA。還有小FA苦于不成單,嘗試買deal蹭PR的。
在競爭充分、難拿結果的被動中,FA自身的戰線越拉越長。比如對于發展預期明確的企業,有FA愿意免費送一輪服務,只求在下一輪更大的融資中正式接單。對于有并購可能的企業,前期融資免費做FA,只求承接并購或者上市承攬這單大的。甚至還要卷一卷國央企的客戶數量——拿得下這類合作,對FA的專業、服務、品牌、資源是相當高的背書,借此可以撬動更多的同業客戶,免費做也是不虧。
總之,賺錢或賺吆喝,賺快錢還是賺長錢,在FA的標準中,大帳算得明白就行了。只是說到這里,已經很難分清FA的舉動是不得已的長期主義,還是大概率的沉沒成本了。
不難看出,FA的內卷還在不斷上強度,但卷的早已不是資金效率了。一位FA感嘆,現在一級市場的投融資多少都沾點利益交換才能做成,不論個人層面的資源置換,還是公司層面的訂單交換、資金置換等等,面上是股權投資,里子是資源、關系、訂單的交換。
如今想要真正理解一筆筆股權融資,信息門檻大概比從前高度市場化的年代更高了。
至于FA業態呈現的分化——大FA的業務鏈條做長、周期拉長,小FA業務切分,只吃掉開頭的一塊——我很難說清這些變化意味著什么,包括FA自己也不知道。
在見了一圈FA朋友之后,我還是喜聞樂見于他們身上的折騰勁和務實。他們坦然于市場變化,一邊調侃前幾年的市場“調起高了”,一邊細數今年的機會和計劃。A說第二天要出差去江浙,不少制造企業正在出海,這里有大機會。B說融資不好做,并購現在機會很大,尤其醫療和消費階段到了。
天知道,在躺平彌漫的一級市場,我多愛聽這些人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