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份額嗎?3折收
最近打折收老股的消息不少。
前段時間投中網寫了“黑石打算五折收購擬上市的光伏公司”后,編輯朋友圈底下挺熱鬧,紛紛表示“五折?這才哪到哪啊!”,比如我就聽說,有S基金到VC收購創新藥項目,放言3折起談,哦對了,SaaS項目的收購估值要多一點,4折。
另外還有消息稱,紅杉以上一輪200億美元估值的7折,合140億美元估值,購入小紅書老股。
但作為交易的對手方,在價格這塊要達成一致可太難了,畢竟估值是個公說公有理的事情,就連賬雙方都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模型,到底按成本算還是按估值算又哪里掰扯的清楚?因此要想達成一筆S交易,價格雖然重要,但還有不少利益交換在潛移默化地起主導作用。
目前上面上,有能力搭S基金的其實不多,主流玩家包括母基金、保險和一部分GP,要么具備在相關賽道方面深入研究做判斷的能力,要么S其實已經成了各種利益交換的一個“中間件”,純粹的S基金很難拿到估值和質量都稱心的項目,粗略盤點,大概有以下這么兩類主流的交換:
一類是GP或者說資產持有方由于各種原因急于退出的,那就有必要犧牲估值換取流動性;另一類,買方有在短期內實現相對穩定收益的需求,但估值又不能放得太多,怎么辦?拿后續的出資承諾作為交換就好了。
比如賣方這邊吧,之所以挺熱鬧,市場的因素就不多提了,還與不少基金即將到期有關。以5+2+1投資期限計算,在2015、2016年募集的基金如今都到了甚至已經超過退出期,市場上就有了很多打折轉讓股份的交易。此外,上市渠道收緊,A股IPO更多考慮有科技屬性的公司,很多以往熱門的項目現在到了青黃不接的階段,投資人又急于退出,預期放低一點也可以理解。
根據一位關注大健康領域的FA透露,現在有S基金出價某個創新藥項目的老股,以最新估值3折收購。當然這個“很低”其實也要辯證得看,通常S基金收購項目可以按估值或成本核算,如果按照市場巔峰期的估值,即使打“3折”,恐怕早期投資人也有得賺,得“放血”的只有后期接盤者而已。
不過創新藥投資近年遇冷也是事實,目前市場尚在修復悲觀情緒之中。2022 年醫藥二級市場經歷投資寒冬,股價跌幅較大。IPO 方面,港股融資遇冷,企業紛紛回 A 股上市,但估值倒掛明顯。另外,2021年下半年以來,多款國產創新藥在美國的臨床研究或上市申請因不同原因失敗,而如果創新藥企業無法將研發產品投入市場,就有存亡問題。
比如,三年前火熱的mRNA賽道頻現大額團購融資,爭相擠入的投資人如今集體沉默了,像某個曾融資超過10億元的明星項目,雖然于今年5月再次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的pre-D輪融資,但被人質疑這可能是在轉老股,緣于引起其目前已陷入數十起訴訟中,多為拖欠供應商貨款等案件,而且已經被“限制消費令”。有律師認為,這表明其已經無力償還債務。
不止醫藥賽道,同樣從風口跌落的還有此前極為火爆的SaaS項目,現在S基金問以最新估值4折收,賣不賣?
我跟一位投資人聊天時提到目前S“打骨折”的現象,他認為,過去美元基金投資人由于很少人真的能拿到carry,所以KPI就以“被投項目估值漲了多少倍“為標準之一,有意推高估值就成了普遍現象,市場泡沫也就逐漸形成了,今天S基金“打骨折”收購這些公司的股份,也不失為校正估值的方式之一。
而對于S基金的管理人來說,最終還是追求的財務回報,要在基金期限內,給自己的LP帶來符合預期的收益,那就必須在不同項目間做好統籌和配置。
一位S基金管理人對我表示,對于S基金來說,三年左右DPI到1比較合適,之后的MOIC至少要到2倍。至于對項目的判斷,主要看這單要賺的是“折扣”的錢還是“成長”的錢,項目沒大問題的前提下,成長性不好判斷的,5-6折收,成長性比較確定的,折扣不重要,8折甚至有些溢價也沒問題,總之,需要統籌去配置“成長”和“折扣”的收益比例。
這位S基金的管理人對我透露,目前買方對于估值的預期一直在向下調整,尤其是消費、醫療、軟件這些行業,今年上半年投資進度都慢下來,確實看了不少S項目,折扣普遍較低,但“S不是在買不良資產”,項目優質是前提,他今年交割的近10個S份額中,估值普遍在上一輪的6-8折,不過也有項目是溢價收購。
最近,險資LP和我談過投S基金的隱憂,總體來說更謹慎一些。保險做大類配置,是長期投資人,他們有一些額度,但“不一定非要投出去”,除了盲池基金以外,最近確實看S份額很多,但“看多做少”,核心原因是,認為管理人在估值、退出節奏方面都偏樂觀,甚至有些S份額也看不懂,他們還是秉持謹慎的態度。
還有險資LP對估值有明確的標準,S份額8折才入庫,“二級市場定增都8折了,才6個月鎖定期,一級你不打個七八折,還有什么可談的?”
也有險資做過一些短平快的S交易,比如某保險LP今年以1.2倍的成本溢價接了一筆S份額,投資的時候就是奔著DPI去的,“資產包總體能算過來賬就行。”
另有母基金的人向我透露,目前市場上S的供給份額很多,但符合他們標準的不多,優質的S交易機會更少,其實也有一些競爭的壓力。“見過有些保險公司2-4倍溢價把優質份額配走的。”做S核心就是DPI和MOIC,不光GP圈要比較熟,能接觸到優質份額,更得有后續出資能力的支持,“沒FOF誰理你?有些份額你幫他接,其實就解決了GP的問題,合作嘛!”
總之,不同的主體接S基金,考慮的點都有所側重,但都會綜合去考慮性價比。險資很難像GP一樣對各個賽道有很深的認知,就需要依靠好的GP幫忙篩選,或者直接做算賬的短平快交易。既是GP又是LP的母基金,就可以多考慮S交易的成長性。
因此,S交易的折扣更像市場上小販叫賣的噱頭,折扣夠低不重要,有得賺、賺得穩定才重要,折扣只是交易達成的基礎。“垃圾資產買過來還是垃圾,S交易的核心是怎么用合理的價格買下一個資產。”
但不管怎么說,喊了不少次的S基金時代,這次可能終于要來了。上半年,我與漢領資本董事總經理夏明晨、科勒資本北京負責人楊戰都交流過中國S市場的發展,這倆家機構都在海外和中國從事多年的S交易。
楊戰認為,中國私募股權市場過去十來年的發展已累積了存量資產,現在進入尾盤期的基金越來越多,中國S基金的快速增長指日可待。以亞洲市場來看,中國私募股權資產的存量約占全亞洲的60%-70%,這就意味著在中國出現S交易的幾率更大。
夏明晨則表示,中國市場很多人對于流動性需求強烈,買方挑選空間比較大。這幾個月市場上S交易漸趨活躍,也印證了他們的看法。此外高盛在2023年6-7月對于私募市場的調研顯示,二手份額投資是LP預期增配的資產類別之一。
“LP增加對二手份額和共同投資的配置符合私募市場的自然發展規律,這當中有的敞口是通過十年或更長時間逐漸建立的。”高盛資產管理合伙人兼外部投資組聯席主管Michael Brandmeyer說道。“當前,越來越多成熟的LP已經擁有足夠的資源和知識,將這些策略作為核心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