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待見的“職業教育”需要一場革新
一份“雙減”文件,使義務教育學科培訓遭受重創,與此同時,政策不斷利好的職業教育也再次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
當前,中國經濟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持續加速,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緊迫。我國現有1.13萬所職業學校、3088萬在校生。“十三五”期間,我國職業教育每年培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達到1000萬人。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于職業院校畢業生。
即便如此,職業教育仍然面臨著難題。“學不到東西”、“社會待遇差”、“學歷低”......種種因素使得職業教育始終不被大眾認可。為此,投中教育特采訪了相關從業者,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站在不同的角度,究竟如何看待?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學歷捆綁
“其實還是學歷捆綁的太嚴重”,提到當前的困境,一位職業教育的資深從業者這樣說道。“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一樣的。既然是職業教育,就是以職業技能為主。它要求的是學生的技能高、素養高、而不是學歷高。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學生在走向社會后,學歷是敲門磚。有的時候技術技能再好,沒有學歷也不行。”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特別強調: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鼓勵企業職務職級晉升和工資分配向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崗位和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傾斜。積極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同時,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此外,根據高等學校設置制度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
職校學生表示:“我們學校每年都有招聘會,但小企業居多,想找到好一點的工作很難。職校畢業的普遍工資低、待遇差。尤其是工作條件,很多技術工種的工作條件是真的差。”
數據顯示,5年來高職畢業生半年就業率均在90%左右,畢業半年后平均月薪持續增加。然而受到社會對于傳統人才觀念等因素的限制,職業教育仍然沒有擺脫偏見。
近些年,部分藍領薪資雖有所提升,但一份職業的薪資與其社會地位并不能劃等號。采訪發現,即便是職業教育中,家長也更愿意讓孩子選擇學前教育、航空服務、信息技術以及應用法律等相關專業。“將來孩子的工作能穩定、體面一點”。
“目前技術工人在社會上還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只有當技術工人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認可度,受到尊重,他們的經濟收入提升,工作時長和工作環境得到改善,才有可能改變當前的現狀。人們的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這需要國家層面的引導。”從業者說道。
生源偏見
現代職業教育,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技能,也要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兩者之間取得平衡,職業教育的質量才能真正提升。與企業接軌,與市場接軌,企業深度參與到職業教育中,才能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
對此,職教的從業者表示:“社會缺的從來就不是工人,缺的是有著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是同等重要的。學校在實踐性教學課時要占到一半以上,現在的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每年都要利用寒暑假到企業去實踐一個月的時間。”
然而職業教育在當下不被看好,往往是“考不上高中”的無奈選擇。“招生難”、“生源質量差”一直是職教頭疼的難題。“學校每年的招生名額就沒有招滿的時候。”從業者說道。
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遠不及普通高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需要學校花費大量精力和成本在學生的德育管理、習慣養成上,另一方面也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度。
“這其實是義務教育階段遺留的問題。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怎么接受更深的職業領域的學習呢%3F”職校教師感嘆到。
對此,《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到:要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提高生源質量,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同時,鼓勵中等職業學校聯合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完善辦學體制,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教育需要一場全面的革新,讓職業學校不再只是“差生”的出路,而是所有的學生都愿意來。
研究顯示,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近3000萬人,家政、養老等領域需求缺口達4000萬人。如此前景下,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再次凸顯。
圖源《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從內部打通職業教育的學歷提升通道,改善生源質量,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一系列方案的出臺與實踐,未來職業教育或將成為更多學子的選擇,成為真正的人才搖籃。
猜你喜歡
“雙面”豆神教育:6年虧掉52億,60交易日暴漲300%,前實控人持續減持,5.86億股解禁將至!
蹭上AI概念的豆神教育暴漲容易,暴跌也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