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孫正義不知天命?投資9成企業仍在虧損
“軟銀愿景基金所投資的公司超過90%,甚至95%,依然還沒有實現盈利,甚至仍在虧損。”7月8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軟銀董事長兼CEO孫正義在演講中表示。
1957年生人的孫正義如今已經64歲,早就過了知天命的年齡,開始步入耳順之年,但從投資方式上,殺伐決斷,仍頗具野心。
在業內,不會有人把投資項目95%不盈利拿出來說,更不會當做一種“陪伴創業者一路前行”的話術,孫正義,是天才、還是瘋子?是冒險家、還是臆想者?市場或許不關心他個人的風格,但是他的財團LP們,一定會關注收益。
01
概率游戲
雖然孫正義表示,95%的投資公司都在虧損,但這不等于愿景基金虧損。
投資游戲,并非是槍槍擊中目標的精準射法,更像是一種概率游戲。這種概率尤其在早期投資中大行其道。一支早期基金,投資20余個項目,有一個得到超額回報,就能覆蓋基金收益。
孫正義顯然采取的就是這種玩法,路徑決定了愿景基金的結果。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萊克斯表示,在軟銀旗下愿景基金的125家投資組合公司中,總回報率僅取決于少數幾家,比如Coupang、DoorDash和Uber,這幾家公司占到總回報的80%。為了維持軟銀在全球企業精英中的地位,孫正義的軟銀愿景基金投資組合至關重要,也正因此,孫正義說他的軟銀是“會下金蛋的鵝”。
但這種賭注,并不具備連貫性。孫正義往往又只需要聽幾分鐘就決定是否投資。出手又極為闊綽,這種高舉高打的投資方式引發了LP的不滿。
早年間,孫正義到迪拜募資,或許是無法摸準孫正義的脈,財閥們只有相信,這個口氣極大的日本人,真的是一個曠世奇才。但在一期基金后,LP們開始質疑,這個奇才是個騙子。
孫正義善于談判,策略極為激進。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雅虎。
1996年,孫正義決定擴大對雅虎的投資,并要求其創始人楊致遠加速擴張,楊認為,公司用不了1億美元這么多的錢,更沒必要付出公司控制權這樣的代價。孫正義告訴他,“你不讓我繼續投,我就投你的競爭對手,讓他打垮你。”楊致遠無法,只得交出雅虎30%股權。
這樣,你不接受,我就投資你的競爭對手,在孫正義此后的投資中也延續下去。
當初投資阿里巴巴,孫正義給出了4000萬美金,但最后處在艱難時期的馬云只拿了一半。在面對創業者時,孫正義表現的都是不差錢的豪邁,他的一個極具特點的做法就是給對方目標3~4倍左右的投資,讓創業者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張,從而占領市場。
如今,國內頭部的投資機構似乎也在“繼承”這種做法,通過燒錢快速占領市場,在投資時并用大錢砸下獨投地位。投資人所言的確定性,正在將他們拉進又一個新的風險中。孫正義難道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6年底發起的愿景一期基金,募資1030億美元,并在2019年6月宣布獲得62%的回報,當時孫正義宣稱要募集1080億美元規模的二期基金。但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年收益從高達62%%急轉直下到虧損16.8%呢。
孫正義高位接盤的做法,正在引發一連貫的反應,首當其沖,就是LP的不滿。據知情人士透露,一些投資者向沙特抱怨說,孫正義可以在投資決策上否決基金高管的決定,并且該基金的決策過程混亂,常常會發生最后時刻改變決定的情況。
隨著愿景基金投資的Uber和WeWork等公司帶來的投資回報率出現問題,也直接影響了愿景基金二期的融資進程,此前曾傳出消息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主權財富基金和科赫工業的投資部門等關鍵投資者已經取消了對愿景基金二期最初的投資額。
沙特主權財富基金也在考慮要縮減向愿景基金二期投資的額度。
2020年4月,軟銀決定凍結旗下愿景基金2期投資,暫時不進行新的投資;集團會保守地運營業務,將資金用于回購和削減負債。愿景基金2期之前預計集資約1080億美元,但一直未能從公司以外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并轉而用本身資金替代。
但隨著財報的發布,軟銀似乎又回血了。
02
超越巴菲特
一年創造425億美元凈利潤
時隔一年,孫正義就扭轉了困境。
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年里,軟銀收獲458.8億美元的凈利潤,超過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上一財年創造的425億美元凈利潤。這不僅刷新了軟銀的紀錄,也打破了所有日本公司的紀錄。
此次業績上漲主要原因,是“愿景基金”的投資對象企業估值增加,例如美國外賣配送平臺DoorDash和韓國電商Coupang等上市,在股市獲得了高估值,提高了軟銀集團的收益。
而就在一年前,愿景基金還是軟銀有史以來最大虧損的源頭,現在卻成為推動公司利潤的最大燃料。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布財報后沒幾天,軟銀股價卻跌超3%。資本市場不愛孫正義嗎?
