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績持續下滑,招商銀行如何破局?
招商銀行作為商業銀行的“優等生”,以不斷創新求變的姿態,一步一步成長為“零售之王”,但如今零售成績連續下滑,招行的問題出現在哪里?
01
基礎科目表現不佳
招行業績放緩的現象在三季度前就有。2022年開始,招商銀行業績增長明顯放緩。
招商銀行2021Q1-2023Q1單季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情況
來源:招商銀行財報
今年一季度,招商銀行營收同比下滑1.47%至906.36億元,這是自2017年一季度后首次出現單季度營收下滑情況,凈利潤增速創下近年新低。盈利能力方面,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招商銀行凈利差分別為2.4%、2.39%。2022年,招商銀行凈息差為2.28%,同比下降11個基點。這項反映商業銀行綜合經營能力和盈利效率最為關鍵的指標,表現不佳。
自2020年以來,招商銀行凈息差就處于下降通道,客觀上主要受到貸款基準利率下行以及存貨利率剛性兩方面的影響。
在普通商業銀行的收入構成中,利用息差賺取收益是最主要、最傳統的手段。一方面銀行通過吸取儲戶存款、向央行借款、同行業拆借資金等渠道獲取低成本資金,另一方面通過同業業務、存放央行、債券投資、向客戶貸款等作為生息資產賺取利潤,形成利息收入。凈息差,就是凈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資產規模,分子端取決于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的差額。它還有個孿生兄弟——凈利差,為和招行三季報表述一致,我們在此討論凈利差,凈利差=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資產-利息支出/平均計息負債。它指的是銀行資金來源成本和運用收益之間的差額,其衡量的則是銀行運用付息負債生成生息資產,從而獲取凈利息收入的能力。
三季報顯示,2023年1-9月,招行凈利差2.07%,凈利息收益率2.19%,同比分別下降23和22個基點。生息資產收益率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多次下調疊加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貸款收益率下行;二是市場利率中樞低位運行,帶動債券投資和票據貼現等市場化資產收益率下降。計息負債成本率同比上升,主要是受美元加息影響,外幣負債成本率顯著上升。
近幾年,信貸需求低迷疊加存款利率壓力加大,銀行利息收入下降倒也不是新鮮事。2022年9月至今年9月初,商業銀行根據自身經營需要和市場形勢,已經進行了三輪主動調整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原因就在于在LPR不斷下調的情況下,維持存款利率不變的做法已經使得銀行凈息差大幅收窄,影響到銀行的信貸業務經營。為維持收入水平,銀行相應下調存款利率,降低付息成本。
由于零售業務占比較高,招商銀行一直擁有著相對較低的付息成本,凈利息差較同行更具優勢。但由于存款競爭的加劇以及整個存款定期化的轉變,招商銀行負債成本不斷上升。
2022年,招商銀行客戶存款平均成本率是1.51%,同比上升了11個百分點,今年1-9月,成本率是1.62%,持續攀升。招行行長王良在回答瑞銀集團分析師有關未來息差變化趨勢時表示,貸款的重定價會使銀行凈息差收窄幅度比較大,凈息收入增長或將出現缺口。王良同時表示,如果說2022年對銀行的主要挑戰是風險,今年則是營收端的挑戰。分季度來看,招商銀行營收逐季放緩趨勢明顯,王良對營收端的擔憂不難理解,好在招行零售AUM繼續保持較好增長。
截至9月末,該行零售AUM達13.0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9%。“只要AUM不斷做大,隨著市場輪動變化,就會‘東方不亮西方亮’,實現相互彌補,提升非息收入的穩定性。”招行行長王良曾公開表示。但非息收入這個最擅長的科目上,招行的成績也開始滑坡了。
02
憶往昔,零售業務意氣風發
在股份行中,非息業務收入這一塊,招行堪稱翹楚。這源于它多年前的布局。2004年的國內各大銀行,正靠著“存貸差”踏實吃飯,彼此業務的同質化極其嚴重。在一次招行的內部會議上,時任行長的馬蔚華提出,雖然在中國以傳統對公業務為主的商業銀行里,零售業務不是貢獻的主體,但是在未來肯定會成為銀行收入的主體。這一判斷極富遠見,截至2004年6月,中國商業銀行自營貸款的九成來自批發性貸款,共高達16萬億元,而消費信貸只有1.8萬億元,占自營貸款的10%,可放眼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商業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的比重通常在50%以上,換言之,零售業務在國內有著廣闊的業務空間。
