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瑞醫療:走過至暗時刻
股價先暴跌40%后,又反彈40%,邁瑞醫療(300760.SZ)迎來了上市以來最大幅度的一次股價波動。
邁瑞醫療市值高達4600多億,能夠讓其如此劇烈波動的,正是在醫療器械領域掀起的集采。
醫藥集采相當于一次超大型團購,中標產品的價格將大幅降低,影響企業利潤。長春高新、大博醫療等都因此股價腰斬。
目前,化藥板塊的“慘劇”正在醫療器械領域上演,作為中國最大的醫療器械企業,邁瑞在遭遇集采風波后,還能否繼續優秀?集采糾偏后,投資邏輯還能否站得住腳?
邁瑞靠什么讓投資者繼續堅守?
集采糾偏,股價回暖
集采超預期,是造成邁瑞股價下跌的“元兇”。
今年8月19日,安徽省擬對化學發光類IVD(體外診斷產品)試劑展開集中帶量采購,這是國內首次對IVD進行集采,大超市場預期。
要知道體外診斷類產品占據邁瑞營收的1/3。次日,邁瑞醫療股價便重挫17.05%。
此前,醫療器械領域的集采傳聞已久,市場風聲鶴唳,安徽集采儼然成為壓垮股價的“最后一根稻草”。邁瑞醫療這波回撤,最大跌幅超過42%。
9月28日,安徽省集采結果出爐,共13家企業88個產品中標,平均降幅為47.02%。邁瑞醫療14個化學發光檢測產品入圍,中標企業中位居第二。
這令市場更加擔憂,因為隨著集采再度擴容,邁瑞的業績恐遇到更大的壓力。畢竟邁瑞的業務涉及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醫學影像三大重要領域,共計有300多個產品。
就在股價大跌之際,集采政策開始糾偏,邁瑞股價回暖。
▲邁瑞醫療股價走勢和集采政策變化資料來源:同花順
9月29日,南京市醫保局與邁瑞醫療進行整體性價格談判,主要涉及體外診斷試劑(IVD)和骨科耗材兩大類產品,整體降價35.51%,下降幅度較安徽省低了近12個百分點。
南京市醫保局更是表示:“保護企業合理利潤,有利于國內科研創新型企業進一步自主創新。”
可以說,南京集采給市場釋放了一個信號:集采將不會一味殺價,也要保證企業合理利潤,集采不是造成威脅,而是驅動優質企業發展。
次日,中紀委針對高值醫用耗材集采提出建議,要推動形成高值醫用耗材質量可靠、流通快捷、價格合理、使用規范的治理格局。
集采要更加注重質量和價格的平衡,隨著利空出盡,政策糾偏,邁瑞醫療股價觸底后強勢反彈超40%。
估值邏輯已被顛覆
2021年的資本市場,教育、醫療、地產、互聯網是遭受政策影響最大的幾個板塊。
由于涉及國計民生,醫療改革勢在必行,改革的初衷就是讓企業讓利于民,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用得起藥,承受得起醫療開支。
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就曾說過:集采的影響是整個醫藥行業都會面臨的問題。
當下,集采和醫保制度改革正在重塑醫療板塊的估值邏輯,高價攫取利潤不可持續,降價是大趨勢。
政策改革目的是讓醫療回歸民生本質,因此受政策影響較大的仿制藥和醫療器械行業,超高的估值難以為繼。
▲化學制藥指數歷史PE,數據來源:Wind
▲醫療器械指數歷史PE,數據來源:Wind
化學制藥和醫療器械板塊的估值中樞在不斷下移,化藥指數PE(TTM)從去年7月的60倍,下滑至目前的43倍;醫療器械指數PE(TTM)也從去年8月的80倍,下滑至當前的40倍左右。
不過,相比仿制藥,醫療器械相對“抗跌”一些。
首先,醫療器械的研發風險要更小,醫藥創新領域有著著名的“雙十”定律:即一款創新藥的研發成功需要耗時十年時間,花費十億美元。行業還時不時冒出顛覆者,重塑行業格局,比如近年來大熱的吉利德科學和再生元制藥。
而醫療器械的研發大多是微創新,技術演進具有規律性。
其次,醫療器械行業的固有格局相對穩定,領先者的優勢地位很難被打破。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紛繁多樣,每個小行業之間的差異很大。新入局者除非另辟蹊徑,否則很難對原來的頭部企業造成威脅。
而且,醫藥器械單條細分賽道的天花板很低,要想突破瓶頸再增長,必須跨賽道擴張或者并購整合。
因此,投資界一直有“藥不如械”的說法。
從價格降幅來看,相比仿制藥遭遇的動輒7-8成的“腳裸斬”,邁瑞產品3-4成的降幅要溫和很多。
