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Q1成績單:造車三兄弟背后的喜與憂
隨著理想汽車近日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至此,包括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在內的造車新勢力Q1財報已全部出爐。
在國內新能源市場蓬勃發展之下,并且特斯拉在國內增長勢頭放緩情況下,這三家新勢力的成績單如何?對后市影響幾何?
在財報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交付量。綜合數據顯示,蔚來Q1交付量首次破2萬,繼續領跑。李斌的表態也略帶自豪:“2021年伊始,蔚來在第一季度創下了20060輛的新季度交付量紀錄,同比增長422.7%。”
小鵬各個方面都可以用“穩定”來形容。理想交付量則環比減少13.03%,是造車三巨頭中,唯一一家環比增速為負的企業。與此同時,財報顯示,在上一季度實現盈利后,理想Q1轉為虧損。凈虧損達3.6億元,同比擴大366.9%。
不難看出,理想汽車與另外兩家的差距并未縮小。與此同時,在造車熱潮中,市場的目光也發生著變化。
增長放緩:理想汽車環比負增長,凈虧損同比擴大366.9%
具體來看,Q1財報顯示,理想汽車交付量為12579輛,同比增長334.4%,環比減少13.03%;小鵬交付量為13340輛,同比增長487.4%,環比增長2.9%;蔚來交付量為20060輛,同比增長422.7%,環比增長15.6%。
在其余兩家同比增長均破400%之際,理想汽車不到350%,差距被進一步拉大。而在環比增速中,僅有理想為負數,達-13.03%。
而這也直接影響著造車三巨頭的財務數據。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理想汽車Q1總收入為35.8億元(5.457億美元),較2020年Q1的8.517億元增長319.8%,較2020年Q4的41.5億元下降13.8%;理想汽車Q1凈虧損3.6億元(5490萬美元),而2020年Q1凈虧損7710萬元,同比擴大366.9%,而2020年Q4凈收益1.075億元。
小鵬汽車Q1總收入則為29.509億元(4.504億美元),較2020年Q1的4.121億元增長616.1%,較2020年Q4的28.514億元增長3.5%。小鵬Q1凈虧損7.866億元(1.201億美元),而2020年同期凈虧損6.498億元,2020年Q4凈虧損7.874億元。
蔚來Q1總收入為79.823億元 (12.183億美元),較2020年Q1的13.72億元增長481.8%,較2020年Q4的66.411億元增長20.2%。蔚來Q1凈虧損為4.51億元(6880萬美元),較2020年Q1減少73.3%,較2020年Q4減少67.5%。
另一方面,理想2021年Q1毛利率為17.3%,而2020年Q1和Q4的毛利率分別為8.0%和17.5%;小鵬2021年Q1的毛利率為11.2% ,而2020年Q1和2020年Q4毛利率分別為-4.8%和7.4%;蔚來2021年Q1的毛利率為19.5%,而2020年Q1和2020年Q4的毛利率分別為-12.2%和17.2%。
此外,研發的持續高投入,被認為是造車新勢力未能實現自我造血的主要原因。財報顯示,理想、小鵬、蔚來在今年Q1的研發投入分別約為5.15億元、5.35億元、6.87億元,研發費用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分別為14.41%、18.13%、8.61%。
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更是表示,未來還會加大在研發方面的投入,2021年研發費用會增長至30億元。
相比之下,特斯拉已連續7個季度實現盈利。財報顯示,特斯拉Q1營收661.51億元(103.89億美元),同比增長73.58%,其營收規模約為理想汽車的18.5倍、小鵬的22.4倍、蔚來的8.3倍;Q1凈利潤4.38億美元,與造車三巨頭對比鮮明。
截至2021年3月31日,理想汽車現金和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資余額為303.6億元(46.3億美元);小鵬為362.01億元(合55.254億美元);蔚來則為475億元(73億美元)。
彎道超車:發布新車、擴大產能之余,需注意側面壓力
近期,特斯拉負面不斷,尤其是女車主上海車展期間維權,包括后續接連數起安全事故,讓一眾造車新勢力看到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就在財報發布的前一天,理想汽車發布了2021款理想ONE車型,新車在車輛配置、續航里程以及自動駕駛方面均有所升級,并將于今年6月1日開始交付。
近日,一份疑似順義區政府的資料顯示,理想汽車將投資60億元接手北京現代順義基地一工廠,依托原北京現代一工廠廠房及土地資源,打造理想汽車全球旗艦工廠。該項目計劃2023年投產,2024年工業產值達到300億元。
對該上述消息,理想汽車回應稱:未收到消息,不予評論。
