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建議張坤:研究一下紅杉
上季度業績墊底的張坤,在Q3仍沒能止住頹勢。10月27日,易方達基金公司公布旗下多只基金產品三季報,這位“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4只公募基金,規模合計縮水287億元。
截至2021年9月30日,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原“易方達中小盤混合”)、易方達亞洲精選股票和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期混合4只基金的總規模為1057.49億元。
雖然守住了千億關口,但張坤“公募一哥”的位置卻被招商中證白酒的管理人侯昊取而代之,后者目前在管規模高達1144.67億元。規模下降的同時,4只基金在三季度末悉數以虧損告終,共計虧損約175億元,其中易方達藍籌一只基金虧損就高達123.99億元。
你說,為什么公募基金就逃不過“大熱必死”的怪圈呢?是“張坤不會炒股”嗎?是A股行情不行嗎?是他們不懂價值投資嗎?還是因為公募基金的產品屬性,決定了這些基金經理的上限?
本周還有一條新聞,我認為不應該被“張坤們”忽略,紅杉資本宣布將打破傳統設立“紅杉基金”。在紅杉的投資公司上市后,不再將股份分配給LP,而是允許LP將股份轉投至紅杉基金,從而將紅杉基金打造為一支無存續期限的基金。
VC這個“古老”的行業都被推動向前,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產品結構變化。中國的公募基金經理和管理人們還要自己跟自己兜圈子嗎?
我強烈建議諸位,關注并研究一下風險投資市場正在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本文重點討論幾個問題:
張坤三季報具體如何?
張坤投資策略做了哪些調整?
令張坤業績下滑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我為什么強烈建議“張坤們”應該研究紅杉?
虧損175億,“一哥”讓位
我們先從張坤的三季報講起。
從規模來看,截至三季度末,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原“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和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期混合3只基金的規模均出現縮水,降幅分別為22.30%、24.53%和15.16%,只有易方達亞洲精選股票較二季度末的41.91億元微增1.24億元。
規模的下滑與基金的業績表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過去三個月,4只基金的份額凈值降幅均超過10%,無一例外皆低于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其中規模最大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三季度份額凈值下降14.21%,見此情況,曾經高喊“坤坤不倒,藍籌到老”的ikun們也只得拋棄idol,紛紛贖回手中份額。報告顯示,過去一個季度,該只基金的凈贖回份額達28.1億份。
與此同時,4只基金在過去一個季度均錄得不同程度的虧損,合計金額超175億元,其中易方達藍籌一只基金的虧損就高達123.9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張坤在管規模大幅縮水的同時,其“公募一哥”的稱號也被新晉千億基金經理侯昊“搶”走了。
據了解,侯昊任職于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手持十余只公募基金,其中招商中證白酒基金份額在三季度逆勢增長50%,規模大增逾270億元,成功突破900億元關口,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中國股票基金。受此影響,截至三季度末,侯昊在管規模增至1144.67億元,直接超越張坤,成為目前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
中小盤更名后“大換血”,張坤依舊“買醉”
卸下“一哥”光環,輕裝上陣的張坤又對所持基金做了怎樣的調整?下面分別看一下4只基金在三季度的持倉變化情況。
