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酷持續掉隊,但樊路遠可圈可點
1
盈利驚喜,意外上岸?
2023年,阿里巴巴發起了24年發展史上的最大變革,6大核心板塊橫空出世。在阿里云、淘天集團、菜鳥、國際商業與本地生活之外,阿里大文娛也“意外”入選。
之所以是意外而非黑馬,只因阿里大文娛常年表現不佳:這個阿里培育了10年的老牌業務,對集團營收貢獻長期維持在3%上下,且一直處于巨虧狀態。
加之戰略方向頻頻變動,在行業競爭中處于劣勢,阿里大文娛不僅被同行瞧不上,還一度成為整個集團的“老大難”。
但今年讓人意外的一幕出現了,阿里大文娛在第10個年頭盈利了。
最新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阿里大文娛集團(含優酷、大麥網、阿里影業)實現53.81億元營收,同比增長36%;經調整后,阿里大文娛凈利潤為6300萬元,相比,去年同期虧損了9億元。
大文娛扭虧為盈背后,阿里影業與大麥網發揮了巨大作用。
以阿里影業為例,2023財年其參與出品發行了26部電影,貢獻了163億票房,占國產片票房的半壁江山。今年二季度宣發的《消失的她》票房更是超過了35億,長期占據榜首之位。
受線下消費需求復蘇帶動,主打演出票務服務的大麥網業績開始強勁反彈。五月天北京演唱會9萬張門票秒空,西安TFBOYS演唱會一票難求背后,大麥網賺了個盆滿缽滿。
就連近年持續掉隊的優酷,2023年第二季度總訂閱收入也同比增長了5%。盡管這一增速低于一季度的13%,但在用戶平均收入以及優質原創內容方面,優酷也在正向增長。
阿里大文娛,上岸了么?
從阿里戰略視角看,答案似乎是這樣的。但從業務端看,考慮到10年來首度盈利,阿里大文娛能否持續具備持續的賺錢能力尚需檢驗。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數據,2023年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19.33萬場,同比增長4倍;演出票房收入167.93億元,同比增長超6倍;觀眾人數6223萬人次,同比增長超10倍。
無論是阿里影業還是大麥網的強勢反彈,都與疫情后行業回暖有關。線下消費火熱,讓阿里觀影票務相關的業務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相比,重內容投入、主打線上的優酷,受本輪消費復蘇的助益并不明顯。

盡管2022年以來,優酷交出了《他是誰》《幸福到萬家》《重生之門》等多部好作品,今年優酷獨播劇《長月燼明》,也取得了不錯的收視表現。但市場份額上,優酷與愛奇藝、騰訊視頻的差距依然較大。
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截至2022年9月末,優酷的市場份額約為20%,比愛奇藝、騰訊視頻落后近10個百分點。
對阿里大文娛而言,不解決優酷這個核心矛盾,似乎無法自證翻身。分拆后的阿里大文娛開了個好頭,但樊路遠依舊任重路遠!
2
苦苦支撐,樊路遠困在優酷里
10年虧損,是阿里大文娛繞不過的坎兒。
早期投資并購是虧損的重要原因,但此后經營問題同樣不可小視。2020至2023財年,阿里大文娛經營虧損依然分別高達153.89億、103.21億、70.16億、46.38億,累計虧損超過370億。
虧損并不是阿里大文娛特有的,愛奇藝、騰訊視頻等也曾長期處在虧損狀態。但在原創內容加持的會員制下,后兩者先一步迎來拐點。2022年,愛奇藝實現了Non-GAAP運營層面盈虧平衡,騰訊視頻也在今年年中宣布實現近4個季度持續盈利。
始終慢一拍的阿里大文娛,折優酷在原創內容領域的尷尬境地。
在視頻網站草莽時代,優酷曾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視頻平臺,并以UGC(用戶自制)模式坐上了行業頭把交椅。但很快,版權與付費內容開始瘋狂沖擊優酷的UGC生態圈。
2015年,愛奇藝借《盜墓筆記》開啟了視頻行業的付費模式,并大獲成功。此后的《青春有你》《熱血街舞團》也有不錯的商業效果。
倍感壓力的優酷放棄了UGC內容,但卻沒能在版權付費模式上更進一步。先是丟了芝麻,又沒撿到西瓜,長視頻2.0時代拋棄了優酷這個1.0時代的草莽英雄。
與其說是時代拋棄了優酷,不如說是阿里大文娛的自誤,耽誤了優酷。
在2018年11月樊路遠入主前,大文娛還有兩位出名的前任——俞永福、楊偉東。由于早期優酷一直是大文娛的主戰場,他們的施政重點也都放在優酷身上。