集采相當于一場“超級大團購”,價格降低了,這時候就需要拼產品質量,以及技術領先性,龍頭企業可以趁機搶占市場,薄利多銷。
作為國產醫療器械絕對龍頭,邁瑞的監護儀、麻醉機、血球分析產品位居全球前三。監護儀、呼吸機、麻醉機、彩超、輸注泵、燈床塔、POC 超聲等都是國內第一。
集采正是企業比拼內功的舞臺,因此更需要邁瑞拿出硬實力,秀出肌肉。
國內市場,邁瑞在多個產品序列上已無敵手。比如,其監護儀占據國內半壁江山,競爭對手只剩飛利浦和通用電氣(GE)。
在麻醉機這一戰場,邁瑞、德爾格、GE三強鼎立,瓜分了八成以上的份額,北京誼安、江蘇奧凱、南京舒普思達等企業只能搶占剩下不到兩成的蛋糕。
醫用呼吸機領域,邁瑞位居國內企業第一,市占率比第二名的深圳科曼高出了11個百分點。
這些拳頭產品“以量換價”,提升市場占有率,是可以期待的。
放眼未來,制藥和藥械企業要想拔高估值,必須走創新研發這條路。疫情爆發后,默沙東、輝瑞等巨頭不僅研發疫苗,還研制出了新冠口服特效藥,股價也借此攀升。
由于起步晚,中國醫藥企業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努力,作為中國醫療器械的“種子選手”,讓創新之花澎湃綻放,邁瑞的估值水平就能登上更高的臺階。
國際化抵御集采風險
“邁瑞未來要做國際化的企業,海外銷售收入占比要達到70%。”邁瑞醫療毫不掩蓋對國際化的雄心。
一方面,海外市場對“集采”政策免疫;另一方面,海外市場天高海闊,邁瑞在國內許多細分領域已經占據頭名,布局海外可以開辟更廣闊的增長空間。
從成長性角度來看,2018年上市至今,邁瑞的業績增速始終保持在20%以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時間拉長來看,2016年至2020年,邁瑞營收從90.32億元增長至210.26億元,復合增長率為23.53%;歸母凈利潤從16億元上升至66.58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42.83%,這樣的業績表現在整個A股市場并不多見。
今年前三季度,邁瑞實現營業收入193.9億元,同比增長20.72%,歸母凈利潤66.6億,同比增長24.23%。單看第三季度,營收66.13億元,同比增長20.25%,歸母凈利潤23.18億,同比增長21.42%。
與此同時,邁瑞的國際化也已走過了20年的征程,海外收入基本占據半壁江山。
當前的邁瑞在許多細分領域依然可以強者恒強,贏者通吃,穩健增長不成問題,但要想給市場超出預期的驚喜,要想重拾高增長,資本并購和國際化是繞不過的坎。
“無并購,不巨頭”。行業巨無霸美敦力,就通過不斷的創新、并購、國際化,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企業。
1941年成立的史賽克,上市后通過11輪重大并購,成長為全球骨科、手術外科、神經技術和脊柱領域的頭部玩家。2013年史賽克又斥資17億美元收購MAKO Surgical,通過MAKO關節置換機器人這張“王牌”,成功切入骨科手術機器人賽道。
所以,并購不僅可以對企業進行“創新補足”,保持技術領先性,同時還可以跨賽道整合研發,找到新的增長密碼。
邁瑞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跨境并購。
自2008年對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監護業務的收購開始,邁瑞在國內國外總共完成了13起并購,其中境外4起、國內9起,涉及生命信息監護、超聲影像、硬管內窺鏡及配套手術器械、骨科材料等方向。
今年9月,公司花費了40億元收購了荷蘭海肽生物,補強了體外診斷上游原料領域的空白。
不同于一些企業通過并購“催肥利潤”的做法,邁瑞走的是“技術型”并購,即并購核心技術型企業,保持自己的產業競爭力。
完成對海肽生物的收購后,邁瑞可以直接獲取其在優質抗原、抗體方面的原研和自產能力,彌補化學發光免疫產品及原料的核心研發能力建設,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為公司體外診斷業務的全球化奠定基礎。