根據報告顯示,張坤旗下4只產品的股票倉位在三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調。其中,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原“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在經歷了更名、大換倉之后,股票倉位從二度末的70.36%增至92.31%。與此同時,另外3只基金的股票倉位也均提升至90%以上。
具體到調倉方向上,4只基金在結構調整上各有不同。
2021年Q3易方達藍籌精選Top10持倉
與二季度相比,前十大重倉股中,易方達藍籌精選在三季度依然延續了前兩個季度4只白酒股的配置,但除了五糧液和海康威視,其余個股的持倉都出現了減持。截至三季度末,瀘州老窖躍居成為第一大重倉股,占比為9.93%。此外,伊利股份、平安銀行新晉前十大重倉股名單,美團和愛爾眼科退出。
2021年Q3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期混合Top10持倉
前十大重倉股中,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期混合與易方達藍籌類似,同樣將瀘州老窖、貴州茅臺、五糧液、海康威視作為前四大重倉股,其中,瀘州老窖、香港交易所被減持。平安銀行被大幅增持2800萬股,此外該基金還增持了五糧液、洋河股份、騰訊控股。招商銀行、伊利股份成為新晉前十大重倉股,美團-W、愛爾眼科退出。
2021年Q3易方達亞洲精選Top10持倉
接下來是規模最小的易方達亞洲精選。
具體持倉上,招商銀行從此前的第四大重倉股增持至第一大重倉股,持倉比例升至9.94%;騰訊控股為第二大重倉股,持股數量保持不變,持倉占比為9.91%。此外,該基金還增持了香港交易所、郵儲銀行、中國海外發展和京東H股,并同時減持了美團,賣出了此前持有的京東美股股份。蒙牛乳業、中國財險、萬科取代阿里巴巴、唯品會、錦欣生殖成為新晉前十大重倉股。
變動最大的當屬易方達優質精選。
2021年Q3易方達優質精選Top10持倉
9月10日,原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基金正式變更注冊為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基金,同時將港股納入投資范圍。從三季報來看,該基金主要增加了食品飲料、互聯網、銀行等行業的配置,并降低了醫藥、計算機、家電等行業的比例。
二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中,除了貴州茅臺和五糧液,其余八家均在三季度退出了前十行列。其中,張坤將貴州茅臺增持至117萬股,為目前第一大重倉股,此外他還大舉增持五糧液至第二大重倉股的位置,持股比例為9.82%。
截至三季度末,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依次為:貴州茅臺、五糧液、招商銀行、騰訊控股、瀘州老窖、伊利股份、海康威視、平安銀行、香港交易所、京東。
總體來看,4只基金Q3的主要變化有三:一、增加了食品飲料、銀行等行業的配置,重倉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白酒權重加重;二、降低了股票組合中醫藥、互聯網等行業的比例;三、將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基金變更為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基金,同時將港股納入投資范圍。
強烈建議“張坤們”研究紅杉資本
三季度業績虧損、規模下降的“頂流”,也不止張坤一個。如廣發基金劉格菘的基金總管理規模也由二季度末的755.79億元,降至三季度末的628.05億元,順長城基金的劉彥春,基金管理規模也較此前有所下滑,由二季度末的1163.01億元,降為三季度末的1029.15億元,險守千億規模。
劉彥春目前其在管產品共6只,與張坤一樣,截至今年三季度,劉彥春在管的6只產品收益率均為負數,且跑輸同類平均,同時基金規模較二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景順長城績優成長混合、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的下降較大,最新規模分別為97.9億元、542.7億元,較二季度分別減少41.31億元、39.66億元。
張坤們此前由于業績表現優異,被基民以“飯圈式買基”追捧,由此催生出大幾百億、甚至千億級別的巨無霸基金,但總也繞不過“大熱必死”的怪圈。
是張坤不會炒股嗎?《底片》以前分析過,張坤有很強的價值投資底色,他的投資理念和操作基本是一致的:集中,重倉,換手率低……我認為,與其跟張坤本人死磕,倒不如來談談更核心的問題——“產品設計”。
A股今年的強勢行業新能源,以張坤的持倉為例,除了倉位有所變化外,無論是二季度還是三季度,新能源股都未進入其基金的十大持倉股,難道成名后的張坤真的只會死守白酒,不會炒股?
