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鏈一哥”立訊精密要換賽道?或許在為這盤“大棋”布局
為擺脫負面效應,立訊精密積極進軍汽車電子領域,雖然該業務的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營收占比偏低,業務結構的優化和盈利模式的調整還需進一步深化,但仍為后續的成長留下一系列遐想空間。
01
“一哥”之痛
2004年立訊精密成立,從線束代工和組裝起步,逐步拓展至生產連接線、連接器、聲學射頻器件、無線充電、電子模塊等產品,產品覆蓋電腦、消費通信、汽車等行業,后來通過不斷外延并購、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逐步發展成為國內連接器行業的龍頭企業,2010年上市后,通過系列收購擴張,正式切入蘋果供應鏈,從MacBook連接線再到iPhone的 lightning 連接線,逐步向iPhone內部的零部件擴張,至目前已為蘋果提供iPhone、Apple Watch、AirPods、Apple Vision Pro等產品的開發和制造服務。深度綁定蘋果快速推動了公司的營收成長,同時也推動了公司盈利放量,其體量在蘋果供應鏈中日益壯大,俗稱“果鏈一哥”。
長期依賴于單一大客戶訂單,令立訊精密在市場波動時顯得較為脆弱。2023年1月,蘋果以需求減弱為由,通知中國供應商本季減產AirPods、Apple Watch與MacBook組件,位于產業鏈上游的立訊精密受到波及。消息傳出當日,立訊精密的股價迅速跳水,市值一天內蒸發了224億元。
圖:立訊精密2023年1月4日股價圖
從近幾年的股價表現來看,2021年與2022年,立訊精密全年跌幅分別為12.18%、35.32%。截至1月18日,立訊精密股價28.66元/股,較2022年2月發布定增預案時下滑超過30%。相比2020年10月的歷史最高價63.53元/股相比接近腰斬。
與此同時,公司主營業務中毛利率最低的消費電子領域也令其面臨盈利壓力。盡管該領域業務規模巨大,但毛利率持續下滑,這使得公司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以避免對蘋果訂單的長期依賴。
02
劍指汽車電子
立訊精密在消費電子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積累,當它從蘋果產品中拔劍四顧時,劍鋒該指向何處?先來看立訊精密擁有的幾項重要優勢:
1、具有豐富的生產線搭建經驗,可以快速地將這種制造能力從一個零部件向另一個零部件轉移;
2、管理層具有豐富的團隊管理能力,可以較好地協同不同業務的零部件的生產及研發;
3、敢于增加產能,放大規模優勢,敢于加大研發力度,快速形成技術領先態勢。
立訊精密的電子制造實力雄厚,但它需要在消費電子領域之外,尋找下一個充分需要這項能力并且大有可為的領域。光伏、VR/AR、通信、汽車電子等領域都在考慮范圍內,但若說市場空間最廣、增速最快、應用落地最成熟的領域,筆者認為當屬汽車電子。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浪潮來臨,強大的制造能力正是新能源汽車智能化過程中非常需要的能力。
立訊精密采用了當年進軍消費電子領域的方法,即從擅長的連接器入手,再通過系列收購切入汽車電子領域。2011年立訊精密設立昆山立訊,先是發展車用連接器、線束、復雜成形機其組件業務,隨后在次年收購福建源光電裝公司55%股權,進入汽車連接器領域,同年公司收購SUK 100%股權,值得注意的是,SUK是寶馬、奔馳門鎖的塑膠件核心供應商,通過SUK 公司,立訊精密進一步擴大了產品線和客戶網絡。之后從傳統汽車開始逐步向新能源汽車拓展,比如合作成立公司開發智能駕駛系統、通過戰略合作進軍激光雷達市場等等,而近年較大的動作,則是與奇瑞組建合資公司。
2022年2月11日晚間,立訊精密發布公告表示,公司控股股東立訊有限將以100.54億元購買奇瑞控股19.88%股權、奇瑞股份7.87%股權,以及奇瑞新能源6.24%股權,另外,立訊精密擬與奇瑞新能源擬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其中,立訊精密擬認繳5億元持有合作子公司注冊資本的30%、奇瑞新能源認繳11.67億元并持有注冊資本的70%的股權,發展零部件配套與整車代工業務。
和自己的“老師”富士康多次嘗試入局整車制造不同,立訊精密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對ODM商業模式非常擅長,在核心客戶資源方面也能為其合資公司提供賦能,奇瑞在整車領域深耕多年,對整車產品擁有深度理解。立訊精密并沒有胃口大開扎入整車制造的競爭中,而是把自己定位成為一級汽車供應商(Tier 1),高度專注國內汽車業務布局,避免了卷入現有車企慘烈競爭的局面。
圖:立訊精密汽車業務,官網
得益于電動車產業鏈的發展,立訊精密的汽車業務營收連年攀升。2022年,該業務營收達到61.5億元,同比提升48.44%。此外,立訊精密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多年穩定在15%-17%之間,高于公司整體11%-12%的毛利率水平。
03
信心何在?
