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用FA”
前陣子張勇從阿里卸任出來自己做VC的事兒,大家應該都知道。
這事兒在我看來,有兩個信息點想拿出來討論一下:1)這是典型的高管辭職創業的故事,因為他們的起始資金向來是不缺的——在張勇這個案例里,阿里輕松自掏10億美金;2) 除了“高管”這類,目前VC重要且主要的項目渠道來源還有哪些?
大家應該都常常看到某公司高管剛創業,已經順利拿到融資的消息,似乎高管意味著一種VC投資的安全感,也似乎他們可以一直享受著某種投資紅利。我的一位FA朋友曾和我提過一句話,“如果PPT簡介里有‘曾是某集團經理’的介紹,我推項目時的確會更積極一些。”
不論其他,單從現象來看,我發現VC的項目渠道來源已經深刻地發生了變化。
投硬科技,首先考慮“知名高管”
“我從來不用FA。”
這句話來自陜西某人民幣基金的創始人李力(化名),他用肯定且堅定的語氣強調了機構自我挖掘項目能力的重要性。
這家機構不用FA的原因有幾個。一是,他認為FA介紹的項目很散,“東一個項目,西一個項目”,不成體系。而現在一家機構如果想要在行業里深耕且做出成績,項目起碼要“成體系”,這樣才有下一步形成機構自家生態圈的可能。
第二個原因是,在他眼中,FA介紹的項目一般都會進行包裝,粉飾痕跡過重,容易造成誤導,這加大了他們真實了解項目的成本。
第三,接受來自FA的項目,對投資人來說是將自己擺在了被動的位置上。“我不太愿意”,他說,“我們基金上下對自己還是很有自信的,無論是專業能力、過往業績、團隊作風、行業認可度,我們都一定做到每一個項目都掌握主動權,而不是跟著FA后面。”
不依賴FA的他們,將很多精力放在了辭職或有意向辭職的知名企業高管身上。李力說,“我昨天還參加了一個活動,很多上市高管都在。”
其實不管是張勇做VC也好,還是王慧文此前做大模型創業也好,他們的存在很像是被VC這個“狼群”盯上的“羊”——雖然此比喻并不那么恰當,一方面他們自然無需FA的“粉飾”,另一方面無疑“知名公司高管”是最受投資人歡迎的項目渠道之一。
另外,“不用FA”還有一個B面是,投資人正在將項目渠道更加細分化。
李力告訴我,除了高管創業,高校教授/科學家、醫生等人群也是他們的項目渠道來源,“有一些投資人說科學家不懂創業,因為我們投的是硬科技,更看重科學家的專業技術能力,其它方面我們幫忙配置好就可以。”
李力一直強調著投資硬科技為什么要首先考慮“知名公司高管”這件事:以醫療器械領域為例,他希望項目的創始團隊擁有產業發展經歷,“一,這代表他始終在一線,對市場足夠敏銳;二,他會有能下沉的產業資源。”反而所謂的“高管創業=融資敲門磚,高管創業自帶光環”等言論,李力表示并非如此。
投資人的安全感
VC盯著高管出來創業,從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原因不難推測:這種投資策略既安全又省心,還高效。通常一個知名高管一發出創業的信號,投資人的TS就立刻跟上了,不需要幾個月的盡調期,也不需要成日成宿的出差、溝通,只需要一個高管的名字即可。
尤其到了今天,“安全”一詞足以代表所有。高管,只是投資人安全感的主要來源之一。
當然知名高管創業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拿到的錢都很多,估值也都不低。還是以張勇和王慧文為例,在資金如此緊張的今天,張勇的首只基金輕松拿到了10個億美金的offer;王慧文則是在因個人健康退出后,將僅成立了4個月的光年之外輕松賣到20.65億元。
張勇和王慧文不是孤例,比如今年下半年里就有多起高管創業案例。舉幾個例子:7月,前蔚來高管謝晨博士創建的合成數據公司就在半年內完成了3輪融資(今年公司剛成立);同月,前錘子高管吳德舟創立了AR科技公司,天使輪就融了5000萬美元,巧合的是羅永浩去年宣布創業后3個月里也拿到了50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今年9月,Amyris公司原高管趙麗山在上海張江創業,2年融4輪,累計融資額近5億元。
細心觀察的話可以發現,以上創業公司背后的投資人幾乎都是頗知名的大體量基金。
說得直白點,“高管們”是在用名譽兌現價值,而投資人對高管表現出了絕對的安全感,尤其是知名機構。
不光是投資出來創業的高管,邀請企業高管來擔任合伙人,也是投資人應對“不安”的行為。
“我一開始沒想過要做投資,是xx得知我從甲方的CEO崗位出來了,他問我愿不愿意加入。”一位剛獨立出來的某基金合伙人方華(化名)對投中網表示。這家基金對方華積極拋出橄欖枝的重要因素就是,方華曾任某集團的CEO,有豐富的產業經驗。
方華作為產業人士加入陌生的VC是如今創投圈的一抹剪影,硬科技投資為主題的今天,可想而知“高管”的受歡迎程度有多高。李力同樣也表示,他們機構內部有80%的人來自于產業,“我們蘇州辦公室的常駐投資人就有8年的產業經驗”。
另一家上海的人民幣基金創始人甚至透露,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拜訪上市公司的產業資本,他們會和上市公司的研發部同事一起深度交流,“一聊就是兩三個小時,”而聊天內容都是與技術創業、產業變革及趨勢等有關的話題。
為什么?因為這些“高管”懂產業。
“我有十幾個被投上市公司高管的朋友圈”
當下的投資人還有一個安全感來源:來自水下項目的挖掘——這一點并不令人意外。
張勇、王慧文等人代表了“水上項目”的極端,但對普遍的投資機構來說,水下項目才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擁有挖掘水下項目的能力,至關重要。如上文李力所說的,構建好生態才能第一時間抓住水下項目,而所謂的高管們的朋友圈則是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管”成為了一種標簽和信號,也代表了投資人尋找項目的觸角之一。“我有十幾個被投上市公司高管的朋友圈,也是地方高校、創業營、地方上市委員會等的參與者。”有投資人告訴我,“這些就是生態,圈子里一旦有什么消息,我能第一時間知道。”
我所思考的是,“高管”是不是應該成為VC/PE項目來源的主要渠道并不那么重要,事實上話題討論來討論去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證投資的本質應該是什么。或許在今天,這個答案只是投資以安全為主而已。
轉換成具體的細節則是,當投資人想表達自己的投資優勢時,他們常常愛說諸如“我有十幾個被投上市公司高管的朋友圈”這般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