事實上,過大的基金規模,確實會限制基金經理的表現,影響大致有以下幾點,首先受限于監管對于基金持有單支股票的比例,基金規模越大,越需要更多的持倉股票數量,在風格上,大基金自然就會更傾向大市值的股票;其次,中小盤股的流動性難以支撐大基金,且參與價值低;最后,過大的規模導致靈活度較低,難以緊密跟隨市場風向。
不過,以上的說法更適用于2020年以前,自從銀保監會“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后,大基金的操作邏輯,與此前產生了本質的變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從以基民為主,變成以險資、理財子公司等機構投資者為主。
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告訴投中網,目前規模越大的基金,主要目標已經不是獲取收益了,而是以“穩定的風格”為主,畢竟收益沒有Carry,保住機構投資者,就等于保住了管理費。
這話怎么理解?主要是機構投資者與基民的核心訴求不同。
基民容易受短期業績影響,漲了就追、跌了就贖,而機構投資者資金體量大,在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的前提下,更需要從頂層做大類資產配置,因此機構投資者需要風格穩定的、有明確資產配置方向的基金,短期業績表現反而不在重點考量范圍。
以華夏產業升級混合為例,這是一只以“軍工股”為主的基金,在以基民為主要資金來源的時代,由于“軍工股”波動較大,基金公司根本不會成立這樣一只基金。但現在,由于機構有相應配置的需求,“軍工股”基金也就應運而生了。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新能源漲勢如火如荼,張坤卻作壁上觀,連配都懶得配,實在是因為配得少了影響不大,配得多了下場可能很慘啊!
“今年有個公募基金在路演的時候說是以新能源為主,機構就投了,但新能源行業連漲了三天后,這個基金的凈值沒動靜,顯然基金沒有遵守承諾,機構直接全部贖回了該基金全部份額。”
張坤們現在實際上處于一種“有苦難言”的境地,市場風格有變,自己卻只能苦守穩定的投資風格“干瞪眼”,還得打著長期主義的旗號,教育基民“風物長宜放眼量”,業績表現不佳又要受到媒體和基民的鞭笞。
要我說,既然目前公募基金的架構難以適應市場要求,何不學學外面的“和尚”,看看他們是怎么“念經”的。
紅杉資本本周宣布的動向就很有研究價值。
紅杉資本將在美國和歐洲市場設立一支名為Sequoia Fund(紅杉基金)的單一、永久基金,改變傳統風投基金的組織模式,不再為其設立存續期,這將是一只橫跨一二級市場,從種子期到上市公司的全新基金。
不同于封閉式的傳統風投基金,全新的紅杉基金將由一只開放的主基金,和一系列封閉式子基金組成,其中主基金以紅杉精選的二級市場頭寸,子基金對應傳統不同階段的風險投資。LP將資金投入紅杉基金,每年都保有回購權和向子基金分配資金的權利,子基金的退出收益將持續循環回流到紅杉基金中,所有的投資將不再有“到期日”。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改變,紅杉資本合伙人Roelof Botha認為,VC的模式已經過時,目前以10年為周期的風投基金,已經僵化到根本不適應目前的投資市場。
我的意思是,市場永遠在變化,創業者要變,商業模式要變,產品要變,甚至監管思路都要變,金融投資行業和人家同處一個市場里,憑什么不變?
紅杉基金結構的調整顯然是VC這個“古老行業”主動求變的重要信號,Roelof Botha的原話是,“諷刺的是,VC領域的創新并沒有追上我們服務對象公司的腳步”。
之前我們也寫過文章,就連“最古典的VC”benchmark也去投股票了,你證券基金當然也不能總是用老眼光看問題,覺得自己能規避創新和變化。“張坤們”目前面臨的窘境和狀態是明擺著的,以目前公募基金的運作方式,同樣難以解決,想要從產品上進行創新,強烈建議諸位先研究一下VC的革新錯失,紅杉這個案例,來的正好。
猜你喜歡
國投瑞銀施成旗下基金業績遭遇腰斬,高位押注天齊鋰業引質疑
據Wind數據顯示,施成旗下6只混合基金業績墊底,今年來有5只基金均跌超20%,近2年來有4只基金跌超60%。永贏基金李永興“踩雷”地產股,一產品自成立來虧44.86%
從收益率上看,李永興旗下基金并不理想,近1年來有6只基金虧損。近2年來也有6只基金虧損,其中永贏惠添益混合A/C虧損最大,其收益率-40.06%、-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