2016年6月,俞永福開始用阿里的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文娛的產品線。他為阿里大文娛建立起“2+X”產品矩陣,大優酷與大UC是核心,優酷更是重中之重。
優酷也被重新定義。它剝離了音樂、游戲生態,并逐步放棄UGC內容,變成了純粹以劇集、綜藝為主的播放平臺,置身于愛奇藝、騰訊相同的賽道。但一心忙著組織架構梳理的俞永福,對版權、內容的投入力度并不大,這讓優酷漸漸失去了差異化優勢。
2017年底,阿里大文娛試水輪值總裁制,楊偉東出任第一任輪值總裁,他給優酷的定位是“劇集類型化+綜藝系列化”平臺。
優酷重上內容賽道。隨后《白夜追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贏得了不少聲量,但優酷也因內容版權產生大量虧損。不久之后,楊偉東因涉嫌經濟問題配合調查而離任,優酷的強內容戰略告一段落。
不懂內容的俞永福與不懂經營、中道離任的楊偉東,讓優酷錯過了絕佳的追趕期。
正當俞永福、楊偉東輪番“折騰”優酷時,2017年空降阿里影業的樊路遠,卻以一種更堅定的步伐向前進。
他將阿里影業重新定位“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平臺的全新的內容公司”。與俞永福相比,樊路遠強化了阿里影業的內容稟賦。
對外加大投資,對內組建工作室、培養年輕導演和編劇,阿里影業在內容上持續突破。2018年,阿里影業出品及發行的電影總票房接近200億元,票房過10億的15部影片中,阿里影業投中了8部。其聯合出品的《綠皮書》獲得了奧斯卡三項大獎,成為全球首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互聯網公司。
樊路遠用一份超預期的答卷,幫阿里影業撕下了俞永福時代“不懂內容”的標簽。
及至楊偉東翻車,阿里大文娛板塊似乎物色到了它的絕佳掌門人。2018年11月,樊路遠接替楊偉東,正式掌舵阿里大文娛。
但對優酷來說,它只是又換了一個領導而已。
作為救火隊長,樊路遠沒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大刀闊斧式進攻,而是選用了保守的“互聯網管理+內容創作”的方式壓成本、磨團隊。
他開始讓員工9點鐘上班,優化組織紀律。同時,他還將原優酷自制團隊轉至阿里影業,精簡優酷人員;將阿里媽媽負責內容營銷的近200人團隊調入優酷,提升優酷內容商業化效率......
整體看,這些調整并沒有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個原因在于,互聯網模式需要流程規范、簡潔高效,而文學創造需要靈感、自有的放松空間。樊路遠選擇互聯網+內容的中間路線或許沒錯,但并不好執行。

2020年,優酷將目標對準了短視頻,并重新拾起UGC,但底線依舊是減虧。接下來的幾年,當愛奇藝、騰訊一路狂奔,優酷卻在樊路遠的求穩路線下,以一種保守務實的方法瘦身、提效。
最終,阿里大文娛從當年覆蓋優酷土豆、UC瀏覽器、阿里影業、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游戲、阿里文學、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的巨無霸,縮減到僅剩阿里影業、大麥網與優酷三個部分。
阿里大文娛的虧損逐漸降下來了,但流量與用戶卻沒能跟上去。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2022年優酷在中國綜合視頻播放軟件平臺中月活躍用戶數量排名第五, 落后于愛奇藝、騰訊視頻、芒果TV以及B站,且只有頭名愛奇藝的1/3上下。
在歷經三大掌門人融合、激進、求穩策略搖擺后,不連續、不聚焦的優酷最終失去了追趕機會。而王興那句“阿里放棄大文娛(優酷)已經是一件可以開始倒計時的事了”,其實不算一種玩笑。
但在阿里內部,大文娛似乎從未被放棄。
張勇曾直言,阿里2015年最重要的布局之一就是收購優酷。其邏輯在于,收購優酷是一種戰略占位,如果不做娛樂,阿里就只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有了優酷就有了更大可能性。尤其在“留量”時代,大文娛對用戶的超強粘性,可以打開一家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增量空間。
復盤阿里大文娛這5年,沿著“互聯網+內容”這條主線,樊路遠基本穩住了大文娛的基本盤,比如阿里影業霸主地位凸顯,大麥網變現模式日益成熟,兩者愈發融合.....
盡管優酷落后于對手,但考慮到長視頻平臺對內容的強依賴,且優質內容產出的不確定性,短期勝利并不意味著長期著陸。
樊路遠以一種節流的方式,為阿里大文娛保存了未來火種。
3
借力新變量,樊路遠激活大文娛
是阿里的縱容、嬌慣,寵壞了大文娛。
馬云曾在多個場合暗示,阿里大文娛的目標不是賺錢、而是“玩”,他給大文娛的時間是11年。沒有價值感、沒有事業心、更沒有緊迫感的阿里大文娛,自然不會有上進心。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伴隨組織架構調整,阿里重新激活了它:賦予6大板塊的戰略身份,通過放權釋放自主性、激發內生增長動能.......加之樊路遠持久的減虧策略,所有這些,促成了阿里大文娛的首度盈利。
但比盈利更關鍵的,是大文娛找到了未來的進階方向。
2023年3月,樊路遠表示,今年優酷把“為好內容全力以赴”寫進了品牌主張,并明確了對用戶長期穩定推出好內容的認知。而如何為創作好內容,樊路遠也找到了好方法:借力“技術+藝術”。
樊路遠甚至豪言,未來優酷將以“數字技術+優質內容”雙輪驅動,持續推動中國影視工業化進程。

