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安全,“喜馬拉雅”的又一個上市難題
從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對滴滴、Boss直聘、運滿滿、貨車幫四家美股上市企業展開網絡安全審查,到國家網信辦擬規定掌握超100萬用戶個人信息運營者赴國外上市須審查,數據安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關注。
掌握著龐大用戶數據庫的平臺,在選擇上市地時,也越來越審慎。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在與監管機構討論后,中國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已經放棄了在紐交所的上市計劃,準備將上市地改為香港。
數據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德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一南(Ian YinanWang)表示:“政府正在將(網絡安全)監管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與滴滴掌握的明顯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大量交通運輸及地理信息數據不同,音頻平臺掌握的用戶數據雖然“隱性”,但其中的風險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聽內容就安全嗎?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重大改變,APP串聯起了人們衣食住行,為了更加改善用戶體驗,平臺需要收集用戶數據,來分析用戶的使用習慣,提供更符合用戶需要的服務。
但是數據收集的邊界掌握在平臺手里,很多平臺都在大量地違規收集用戶數據,并利用這些數據獲得商業利益。屢屢被提起的“算法殺熟”問題,就是大數據的衍生物。
而滴滴之所以被監管機構關注,并在通報中直接提及“維護國家安全”,不僅因為它掌握了大量的用戶身份信息、視頻錄音信息,更重要的是路線軌跡信息、道路交通信息,有了這樣的數據庫,再通過分析,可以掌握很多中國的重要信息。
截至2021年3月,滴滴已經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的4000多個城鎮開展業務,全球年活躍用戶達到4.93億,全球年活躍司機達到1500萬,每位司機年接單總量達到1000單,這樣的信息收集體量,一旦泄露給美國,后果不堪設想。
而喜馬拉雅也掌握著相當龐大的用戶數據庫,招股書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喜馬拉雅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為2.5億,接近中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喜馬拉雅擁有中國最大的音頻內容庫和最多的音頻內容創作者。
截至2021年3月31日,喜馬拉雅擁有2.8億條音頻內容,總內容小時數為21億分鐘。2020年,喜馬拉雅擁有約520萬活躍的內容創作者。
喜馬拉雅的內容生產模式主要有專業生產內容(P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PUGC)和用戶生產內容(UGC)三種,涵蓋100多種類型的廣泛音頻內容,包括教育培訓、歷史人文、親子關系、商業及娛樂等內容。
通過“PGC+PUGC+UGC”戰略,喜馬拉雅實現了從頂級專業內容到長尾用戶生產內容的全方位覆蓋。
根據招股書,2020年喜馬拉雅PGC、PUGC和UGC內容活躍創作者分別為2100名、4600名和515萬名。總收聽時長情況,PGC、PUGC和UGC占比分別為15.0%、33.1%、51.9%。
| 圖片來源:喜馬拉雅招股書
在泛科普類短視頻自媒體“回形針PaperClip”被全網封殺前,沒有人能想到,短短十幾分鐘的純科普視頻,也會“夾帶私貨”存在意識形態的立場問題,輸出極其不正確的觀點,潛移默化地給觀眾洗腦。
在2020年3月《如何快速消滅全世界的森林》視頻中,回形針將巴西森林滅亡與中國人吃肉蛋奶聯系在一起……2021年7月14日,回形針的賬號在多個平臺被封殺并禁止搜索。
像回形針這樣“有問題”的內容創作者,費盡心思將自己包裝成意見領袖,他們不是大張旗鼓地叫囂,而是打著“科普”的旗號,進行文化滲透,“潤物細無聲”地傳遞著被曲解的價值觀。
而作為中國最大的音頻平臺,喜馬拉雅也無法保證自己擁有的約520萬活躍內容創作者中,沒有一個是“回形針”。
被關注的精英群體
喜馬拉雅是站在知識付費的風口起飛的,一直以來,知識付費的圈子主要圍繞精英群體展開。易觀分析相關報告顯示,年輕、高學歷用戶為泛知識付費主要群體,超九成用戶學歷在本科及以上。
| 圖片來源:易觀分析報告《2020年音頻泛知識付費市場洞察》
