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所赴美上市,網貸業務清理到尾聲
傳了五年的陸金所上市終于有了實質進展。10月8日,平安集團控股的陸金所在美遞交招股書,擬在紐交所上市。然而,作為國內最早一批以P2P業務起家的獨角獸公司,陸金所的上市之路走得異常坎坷。
作為網貸行業的龍頭,隨著整個P2P行業的衰敗,陸金所的命運也備受關注。招股書顯示,陸金所控股有兩大業務板塊——財富管理和零售信貸,前者主要由眾所周知的陸金所平臺提供,后者由平安普惠提供。這兩大業務板塊通俗而言,一個賣理財產品,一個放貸。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陸金所控股營收256.84億元,同比增長9.5%,八成以上由放貸所貢獻;凈利潤為72.72億元,同比減少2.75%。值得注意的是,陸金所控股正在不斷去P2P化,網貸業務量占比已經從2017年的72.9%縮減至2020年上半年的12.8%。
上市坎坷,2022年結束P2P業務
陸金所是國內第一批上線的P2P平臺,憑借平安集團的強大背書,發展迅猛,2015年第三季度,陸金所就超過了美國網貸鼻祖Lending Club,成為全球第一大P2P平臺。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網貸運營平臺最多時曾達3476家。
作為行業龍頭,陸金所受到了投資方的追捧,估值水漲船高。2018年,陸金所C輪融資完成后,估值已經高達394億美元,投資方有摩根大通、大華銀行、民生銀行、匯豐銀行等,總融資金額有30多億美元。
然而,隨著P2P的模式引入到金融行業,整個行業很快進入野蠻生長期,資金自融、超高利率、跑路等各種亂象層出不窮。隨后,大批中小P2P平臺由于兌付困難,暴雷跑路,迎來倒閉潮,投資者損失慘重,P2P也成為敏感業務。
盡管在同行業里,陸金所在風控方面做得相對出色,但也難免被暴雷和違約事件波及。在2017年-2018年間,陸金所代銷的理財產品多次出現違約事件。包括龍力生物和凱迪生態這兩家上市公司,都曾在陸金所以理財產品的形式募集過資金,但都出現了債務違約。
雖然沒有造成更大規模的債務違約風波,但在國家要求做好“三降”工作的背景下(降存量規模、降借款余額和降投資人數),去P2P化已經是大勢所趨。
2017年下半年,陸金所叫停B2C產品,2019年停止P2P業務,全面進行轉型。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陸金所控股網貸業務規模只有478億元,占比12.8%。與2017年相比縮水了60%,那一年其網貸業務占比高達72.9%。
今年上半年,陸金所存量網貸產品占財富管理板塊的比例下降了40.5%,預計P2P相關產品規模占比會越來越小,到2022年完全結束。
在過去數年間,陸金所也曾有多次上市傳聞。最早是在2014年5月,當時傳言陸金所將分拆上市,其估值便高達千億元人民幣。2015年12月,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首次回應稱,陸金所最快將于2016年下半年在港上市。
2016年2月,陸金所宣布完成12.16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到185億美元。然而由于行業亂象頻發,監管趨嚴,陸金所的上市計劃最終未能如愿,此后的上市傳聞,陸金所也再沒有正面回應。
直到2019年3月,陸金所大股東平安集團直接改口稱,陸金所目前資金充足,暫時沒有急迫的IPO壓力。業內人士稱,陸金所上市之所以坎坷,主要是兩方面,一是網貸監管政策不明,陸金所相關業務存在是否合規的風險;其二是陸金所的轉型路徑未明,給其未來的發展帶來極大不確定性。
如今,完成了業務轉型的陸金所又有了新的故事。今年3月30日,平安消費金融正式獲批,成為今年第一家獲批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使得陸金所可以合法承載個人借貸業務。
業內人士分析,陸金所之所以重啟上市計劃,也正是自身業務梳理完畢,已經從一家P2P公司轉型為金融科技公司。
輕資產運營,營收凈利潤放緩