在2021年上海車展上,小鵬汽車攜旗下第三款產品,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智能汽車——小鵬P5亮相。據了解,小鵬P5預計2021年四季度開啟交付。
近日,有媒體報道,蔚來或推出入門級子品牌,首款車型英文名為“Gemini”,中文名為“雙子星”。并且已經在合肥啟動新車型的開發,定位將低于現有SUV和轎車,計劃年產6萬輛;這款雙子星或為蔚來汽車將要推出的入門級車型。
目前,蔚來旗下的車型售價都不低于35萬元,因此,蔚來當前急需開發一款主力售價在20萬元左右的主力車型,下探更廣闊的市場,與蔚來品牌形成互補。
然而伴隨上汽、北汽、廣汽、東風等傳統車企的轉型。2021年,造車也近乎成為科技企業的標配,華為、百度、小米、聯想、360、滴滴、OPPO、創維、格力、美的相繼宣布造車相關消息。
這對于造車三巨頭來說,無疑形成了巨大的側面壓力。
2021年4月,造車新勢力銷量數據顯示,哪吒汽車銷量4015臺,緊隨蔚來、理想、小鵬之后。從增速來看,環比增長23.7%,同比增長532%,雙雙位列造車新勢力第一。
造車遇冷?市值“腰斬”、機構清倉,熱錢涌向細分領域
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最終也在股價上得以體現。截至發稿,理想股價為23.3美元,市值為210.78億美元;小鵬股價為32.13美元,市值為257.83億美元;蔚來股價為38.62美元,市值為632.8億美元。
其中,以收盤價計算,理想已從最高點的43.96美元跌去47.0%,市值蒸發186.9億美元;小鵬從最高點的72.17美元跌去55.48%,市值蒸發321.3億美元;蔚來從最高點的62.84美元跌去38.54%,市值蒸發396.85億美元。
至此,造車三巨頭市值相比高點近乎“腰斬”,合計蒸發市值為905.05億美元。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就表示,整個新能源行業預期增速放緩,資本泡沫退潮,股價逐步回調。“特斯拉更多被當做科技公司,而非汽車制造商。除去出售碳積分收益,特斯拉仍處于虧損狀態,而且降價帶來的銷量增長不具有持續性。理想也僅實現季度盈利,全年仍處于虧損狀態。小鵬銷量增速放緩。新能源車企還處于發展階段,與傳統車企相比,市場體量較小,估值存在一定水分。”
而伴隨著地方政府的電動車消費鼓勵政策到期,新補貼額度的進一步退坡,以及“缺芯”導致的芯片價格上漲,都助推著造車新勢力的成本上漲,而這也將影響著其股價。
而在造車三巨頭股價波動的同時,機構正在清倉。
2月13日,高瓴資本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四季度末的美股持倉情況。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末,高瓴資本持有蔚來約241萬股、理想汽車約160萬股、小鵬汽車約90萬股。同年四季度末,高瓴資本不再持有上述新能源汽車公司的股權。
與此同時,比亞迪方面確認,高瓴資本以2億美元參與了比亞迪股份的最新一輪定向增發股票的購買,而且是一開始就擬以更高金額參與認購。
這一變化也預示著,資本市場正在主機廠之外,尋找新的機會。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自動駕駛行業的融資為60起,經披露的融資總金額達436.3億元,相比于2019年的184.2億元,同比增長136.8%;而今年僅前兩月,該行業的投融資事件就已達到24起,披露投融資總金額為176.4億元。
進入2021年以來,文遠知行、馭勢科技、小馬智行、圖森未來、智加科技等自動駕駛相關公司以及地平線等芯片公司持續獲得新一輪融資。
此前,新能源汽車已連續7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其中2017年使用的是“清潔汽車”一詞),且多次提及,是汽車行業的年度關鍵詞。而在今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新能源汽車首次缺席,但與之相關的充電樁、換電站和電池回收利用,都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中。
有報道指出,預計在2021年,仍會有多家車企加入換電推廣大軍,“充電+換電”將成為未來并行的兩大模式。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模式和業態也將呈現出更多元化的趨勢。
相關分析師也表示,“新能源汽車的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整車廠需要與外部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默契配合,實現軟件系統(輔助駕駛、車載操作系統)、’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等深度合作。細分子領域的龍頭上市企業還有不小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