當時招行發展零售業務,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國內經濟發展更加繁榮,越來越多的個人財富不斷積累,存折上趴著的錢越來越多,如何保值是個問題。以個人理財業務為例,2002年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曾做過一次調查,有88%的客戶表示愿意接受銀行推薦的個人理財建議和方案,有79%的客戶表示在接受理財服務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續費。這表明,當時我國居民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需求是有的,潛力還很大。那銀行又該如何幫助國民管理這些來之不易的財富?當時似乎沒有專業機構給出好的方法。外資銀行的解法是,用專業、豐富的財富管理經驗,瞄準中高端客戶開展財富管理業務,客觀上也給我國的銀行業扮演了老師的角色。
第二個是有利條件是,招行在零售業務上有著扎實的市場基礎。從1995年開始,“一卡通”、“一網通”、“金葵花理財”等王牌產品和服務相繼取得優異成績,廣大用戶對招行推出的產品頗有好感,品牌認知度提升,這樣招行做零售業務相比其他銀行而言“群眾基礎”就更牢靠。
圖:一卡通介紹,招商銀行官網
2005年的招商銀行全國分行行長會議上,馬蔚華作了題為《積極推進經營戰略調整和管理國際化》的講話,讓招行的零售業務從原來的地位提升又上一層,正式走上“全行戰略”的軌道。
03
看今朝,擅長科目業績連續下降
在普通商業銀行的收入構成中,除了利息收入,理財、結算、融資顧問等非息業務慢慢生長發展,其賺取的傭金、手續費等形成了銀行凈利潤新的貢獻點。而招商銀行在業界被稱為“零售之王”,便是由于對零售服務、非息收入的重視和成功運作,所以招商銀行零售業務板塊的表現向來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本該寄予厚望的非息收入,如今在息差承壓的同時,上半年同比下降4.59%至979.9億元,在營業收入中占比為37.7%,不是個好消息。
從三季報披露的信息看,招行的非息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來源:根據三季報數據,作者整理
非利息凈收入中,凈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下降11.5%至670億元。從重點項目來看,今年1-9月,招行財富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下降6.02%,降幅環比上半年顯著收窄。其中,受費率較高的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及占比下降、理財產品規模同比下降及費率降低、代理信托規模下降等因素影響,該行代理基金收入、代銷理財收入、代理信托計劃收入分別同比下降22.8%、24.3%和22.1%。
但同時,前三季度該行實現代理保險收入126.1億元,同比增長近17%,主要是保障型保險銷量及占比同比上升。此外,今年1-9月,招行銀行卡手續費收入、托管費收入分別同比下滑8.6%、6.8%;資產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下降8.1%;結算與清算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2.2%。截至9月末,該行子公司招銀理財、招商基金、招商信諾資管和招銀國際的資管業務總規模合計為4.5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7%。其中,招銀理財管理的理財產品余額約2.58萬億元,已連續兩個季度保持增長。
成績不佳,如何應對?
招行表示,面對當前非息收入增長困境,該行努力夯實客戶基礎,升級客戶服務,持續探索細分領域增長點。招商銀行董事長繆建民指出,過去銀行業快速發展吃到了三個紅利:一是經濟高速增長;二是房地產市場繁榮;三是利差比較高。筆者認為這個判斷非常準確,如今,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房地產市場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同時利差不斷收窄,給商業銀行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不少招行的支持者認為,是市場大環境使然。這個說法沒錯。上市銀行中報顯示,興業銀行非利息凈收入391.90億元,同比減少42.32億元,下降9.75%;中信銀行非利息凈收入329.68億元,同比減少15.78億元,下降4.57%;平安銀行非利息凈收入259.76億元,同比下降7.1%;光大銀行零售非利息凈收入90.09億元,同比減少10.04%。
筆者認為,行業環境因素固然有,但招行作為零售業務的行業標桿,還有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思考,我們下篇詳細分析。
猜你喜歡
寧波銀行凈利增速創十年新低,個人業務利潤降30%
寧波銀行2024年資產規模持續增長,但凈利潤增速放緩、零售業務利潤下降及個人貸款不良占不良貸款比例過高等問題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