立訊精密強大的制造實力加上汽車電子行業的廣闊空間,一切看上去非常美好,然而現實卻十分“骨感”,首先是內部資源配比的問題。
鑒于蘋果業務對公司營收的重要影響力,為不斷適應蘋果新產品的技術要求,立訊精密將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在了更新設備和不斷研發上面,這樣直接產生兩個負面后果,一是舊有的生產線和設備的折舊成本不斷上升、吞噬現金,其經營活動現金流與投資活動現金流累加值已經多年為負說明了一切。二是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爭分奪秒開拓的汽車電子市場上,立訊精密似乎還未能全力一搏。從2022年的成本構成來看,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這一塊雖達51億元之多,但只占總成本的2.75%,和消費電子業務成本形成鮮明對比。
圖:2022年年報
另外在收入端,汽車業務板塊的營收占比持續低于10%,并且到了2022年,該比例還從幾年前的6%左右下降至2.87%。根據投資者交流會透露的信息,按目前整體營收增長的幅度來看,全年汽車板塊的收入占比可能會進一步縮小。
圖:2022年年報
但即便如此,立訊精密依然對汽車電子這個賽道信心十足,在2022年年報中立下了“致力于在未來三個五年內實現成為全球汽車零部件 Tier1 領導廠商的中長期目標。”
它的信心或許來自兩方面。
一是對自己實力絕對自信。立訊精密董事長、總經理王來春在2023年2月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和奇瑞及國內、外眾多客戶的合作,都是在搶占窗口期、和時間賽跑,而4月28日在投資者交流互動中表示,“我認為現在公司在汽車業務上并不是在等待商業機會,而是在等待團隊的成長,因為汽車的 Tier1 團隊培育與消費電子不同,無論是技術的儲備還是人員的培養,周期會更長,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鑄就在產品及業務上的護城河。” 在競爭時間緊迫的前提下,仍要耐心等待團隊的成長,可見立訊精密的布局和步伐并不慌亂,對自己的產品、技術有絕對自信。
二是基于汽車智能化時代的必然趨勢,汽車業務的增長空間肉眼可見。機構預計2025年全球連接器市場將達到1000 億美金左右,其中汽車連接器從2021 年 171 億美金的市場規模,到 2030 年預計將達330 億美金,存在翻倍空間。新能源智能電動汽車浪潮之下,中國自主品牌近年來的發展話語權在全球汽車行業越來越強,而在汽車新四化過程中,立訊精密依托強大的精密制造能力和經驗,布局艙內、艙外產品線,在多領域形成了先發優勢,在2021年Bishop & Associates連接器企業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另外一個引人聯想是,既然已經貴為蘋果的重要供應商,既然已經積極進軍汽車電子領域,那么如果未來蘋果推出智能汽車,立訊精密會不會有機會成為蘋果汽車的供應商?對于立訊精密來說,或將進一步綁定蘋果,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留待市場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