早已有了線索。
事實上,軟銀大部分的利潤都來自于該公司擁有的大量上市公司和私營公司的投資收益,今年第一季度收益,軟銀大部分就來自于新上市的韓國電子商務巨頭Coupang。
雖押中了成功的上市公司,但愿景基金的失敗案例也不在少數。
WeWork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孫正義曾將WeWork視為下一個阿里巴巴,但顯然,無論是業績匯報還是與WeWork創始人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的關系,都淪落到一個不可收拾的境地。
WeWork的成長經過像過山車一般,早期,這家獨角獸企業備受資本青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全球不斷擴張,估值一度高達470億美元,孫正義也對亞當諾依曼惺惺相惜。2017年,軟銀在WeWork上累計投資了104億美元,但此后,WeWork的神話破滅,估值斷崖并撤回了IPO申請,淪為硅谷笑話。
此后一條分析愿景基金模式的Tweet 炸了鍋。上面詳解介紹了愿景基金的運作模式:
有愿景基金由投資機構(GP&SBIA UK)和實際出資人(LP)共同參與,前者負責敲定項目和價格,后者負責給錢。等項目清退完成再將本金和利潤返還給出資人,投資機構則賺取管理費和分成。
但要注意的事,愿景基金里除軟銀以外公司所提供的資金中,約有 2/3 以債務形式存在。這部分債務有 7% 的年息,每六個月支付一次。腳注指明,優先級更高的利息支付,可以用其他出資人的資金先行償付。
拿后進場的錢分給先進場的人,愿景基金居然有了龐氏騙局的影子?
除了滿天飛的爭議,WeWork的倒塌引發了華爾街對于科技類項目的一場討論,科技行業的高估值充滿泡沫,讓華爾街開始重提現金流的重要強。
直到今年2月,孫正義掏出了30億人民幣,掌控WeWork的同時,將亞當諾依曼趕出了公司。發布財報之前,孫正義表示,對曾經的投資失誤遺憾,指的就是WeWork。
正是由于在WeWork等項目上的失利,讓愿景基金和軟銀遭受了巨大的虧損。為此,2020年4月-9月,軟銀出售了中國阿里巴巴、日本電信公司SoftBank Corp美國移動公司T-Mobile的股份,得益于此,軟銀資產增長了5.6萬億日元的收入。
但資本市場并不買單,有美媒評價,軟銀的這次成功主要靠的是繁榮股市的推動,故而無法給投資者吃定心丸。
不確定性,是孫正義的賭注,買贏了就是天才。孫正義表示:“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他強調自己將致力于實現“技術革命”的夢想。但實現這一目標之前,軟銀內部問題不小。
03
核心人員出走軟銀
但孫正義仍未改變
過山車一樣的業績, 讓軟銀團隊處在不穩定之中。
今年3月,軟銀集團首席戰略官Katsunori Sago被爆出正計劃離職,他在該公司任職不到三年。
知情人士稱,這位原高盛老將在2018年6月加入軟銀。因具體事宜尚未公開,知情人士要求匿名。另一位知情人士稱,他的實際離職可能要到6月份。
隨后,軟銀集團確認了此消息稱:Katsunori Sago將辭去軟銀集團(SBG)首席戰略官、執行副總裁和公司高管職務。
Katsunori Sago并非首個離職的核心人物。十個月前,軟銀集團首席合規官查德·芬特里斯(Chad Fentress)宣布離職。他在LinkedIn上的資料已經變更為Novare咨詢公司創始人。芬特里斯2018年加入軟銀,曾供職諾基亞和PayPal。
2020年2月,加入軟銀僅一年的首席人事官Michelle Horn也被曝出離職。據悉,Horn也是軟銀最高級別的女性管理者之一,直接向孫正義和首席運營官MarceloClaure匯報工作。此前,她曾在麥肯錫工作多年。
就在同一時間,據《金融時報》傳出消息稱,軟銀內部在討論副董事長Ron Fisher在公司的未來。Fisher于1995年加入該公司,是孫正義任職時間最長的副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Ron之前,愿景已經失去了合伙管理人Praveen Akkiraju。
不足兩年時間,軟銀內部的人事震蕩,讓這個投資帝國風雨飄搖。但隨著疫情的緩解和韓國的電子商務巨頭Coupang順利上市,讓軟銀得到了高達幾萬億日元的未實現利潤。要知道,上一年其虧損高達1.8萬億日元。
但市場并不買賬,最大的疑慮是,軟銀這樣的業績,是否曇花一現?
團隊不穩,孫正義仍未改變。由于無法說服阿布扎比、沙特等主權財富基金向二號愿景基金投資,軟銀不再期望從外部融資,并承諾將300億美元自有資金投入第二只新基金。這只基金,風格不變。仍是一貫的凌厲打法。
知情人士稱,迄今為止,愿景基金二號已經累計向90多家公司投資了大約200億美元,未來還將向至少30家公司投資。似乎是資金受限,相比一號基金,二期基金投資總數少于100家,總投資額為857億美元。
近期,有消息稱軟銀董事會即將批準新的資本配置方案,這就意味著軟銀在拉美地區的投資規模將達100億美元,較此前增加了一倍。
早在2年前,孫正義創建了軟銀拉美基金,規模為50億美元。此后,以每個月投資1家的速度進行了投資,今年上半年,向拉美8家初創企業注入了近14億美元資金。
孫正義的腳步尚未停止。但他的故事還能講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