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兇猛的"胰島素茅"甘李藥業,可成最大贏家?集采洗牌300億市場
上海奉賢區湖畔路399號,國內外共11家藥企云集,迎戰胰島素“帶量集采”,涉及161.18億元采購額;自此,300億元胰島素市場待洗牌,全球四分之一糖尿病患者將獲益。
11月26日,第六批全國藥品集中采購(下稱“集采”)在上海開標,集采品種為胰島素,涉及6個采購組,分別是餐時人胰島素、基礎人胰島素、預混人胰島素、餐時胰島素類似物、基礎胰島素類似物、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參與集采的藥企共11家,包括諾和諾德、禮來蘇州、賽諾菲、波蘭佰通4家國外藥企,以及通化東寶、甘李藥業、聯邦制藥、宜昌東陽光、海正藥業、合肥天麥、江蘇萬邦7家國內藥企。
這是胰島素首次進入集采,也是生物藥首次進入集采。隨著集采落幕,“國產替代”已成定局,以甘李藥業為代表的國內藥企們為此也“拼了”。
“鯰魚效應”盡顯,國產胰島素搶攤成功
(圖源: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公告)
11月26日下午,據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集采擬中選結果公示,11家藥企的42個產品擬中選,中選率為98%,平均降價48%,降幅范圍為33%至76%,國內企業成最大贏家,絕大多數產品以 A、B 類中標,國產胰島素份額有望在集采后迅速提升。
具體來說,第三代胰島素龍頭甘李藥業6個產品及相關品規全部擬中選,其中3個產品還是以最低價中標,位列A類,分別是甘精胰島素注射液的長秀霖、門冬胰島素注射液的銳秀霖、精蛋白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30R) 的普秀霖30,銳秀霖價格最高降幅達72.25%至19.98元/支。與此同時,第二代胰島素龍頭通化東寶的5個產品全部擬中選,平均降幅41%;東陽光藥的甘精胰島素中標。
雖然諾和諾德、賽諾菲、禮來三大跨國藥企“積極”應戰,其中,諾和諾德更是7個產品全部中標;但是,跨國胰島素巨頭諾和諾德最終“量價皆失”,除地特胰島素注射液以B類中標之外,剩余產品均是“踩線”中標,位列C類。
據集采文件,本次胰島素6個采購組首年總采購需求量為2.14億支,涉及采購金額達161.18億元;A類中標產品可獲更多的采購量,其中,A1類中標企業可獲得首年100%的基礎量,B類中標企業可保首年80%采購量,C類中標企業只獲首年50%的基礎量。
而隨著胰島素集采塵埃落定,不可否認的是,以諾和諾德為代表的跨國藥企部分產品份額將流向國內A類中標藥企。
拋出“跳樓價”的甘李藥業,福禍相依
甘李藥業堪稱此次集采的“價格殺手”,在門冬胰島素注射液上更是拋出了“跳樓價”,降幅過于恐怖:對比來看,諾和諾德、聯邦制藥、海正藥業、通化東寶門冬胰島素注射液產品降幅分別為40.00%、42.68%、67.42%、41.21%,而甘李藥業降幅為72.25%。
在門冬胰島素注射液上,甘李藥業為何選擇“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降價方式?答案或許藏在財報中。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6月29日,甘李藥業以國內第三代胰島素龍頭的姿態登陸上交所,營收主要來自胰島素類似物(第三代胰島素)銷售。根據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胰島素類似物產品營收同比增長18.14%,占總營收的98.07%,毛利率達91.60%。而門冬胰島素就屬于第三代胰島素。
2020年5月14日,甘李藥業門冬胰島素獲批上市,打破了跨國藥企近15年來在國內門冬胰島素的壟斷局面,銳秀霖成為在國內唯一可以和諾和銳匹敵的存在。但是,集采前夕,在今年9月13日和10月19日,海正藥業、通化東寶的門冬胰島素先后獲批上市,正好趕上集采。業界猜測,甘李藥業在門冬胰島素注射液產品上打出“跳樓價”,或許與此不無關系。
但在如愿以償集采擬中標6個產品后,甘李藥業也將面臨產品銷售數量增長壓力、獲利空間驟降壓力、新品研發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壓力。
2021年11月29日,甘李藥業發布公告,擬中標產品門冬胰島素首年擬獲得100%基礎量為19.76萬支,在6個擬中標產品中,獲得的基礎量為倒數第二。由此,低毛利率的19.98元/支的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對甘李藥業未來營收的影響有限。
財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甘李藥業實現營收25.03億元,同比增14.21%;實現凈利潤8.71億元,同比增26.99%;銷售費用為7.30億元,研發費用為3.51億元。
對于此次集采,有股民表示,公司“短期內利潤承壓是大概率的,量起來沒那么快”。同時,甘李藥業總經理都凱表示,甘李藥業本次集采報價策略和愿景高度重合,“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并利用突出的成本優勢,讓甘李有能力持續進行市場以及研發方面的投入,并保持合理利潤”。
此次集采結束,不得不說,甘李藥業在“倒逼”二級市場投資者成為“時間的朋友”。截至11月29日,甘李藥業收報74.30元/股,跌幅為1.60%。
(圖源:東方財富甘李藥業股吧)
國產替代加速,跨國藥企的下一步如何走?
11家藥企中,胰島素跨國藥企集采結果也非常“吸睛”,諾和諾德、賽諾菲、禮來擬中標產品數分別為7個、5個、2個,平均降幅分別為41%、52%、44%。相比于此次集采平均降價48%的幅度來說,跨國藥企的降價意愿有些消極,尤其是諾和諾德,在三大跨國藥企中平均降價幅度最低。
為何諾和諾德“消極”對待集采?答案或許在諾和諾德的營收結構上。
公開資料顯示,諾和諾德是一家專注于糖尿病、肥胖癥藥物的生物制藥公司。2017年,諾和諾德糖尿病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81%,其中胰島素貢獻了該業務約70%的營收。
2018年,資產管理公司Bernstein的分析師Wimal Kapadia就曾指出,諾和諾德、禮來、賽諾菲等跨國公司在胰島素市場上的份額,可能會逐漸輸給中國本土公司,這意味著它們還需要瞄準非胰島素類產品來促進增長。
近年來,曾經的胰島素大佬諾和諾德,已經成功拓展產品線,獲得除胰島素產品以外的新的增長點,有了不靠胰島素產品營收的底氣。
據諾和諾德的財報,2020年,分藥品領域,公司的糖尿病業務中,GLP-1受體激動劑實現營收66.9億美元,占比33%,第三代胰島素實現營收61.9億美元,占比30.5%,第四代胰島素實現營收14.3億美元,占比7.1%,第二代胰島素實現營收14.2億美元,占比7.0%;減肥用藥業務中,利拉魯肽減肥適應癥實現營收9.0億美元,占比4.4%;其他生物藥業務中,血友病用藥實現營收15.5億美元,占比7.6%,生長激素類藥實現營收12.3億元,占比6.1%。綜合起來看,2020年,諾和諾德胰島素的營收占比為44.6%。
與此同時,自1994年起,諾和諾德已在中國經過多年經營,已形成強大的渠道資源及患者基礎,它亦可憑借這些優勢繼續開拓胰島素集采之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