數字技術正在成為推動阿里大文娛拾級而上的新變量。但任誰也沒想到,它會來得這么快、這么猛。
今年7月,一款AI寫真生成小程序“妙鴨相機”(現升級為APP)迅速出圈。證件照、時尚寫真、國風寫真,用戶只需花9.9元,便能享受AIGC帶來的各式美照。妙鴨相機上線后,微信指數熱度持續飆升,兩個月內已多次登上IOS應用排行榜第一。
很少有人知道,這款聚焦C端的AI產品,其實只是阿里大文娛的一個內部創業項目,最初孵化它的只是一個幾人興趣小組。從有想法到上線再到爆紅,妙鴨相機只用了短短數月時間。
在妙鴨相機走紅的這段日子里,阿里大文娛圍繞其產業生態持續優化,激活產品更多可能與價值空間。8月17日,阿里大文娛CTO鄭勇表示,妙鴨相機B端工作站已經上線,其環球旅拍寫真模版可以讓用戶足不出戶旅拍全球熱門景點。
雖然此后妙鴨相機熱度有所下降,但技術卻為大文娛打開了無限想象力。
不只技術,組織架構也在激發阿里大文娛的新動能。
近日,阿里影業宣布將以1.67億美元全資收購經營“大麥”品牌的Pony Media Holdings Inc.,交易預計于2023年四季度完成。
在不少投資者看來,攜手大麥網的阿里影業能夠實現更好的協同,打造大文娛線下旗艦平臺,提升未來整體估值。
除業務協同外,阿里影業并購大麥還有更大的戰略意圖。長期以來,阿里影業、大麥網與優酷雖在一個體系內,但各自為戰是既定事實,甚至阿里影業與優酷還是雙雄爭霸的局面。
當下阿里大文娛從組織架構上做大阿里影業,正在傳遞出一個愈發明確的信號:未來阿里大文娛的旗,要靠阿里影業來扛了!
對阿里而言,這個操作并不陌生。阿里本地生活領頭羊從餓了么變為高德,就是最好的先例。極其相似的是,俞永福當年也是高德的早期創建者與掌舵人,而阿里影業同樣是在樊路遠手上做大做強的。
當然,阿里本地生活與大文娛也面臨相似困境,就是如何統籌的難題。比如怎樣將高德由打車軟件演變成綜合生活消費入口,以及如何用阿里影業線下場景統籌大文娛線上線下整體生態。
但無論如何,技術與組織變革正成為驅動阿里大文娛的兩把利劍,而樊路遠也是最合適的執劍人。
4
樊路遠“挽好了弓”
8月30日,阿里影業股東大會上,樊路遠以97%的贊成票再次當選為執行董事。

盡管阿里影業一直由樊路遠掌舵,但如此高的贊成比例,還是顯示了股東的信任與期許。
樊路遠也有這樣的實力與資歷。除了一手帶大阿里影業外,10年前樊路遠便在支付寶一戰成名。
2010年,馬云面臨著一個棘手的難題,當時淘寶交易量崛起到10億級別,但支付寶的用戶體驗非常糟糕,用戶支付必須使用IE瀏覽器還要開通網銀,操作步驟異常繁瑣,這導致支付寶大量用戶白白流失。馬云直接爆粗口,支付寶體驗“爛到極點”。
加入支付寶3年的樊路遠被委派帶領支付寶與銀行談判,目標正是建立更簡便的快捷支付。這需要銀行開放接口,但當時許多銀行擔心自家用戶被支付寶搶走,猶豫不決。
樊路遠開始快刀斬亂麻,他單方面開放了接口,繼而催化快捷支付的成形。隨后,數以億計的支付寶用戶迅速綁定銀行卡,借助用戶的力量向銀行施壓。待大勢已成,很多銀行便在半推半就中,快速完成了與支付寶的直連。
做余額寶時,樊路遠同樣面臨前人沒有的困難,比如基金最低投資門檻是100元,余額寶則需要降低至1元......這些如今看來不值一提的問題,在10年前都需要一些關鍵的突破與創新。
而樊路遠顯然就有這樣的稟賦:大膽、果敢、認準目標后果斷出手的魄力。
在阿里影業的成長中,我們也看到了樊路遠的這種特質:對外火速并購,對內聚焦內容,打下國內票房半壁江山,斬獲奧斯卡大獎.......
但在優酷身上,我們很難再看到樊路遠的速度與激情,這或許有幾點原因:一是阿里大文娛(長視頻)戰略反復更迭、問題頻出,樊路遠忙于救火、無暇他顧;二是在整個阿里戰略層面,大文娛沒有被清晰定位,這讓樊路遠“工兵”價值很難被充分釋放。
但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阿里大文娛的戰略空間已被打開,優酷的技術與內容路線確立,阿里影業在內部整合中領袖地位凸顯、對大文娛整體帶動力提升。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樊路遠最適宜的創業環境中。
仿若一張弓,有了新的方向瞄點,有了更大的施為空間,樊路遠便能發揮出其快、準、狠的特點。5年蓄勢,一朝明晰,樊路遠為大文娛挽好了弓,只待勁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