這也決定了喜馬拉雅的用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中國的社會精英,他們是社會各領域處于頂尖的那部分人,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力更大。
如果,這樣的群體一旦被“回形針式”的內容影響,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2021年6月,有網友發現在日本外務省官網上公開的國際交流基金會往年審計文件中寫道,中國作家蔣方舟曾獲得日方邀請并資助,在東京旅居后出版了中國文學作品《東京一年》。
此舉讓蔣方舟受到了巨大的質疑,作品到底是有感而發還是“拿錢辦事”,盡管蔣方舟回應稱“此次交流為公開正常的文化交流,旨在推進中日友好交流”,但網友的反應則直接很多,在蔣方舟的微博評論區稱“來參觀下拿外務省工資的中國作家”。
除了蔣方舟,何兵、熊培云、段宏慶等人也獲得了日方的資助,這些人已經被網友認定為“精神日本人”,權威性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他們生產出來的內容,受眾也難以再全盤接受。
相較于這些公知,喜馬拉雅作為一個內容平臺,內容的觸達范圍則更廣,以每年12月3日舉辦的知識狂歡節為例,2020年喜馬拉雅123狂歡節內容消費總額突破10.8億元,創歷史新高。
| 圖片來源:易觀分析報告《2020年音頻泛知識付費市場洞察》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喜馬拉雅已經經歷了九輪融資,摯信資本、泛大西洋資本、高盛、興旺投資、創世伙伴資本、普華資本、合鯨資本等都是喜馬拉雅的投資方,騰訊、閱文、百度、索尼音樂等都是喜馬拉雅的戰略投資人。
像喜馬拉雅這樣的意識形態平臺,背后有著國外投資人,平臺上有數億分鐘的內容,又能觸達中國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精英人群,監管機構更需要嚴格的對平臺的信息安全進行監管,這是對用戶負責,更是對國家安全負責。
晨星資深股票分析師Chelsey Tam表示:中國最近的行動“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監管尚未結束。”在數據安全監管這件事上,第一個觸發警鐘的是滴滴,但它同時也在喜馬拉雅的耳畔長鳴。
上市仍是未知數
目前,喜馬拉雅尚未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一波三折的上市路背后固然有監管收緊的原因,但喜馬拉雅自身的表現也不那么理想。2020年之前,喜馬拉雅與荔枝、蜻蜓FM是音頻行業內公認的三巨頭,2019年10月,荔枝向SEC提交IPO申請,同年11月,喜馬拉雅被曝已啟動Pre-IPO融資,融資額約為3.5億美元,雙雙競速中國音頻產業第一股。
2020年1月荔枝搶先一步在納斯達克掛牌,募資金額1億美元。荔枝的上市,讓喜馬拉雅與“中國在線音頻第一股”的稱號失之交臂,命運的轉折點也隨之來臨。
經歷了九輪融資,業內外人士幾乎公認喜馬拉雅的上市只是時間問題。但在目前的復雜情況下,喜馬拉雅能否順利上市好像又變回了未知數。
喜馬拉雅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訂閱、廣告、直播、教育服務以及其他創新產品和服務。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喜馬拉雅的收入分別為人民幣14.76億、人民幣26.77億、人民幣40.50億、人民幣11.55億元。
與此同時,公司凈虧損也分別達到了人民幣7.74億、人民幣7.73億、人民幣6.05億和人民幣2.67億元。三年虧損20億,商業模式尚未跑通。
| 圖片來源:喜馬拉雅招股書
除了盈利難題,喜馬拉雅在用戶中的口碑也正在下滑。
艾媒咨詢相關報告顯示,網絡口碑50以上時正向言論越多數值越大,言論偏負面時數值常低于45,而2021年第一季度,喜馬拉雅的網絡口碑只有39.5,遠低于同類平臺。
| 圖片來源:艾媒咨詢《2020-2021年中國在線音頻行業研究報告》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除了荔枝、蜻蜓 FM等老牌競爭對手,行業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巨頭身影:
騰訊音樂斥資27億收購了行業內難得的盈利平臺懶人聽書,與旗下的酷我暢聽合并升級成懶人暢聽;快手秘密內測一款全新的播客類產品"皮艇",以進軍長音頻市場;字節跳動推出“番茄暢聽”,持續加碼免費閱讀賽道……巨頭正在擠壓喜馬拉雅的生存空間。
網絡安全監管越來越嚴格、自身商業模式尚未跑通、口碑越來越差、巨頭入局競爭,可以說,喜馬拉雅正處在一個腹背受敵、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下,即便能夠在港股上市,怕也只會是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