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11億的豬肚雞火鍋上市,能打造出下一家“海底撈”嗎?
又一家以“撈”命名的火鍋店要上市了。
9月1日,粵式火鍋連鎖餐廳“撈王”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中金公司和華泰國際擔任聯(lián)席保薦人。如果撈王上市成功,它將成為 “粵式火鍋第一股”。
根據(jù)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0年撈王收入及餐廳數(shù)量位列粵式火鍋行業(yè)榜首,占有1.7%的市場份額。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撈王營收分別為8.71億元、10.95億元、11.25億元、6.4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905.5萬元、7991.5萬元、6744.1萬元、2145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在港上市的火鍋寵兒海底撈和呷哺呷哺正在“過冬”。海底撈8月底發(fā)布的2021年中期業(yè)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僅為2019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呷哺呷哺更是在2021年上半年虧損了4992萬元,并宣布將關閉200家虧損門店。
截至目前,海底撈每股報價31.4港元,漲幅-3.53%,總市值達1714.13億港元;呷哺呷哺每股報價7.49港元,漲幅-2.85%,總市值達81.3億港元。相比最高點,兩家企業(yè)股價及市值均跌超六七成。
火鍋股呈現(xiàn)頹勢,選擇逆勢上市的撈王能夠改變這一情況嗎?此外,除了要和強有力的傳統(tǒng)川渝火鍋競爭外,還面臨著時興的火鍋食材超市、火鍋外賣和自熱火鍋等消費品牌的圍堵,撈王還“撈”得出一片天地嗎?
“小海底撈”,也有海底撈的煩惱
2009年,趙宏澤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豬肚雞火鍋店,取名“撈王”。在此之前,他跟風做過自助火鍋和杭幫菜館,但都不太順利。不過每一步都不算白走,趙宏澤憑借在火鍋和江浙菜上積累的經(jīng)驗,開始做起了清淡養(yǎng)生的粵式火鍋,將廣東名菜豬肚雞帶到了上海,撈王的火鍋江湖就此開始。
近年來,隨著養(yǎng)生、滋補等需求的提升,粵式火鍋開始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歡迎。數(shù)據(jù)顯示,預計到2025年粵式火鍋餐廳的市場規(guī)模將從630億元上升至1285億元,占據(jù)中國整體火鍋餐飲市場的15.1%。
2019年初,撈王的門店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80家,并且開始走向北京、重慶、武漢、深圳、西安、臺灣等全國市場,開店速度達到每年15家。截至目前,撈王已在中國內(nèi)地的25個城市開設了135家連鎖自營餐廳及在臺北開設了1家餐廳。其中,江浙滬地區(qū)門店數(shù)占116家,大部分位于高端商場內(nèi)。
根據(jù)招股書,雖然受疫情影響,撈王在2020年同店銷售金額和營收增速有所下滑,但是疫情緩解之后,在今年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增長率均有所恢復。
撈王走的也是海底撈這類的高端路線。根據(jù)招股書,其客單價達到了123.9元,高于海底撈的107.3元和呷哺呷哺的62.2元;其63.8%的毛利率,也高于同期海底撈的57.7%和呷哺呷哺的62.8%。
“會員制”也成為撈王的主要運營模式。截至目前,撈王有超過860萬名注冊會員,在其中130萬已知年齡的會員中,約78.4%為18至35歲的年輕人群,人均消費在100-125元。
根據(jù)招股書,撈王在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計劃分別開設32家、49家、75家及103家店,并且未來兩年內(nèi)的新開店將集中在新一線和二線城市。2024年的目標中,則有近一半的店開在低線城市。
但是和海底撈的情況類似,撈王的翻臺率較低且連年下滑。2018年-2020年,其翻臺率從每天3.1次下降至2.5次,2021年上半年再度下滑至每天2.4次,和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火鍋品牌湊湊的翻臺率差不多。海底撈的翻臺率雖然也在連年下降,從2018年的每天5次,下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每天3次,但仍高于撈王。
翻臺率是衡量火鍋店經(jīng)營的重要指標,但是上市的火鍋店維持穩(wěn)定的高翻臺率并非易事。海底撈就曾表示,由于門店速度擴張過快,翻臺率下降且新店爬坡期拉長。但如果門店擴張速度過慢,則會因為不及投資者預期而遭受質(zhì)疑。
如何平衡門店擴張速度和盈利能力,以及如何提高翻臺率,是所有高端火鍋品牌都必然面對的問題。撈王的IPO被行業(yè)寄予了“小海底撈”的期望,但它也仍然面臨重重挑戰(zhàn)。
賽道降溫,“養(yǎng)生”火鍋能否突圍?