研發方面,經過多年的跟隨(me-too)和改良(me-better),邁瑞也在開辟新賽道,選擇進入動物醫療、微創外科、骨科等新領域,這些新賽道都是增長迅猛的細分行業。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邁瑞資產負債率僅為27.53%,賬面現金127億元。這令邁瑞在并購和創新研發上,擁有輾轉騰挪的空間。
研發支出上,2020年邁瑞的研發支出約為21億元(約3.23億美元),在國內處于絕對領先地位。此外,其研發人數為3070人,研發人員占比高達26%。這為其未來的研發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據來源:Wind
2020年因為疫情相關產品銷售額大增,邁瑞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7%,今年上半年占比回落至40%。
2020年邁瑞收入為210.26億元(約32億美元),不足美敦力的十分之一,不及飛利浦的三分之一。邁瑞和國際巨頭差距甚遠,但這也意味著巨大的追趕空間。
目前,邁瑞是國內企業中最能打的“世界級選手”。其監護儀和麻醉機均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三,全球市場份額均超過10%,已成為其彰顯全球競爭力的標桿產品。
體外診斷業務方面,邁瑞的血液細胞分析類產品齊全,血球位居國內第一,五分類分析儀技術領先、國內市占率第二,全球份額第三;化學發光檢測產品雖推出較晚,但增長迅猛。
20多年的國際化摸索,邁瑞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并形成了全球化的運營、銷售、管理及人才體系。
邁瑞剛剛進入強者林立的歐洲市場時,便引起了國際巨頭的警惕。飛利浦的銷售團隊甚至放出狠話,“不能讓邁瑞在荷蘭贏下任何一單銷售”。
起初,作為“外來者”的邁瑞選擇“以量換價”,產品比飛利浦便宜10%–20%,但監護儀在專業診所使用后,醫生、護士認為效果不錯,便向所在的醫院推薦,邁瑞醫療的品牌逐漸傳播開來。
如今,邁瑞醫療的產品已經覆蓋歐洲超過100家大學教學醫院。2017年全法排名前五的大學醫院中,有3家在使用邁瑞醫療的產品。
邁瑞還“破天荒”地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設置了一座數千平方米的倉庫,這里是邁瑞在全歐洲的倉儲、分銷和轉運中心。以此為中轉站,從南京、深圳運來的器械產品被配發至北歐、東歐。在歐洲建立如此龐大的物流倉儲,在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當中,邁瑞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經過多年的發展,歐洲已成為邁瑞第二大市場,今年上半年,歐洲市場貢獻營收12.47億,占比接近十分之一。
醫療器械行業長坡厚雪,且邁瑞已經占據了多個細分賽道的領先地位,擁有強大的護城河,通過資本并購和整合研發,未來海外收入的增長可以期待。
而如果真正實現了7成收入來自海外的目標,那么就可以有效抵御國內“集采”帶來的風險。
寫在最后
集采余波下的醫藥股依舊風聲鶴唳,集采擴容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由于前期高估值以及當下的政策壓力,醫藥板塊并非當下的熱點。
但長期來看,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最終是其核心價值的反映。30歲的邁瑞正值當打之年,集采糾偏后,通過“以量換價”,邁瑞有望占領更多的市場。
與此同時,邁瑞30年高強度的研發,練就堅韌的內生力;同時依靠并購,拓寬生長邊界;國際化也早已開啟,大概率成為新的增長引擎。這些都有望在未來拔高邁瑞的估值。
邁入而立之年,邁瑞正闊步走向自己的星辰大海。
猜你喜歡
利潤破百億,營收增速持續下跌,邁瑞醫療“喜憂參半”
2023年,邁瑞醫療營收增速首次降至15%,這是其自2017年以來營收增速首次跌破20%。2024年第一季度,進一步跌至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