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把中場當終場,嘀嗒出行能“順”多久?
3.1億營收、1.5億凈利潤、48.6%的凈利潤率……嘀嗒出行2020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異常亮眼。
但翻開嘀嗒出行的招股書,我們會發現,這些優異的財務數字是被有計劃、刻意“制造”出來的:
2018年,嘀嗒出行營銷支出為10.94億元,但在2019年,該項數值僅為2.18億元,只有2018年的20%。
與營收支出大幅縮水相對的是凈利潤的猛增:
2018年,嘀嗒出行虧損為10.7億元:2019年,嘀嗒出行扭虧為盈,實現1.72億元,凈利潤率為29%。
而在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盈利能力更是爆棚,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率達到48.6%,為1.51億人民幣。
顯而易見,嘀嗒出行凈利潤猛增并非來源利潤的正常增長,而是為了IPO,為了財務數據,大幅度削減營銷費用。
對于一個進入成熟階段的行業來說,減成本、提高利潤,無可厚非,但對于剛剛進入到中期市場的行業來說,大幅度降低營銷費用無異于自宮。
01
撒錢,早期市場策略成就
在早期市場中,嘀嗒出行確實表現亮眼,靠著充足資金和大額補貼,搶占大量用戶。
數據顯示:2017年,嘀嗒出行營銷投放約為1億元;2018年,嘀嗒出行廣告、補貼等費用支出高達10億元。
大規模營銷刺激,嘀嗒順風車和出租車網約車業務快速激增,2018年,嘀嗒出行實現營收1.17億元,較2017年的0.49億營收增長139%。
而到2019年,嘀嗒出行在順風車市場市占率達到67%,出租車網約車市場市占率位居行業第二,僅次于滴滴。
嘀嗒出行的成功,源于當時的市場策略。
通常,我們將市場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早期市場是一片荒蠻,用戶沒有使用意識,企業也是良莠不齊,充滿著江湖規則。在這種市場中,企業唯一要做的就是跑馬圈地,如新手紅包、節假日活動券等大規模補貼。
砸錢換市場,一是為了讓用戶下載APP,刷用戶規模,搶占市場,但更重要的是,培養用戶使用該項互聯網服務的習慣,讓該公司的APP融入到用戶的日常生活。
嘀嗒出行做的很成功,靠著大額補貼和紅包,2019年,嘀嗒出行擁有1500多萬的網約車司機,月活用戶規模達到500多萬,而在市場份額上,嘀嗒出行的出租車網約業務和順風車業務都擠進TOP2。
在早期市場的成功,給了嘀嗒出行一個數據錯覺,行業進入到成熟的晚期,市場不會增長,格局很難變動——一旦一個市場進入到晚期、成熟期,企業的首要任務是降低成本,盡可能獲取利潤。
為此,嘀嗒出行在2019年開始變現,追求凈利潤,而不是追求市場和用戶體驗的改善:
大幅度壓縮成本,尤其是營銷費用,2019年的全年營銷費用只有2018年的20%。
提高傭金率利潤,2019年8月,嘀嗒出行的出租車網約業務收取服務費,并將順風車業務從3.7%提高至8.3%。
增收降本的兩板斧下去,嘀嗒出行扭虧為盈:2018年,嘀嗒出行虧損10.7億元,但到2019年凈利潤為1.72億元。
02
對中期市場的誤判
“通過降低成本,實現業務盈利”,這一邏輯本身沒有錯,但降本增收實現的前提是行業進入到晚期市場:整體市場穩固,企業是多寡頭中的一級。
通常,市場晚期意味著一個市場或行業的高度成熟,消費者將產品和服務日常化,企業層面則是出現單寡頭和多寡頭格局,如電商行業、家電行業。
在晚期市場,企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降低成本,實現企業經營利潤最大化。
但四輪出行市場真的到可以收割利潤的晚期市場?