隨著網貸收縮,P2P產品逐漸被銀行、基金、保險、信托等取而代之,陸金所也在不斷增加機構合作產品的占比。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陸金所的合作產品占比為87.2%,連續三年逐年提升,2017年只有27.1%,2018年和2019年分別為49.4%和70.2%。
與之相對應的是,舊產品在逐年縮小,今年上半年占比縮至12.8%。過去三年來,每年的縮水幅度均在20%以上。
轉型后的陸金所堅持輕資本的模式運營,本金幾乎來自第三方。例如其陸金所財富平臺上的產品與429家機構合作,其中有123家公募基金、103家私募基金、100家資管公司及券商、40家銀行等,提供的理財產品有8600多種。零售信貸業務也是如此,第三方提供資金的貸款占比今年上半年高達99.3%。
輕資本運營的好處是,陸金所控股的信用風險大大降低,今年上半年為2.8%,與2017年相比下滑21.8個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陸金所的營收為256.84億元,同比增長9.5%。其中,零售信貸業務貢獻了八成以上的收入來源,為207.54億元,同比增長9.1%;財富管理業務貢獻的收入占比只有2.7%,同比甚至大幅下滑了53.15%,為6.99億元;利息收入同比增長38%,為29.98億元;增速最快的是投資收益,增加了3.47倍至4.47億元。
這表明,陸金所賺錢最重要的來源是放貸。陸金所強調,2020年上半年新增貸款中69%來自中小微企業。截至6月底,陸金所控股管理貸款余額為5194億元。
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截至6月底,陸金所共有4470萬注冊用戶,活躍投資人為1280萬,資產規模為3747億元。陸金所強調,其中有75.4%的資產來自30萬元以上的中產富裕人群。截至6月底,陸金所財富管理客戶平均資產為2.9萬元。
時間跨度如果拉長一點,可以看出陸金所的注冊用戶和活躍投資人增長均在放緩。其中注冊用戶2019年的增速為8.9%,同比減少10.6個百分點;活躍投資人2019年的增速為11.6%,而2018年這一增速為16.7%。
這一現象也體現在其營收增速上,2019年陸金所營收為478.34億元,同比增長18.1%,增速與上一年相比放緩27.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增速更是下滑至9.5%;凈利潤方面2019年為133.17億元,同比僅增1.9%,而2018年這一增速為125.25%。今年上半年更是變成負增長,凈利潤同比減少2.75%至72.72億元。
不過,陸金所的凈利潤率表現不俗,接近三成,2020年上半年為28.3%,同比增長0.5個百分點。
陸金所這次上市有意淡化P2P的色彩,而是對標螞蟻集團和京東數科,后兩者也將在港交所上市。不過相比于螞蟻集團和京東數科,陸金所的故事能否被美國投資者接受,也將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這點從已經上市的宜人金科和樂信上就可以看得出,這兩家成立晚于陸金所的平臺分別于2015年和2017年赴美上市,發行價分別為10美元和9美元,上市后兩家均有過高光時刻。2017年10月底宜人金科股價沖到53.08美元美股的最高峰,2018年3月樂信股價每股最高漲到20美元。但好景不長,在網貸收縮的背景下,此后兩家的股價都進入了下行通道。
截至目前,宜人金科和樂信均跌破了發行價。10月7日收盤,宜人金科每股只有3.11美元,總市值為2.93億美元,與最高峰相比蒸發了47億美元;樂信股價每股為6.74美元,總市值為12.19億美元,較最高峰縮水66%。
猜你喜歡
陸金所控股完成DeepSeek接入,助力小微金融服務智能化轉型
陸金所控股通過將DeepSeek大模型與現有的金融科技能力矩陣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展小微金融服務的智能化邊界。營收、利潤雙降,投資收益疑似與宣傳不符,陸金所能否挽回投資者信賴?
近日中國平安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陸金所控股發布了2023年中期業績公告,這無疑是一份糟糕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