火鍋賽道在近兩年“降溫”了。頭部企業(yè)火鍋“雙雄”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都正面臨營收下滑、股價下跌的艱難時刻,快速擴張帶來的業(yè)績增速“疲軟”的頹勢顯現(xiàn)。根據(jù)2021年的上半年財報,海底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僅是2019年同期凈利潤的十分之一。以平價小火鍋聞名的呷哺呷哺,在2021年上半年虧損了4992萬元。
火鍋行業(yè)開始重新審視市場的變化,更多的新品牌從“差異化”的細分市場切入,想講出和海底撈不一樣的故事。粵式火鍋也由此受到了行業(yè)關注。
近年來,“養(yǎng)生”也成為年輕人關注的熱門話題。根據(jù)《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年輕一代在提及“健康”時,首先想到的不是“不生病”,而是擁有更高質(zhì)量的生存狀態(tài):吃得好、睡得香、皮膚好,就連頭發(fā)都要好。
“養(yǎng)生風潮”下,在多元化的火鍋品類中,粵式火鍋由于主打清淡、滋補概念脫穎而出。根據(jù)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粵式火鍋餐廳是火鍋餐廳市場中發(fā)展最快的品類。自2020年至2025年,國內(nèi)粵式火鍋餐廳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15.3%,增速超過其他類型火鍋餐廳。
“我現(xiàn)在出門和朋友吃飯一般會選擇清淡養(yǎng)生的粵式火鍋,像花膠雞、豬肚雞或者潮汕牛肉火鍋。有些川味火鍋太刺激了,而且隨便吃一吃也是人均100元以上,還不如吃點高端的養(yǎng)生鍋。”95后小柯告訴AI財經(jīng)社。
根據(jù)2020年收入計算,撈王在國內(nèi)粵式火鍋市場排名居首,在整個國內(nèi)火鍋餐廳市場中排名第四。撈王旗下三個品牌均將主要目標群體鎖定為年輕人。
為了“圈住”年輕用戶,撈王在品牌推廣和用戶粘性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撈王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建立了品牌自有賬號,并通過打造“撈小匠”、“撈小愛”的萌化IP形象拉進和年輕受眾的距離;同時,從日本屁桃君到哈啰單車,從花加到珍愛網(wǎng),撈王不斷以跨界合作、IP聯(lián)名等方式想辦法“出圈”。
目前的火鍋資本局中,“食材消費”也成為了新的投資熱點。
有媒體曾在年初統(tǒng)計,僅去年以來,與火鍋相關的投融資事件共有13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火鍋食材超市的融資占了7起,融資總額超7億元。
在資本押注激烈的火鍋食材超市領域,鍋圈和懶熊火鍋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據(jù)了解,鍋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融資6輪,融資額累積近30億元,估值超20億美元。而懶熊火鍋則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融資4輪,投資方包括字節(jié)跳動、虢盛資本、星陀資本等知名機構(gòu)。
同時,與食材搭配的火鍋底料也開始受到資本的青睞。今年8月,朝天門碼頭完成了一輪近億元的Pre-A輪融資,參投機構(gòu)包括高榕資本和熊貓資本等。而復合調(diào)味品澄明食品則在2020年底就獲得了6000萬A輪融資。
撈王也開始通過外賣和零售服務來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根據(jù)招股書顯示,2018年撈王開始同第三方外賣平臺合作開展外賣業(yè)務,2020年9月開始推出零售業(yè)務,通過與當?shù)睾蛧H商超合作,銷售即食胡椒豬肚雞。目前,撈王正在開發(fā)包括冷凍食品及蘸醬在內(nèi)的多個即食產(chǎn)品,并進一步指出,旨在將零售業(yè)務發(fā)展成為業(yè)績增長的另一核心驅(qū)動因素。
粵式火鍋的擴張瓶頸
僅依賴一鍋養(yǎng)生清湯破局,對于“撈王”來說,前途仍然未定。
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中國火鍋餐廳的整體市場規(guī)模預計在5218億元,川式火鍋在其中占據(jù)65%的份額,粵式火鍋則占據(jù)15%。
火鍋作為國民級美食,雖然近年來涌現(xiàn)出各式各樣的品類,但是川式火鍋還是占領著不可撼動的高位。并且,川味的鍋底食材相比偏清口的京味和粵味鍋底食材更簡單、便宜,也更容易跑出高性價比的品牌。
一位火鍋愛好者對AI財經(jīng)社說,“川式、京式和粵式我都吃。我偏愛川味一點,但是有時候也會吃膩。出去聚餐時,如果是紅湯鍋底,會比較考慮性價比;如果像粵式清湯鍋,會更看重食材,做得好的餐廳,價格高一點也可以接受。”
隨著養(yǎng)生風下粵味火鍋崛起,但是這股東風能流行多久?除了豬肚雞火鍋,粵式風下又已不斷細分出的花膠雞、椰子雞和菌湯類火鍋等,它們也在繼續(xù)瓜分市場。這些都是撈王未來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但值得注意的是,粵式火鍋也具有地域性特征。招股書顯示,撈王在江浙滬的門店數(shù)量達到116家,占總門店數(shù)的85%。而撈王之所以能在這些地區(qū)闖出一片天,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依賴于這些地區(qū)消費者的口味清淡,更易于接受粵式火鍋。但從整體的火鍋消費來看,川渝的“紅湯火鍋”仍然占據(jù)主體地位。這也意味著撈王走出長江三角洲后,在擴張計劃上,也很可能會受到較大的地域性限制,而想要改變麻辣的大眾口味更是難上加難。
紅箭頭品牌營銷公司總經(jīng)理張健也曾在媒體采訪中曾表示,如不解決“粵式火鍋”的流行問題,撈王雖然是當前品類領導者,也會在擴張上步履維艱。
火鍋賽道仍然是處于新老品牌的激烈競爭之中。而想抓住年輕人“養(yǎng)生胃”的撈王想與海底撈匹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魏晗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