答案是否定的。
但中國四輪出行市場,根本沒有滿足這兩個條件:
嘀嗒出行的頭號招牌業務順風車,只占四輪出行市場的1%,而傳統出租車占四輪出行市場的64%,市場還有極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出租車市場中,前五大在線移動綜合市場份額合計為3.07%。其中嘀嗒出行占據0.55%,位居第二,極度分散的市場,嘀嗒出行根本不具備行業絕對的話語權;
相反四輪出行市場剛剛擺脫早期,正在進入中期市場,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四輪出行市場中包含出租車揚招、出租車網約、網約車、順風車四大領域,其中嘀嗒出行業績最為亮眼的順風車市場,只是整體市場的一小角,不足四輪出行整體市場份額的1%。
據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四輪出行市場剛完成302億筆交易額,其中出租車揚招、出租車網約、網約車、順風車訂單完成數分別為194億筆、7億筆、98億筆、3億筆。
而整體64%的出租車揚招市場依舊采用傳統方式攬客,讓其互聯網化,提高平臺運力才是中期市場的戰略重心。
不論是市場的增長空間,還是行業格局,四輪出行都處于中期市場。
這顯然,嘀嗒出行將互聯網四輪出行的中場誤判為終場。
03
未來增長疲軟
中期市場的標志是行業出現梯隊,在用戶層面,消費者雖然沒有形成日常化的使用習慣,但是卻養成了使用意識。
這時“好不好用”、“體驗怎么樣”會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因此中期市場的策略通常是:保持用戶增長和活躍度的情況下,完善產品和服務,提高用戶忠誠度。
而嘀嗒出行的大規模削減營銷費用的策略與其這樣的規律截然相反。
據了解,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營銷費用僅為0.8億元,不足去年同期的80%,司機補貼、用戶補貼大幅縮水。
而與嘀嗒出行削減營銷費用不同,滴滴等平臺提供大額補貼計劃,例如,滴滴推出針對下沉市場、打車一口價的花小豬APP;新增10億補貼,擴大傳統出租車業務份額;十一之后推出“百億補貼計劃”。
反觀嘀嗒出行,目前除了上線為出租車公司提供類ERP系統的鳳凰云租車外,在出租車市場沒有明顯動作。
相比嘀嗒出行的財務緊縮,滴滴的補貼可以吸引更多用戶,因為這一時期的大多數消費者雖然養成了網約車的出行習慣,但沒養成只使用某一個出行APP的習慣,哪里價格低就回去哪里。
另外,嘀嗒大規模削減營銷無法改善中期市場最重要的KPI——產品和服務的體驗。
與其他行業不同,出行行業增加運力就是改善產品和服務,而嘀嗒出行下降司機的補貼額度后,司機會優先接其他平臺的派單,這也意味運力、產品體驗的欠缺。
嘀嗒補貼少,滴滴補貼多,運力充足,用戶肯定會轉投補貼額度多、車輛多的平臺。
04
與第一市場漸行漸遠
不同的市場階段,企業應有不同的任務目標,不同的打法:早期注重用戶規模,中期看重產品和服務,晚期則是收割利潤。
在中期市場,盲目追求利潤,不看用戶增長,不改善產品和服務體驗,必然導致企業的頹敗。
如今,嘀嗒出行大規模減小營銷費用的頹勢已經顯現,數據顯示,2020年9月,嘀嗒出行月活用戶規模為658萬,滴滴7121萬,花小豬打車為1647.8萬。
嘀嗒出行在活躍用戶上,不僅只有老對手滴滴的9.2%,而且還只是花小豬打車的39%,而花小豬打車APP正式大規模推廣僅僅不足三個月。
一個是追求盈利、利潤,一個是追求市場和運力的改善,在中期市場中,兩種不同的經營思維正在開花結果。
其實對嘀嗒出行來說,上市IPO沒有問題,在行業成熟度不足時,不顧業務發展,大規模削減營銷費用,用業務的發展來換取好看的財務數據,這不利于嘀嗒出行未來的發展,也不利于嘀嗒出行目前的IPO融資。
如今,將中期誤判成終期的嘀嗒出行,已經與市場第一漸行漸遠。
猜你喜歡
春節經濟“熱力圖”:消費引擎強勁驅動,產業活力全面綻放
春節期間的消費場景豐富多彩,涵蓋了出行、購物、餐飲、娛樂等各個領域,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