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上市VC!王永華和馮衛東,要去港交所敲鐘了
9月17日,深圳市天圖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天圖上市,一路以來并不容易。
早在2015年,天圖投資曾掛牌新三板,在2022年6月30日首次遞表港交所,當年11月通過聆訊后,沒有如期成功IPO,2023年2月上市進展顯示為“失效”。
今年3月,天圖投資重新遞表港交所擬申請主板上市。如此次成功登陸港交所上市,天圖投資將成為首家“新三板+港股”兩地掛牌創投機構,也將是首家赴港上市的內地創投機構。
9月初,有外媒報道天圖投資計劃最快下周啟動約1億美元的香港首次公開招股(IPO)預路演。
天圖即將登陸港交所,本土創投行業也躍躍欲試。
事實上,過去5年時間,本土創投機構受困于募資問題,將大量時間、精力耗費在募資環節,一旦上市后,在公開市場募資,或將為VC機構們帶去新的募資渠道,減少一定的募資壓力。
融中財經獲悉,業內已經有不少機構都在等待天圖上市的進展,一旦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后續跟進者不再少數。
01
消費捕手即將登陸港交所
天圖是業內知名的消費賽道投資機構。從2002年創立至今,已經走過21年時間。
追溯歷史,天圖投資早年以PE起家,因投資了大量與食品相關的項目,包括飛鶴、優諾、周黑鴨、百果園、奈雪的茶、小紅書、鮑師傅、閃送、江小白等。因此,天圖也被稱為“吃貨PE”。
天圖投資由原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王永華,和畢業于清華MBA的馮衛東一同創立。起初,天圖用自有資金做PE投資,以投資Pre-IPO階段為主,2012年,天圖進行策略調整,將投資戰線收縮到消費領域。
2017年,天圖PE基金內部進行改革,分別成立了VC、PE和并購及控股投資事業部。其中,VC基金由天圖內部最年輕的管理合伙人潘攀執掌。
一年后,天圖又設立天使基金,從立項、內部探討、制定決策機制,到洽談LP、注冊備案,前后不超過90天。其中,天使基金由天圖VC基金核心團隊管理,并延續獨立決策機制。同年,天圖投資成為新三板發行創新創業公司債券(雙創債)的第一支投資機構試點股票,規模達18億元人民幣;一年后,天圖又設立天使基金……至此,天圖建立了全面的投資板塊。
自此,天圖已經建立了全面的投資板塊。
對于天圖,還有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2015年,天圖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在這之后,天圖投資進行了多輪融資。
2015年10月,天圖投資A輪融資3.3億元,元禾控股、元禾辰坤、鼎晟天平、盛世投資、杭州產業投資入局;同一天,天圖投資又以22.86元的價格向31名機構投資者和69名自然人發行了1.17億股,融資金額為26.74億元,股東中紅豆國際、小商品城等在列。
此后在天圖投資掛牌新三板后的第二輪股票發行中,碧桂園出資的帕拉丁認購11.88億元,占天圖投資10%的股份。
天圖完成上市一躍后,將成為第一家“新三板+港交所”兩地同時掛牌的創投機構。
事實上,對于天圖而言,此時上市,意義非凡。
從自身經營端看,過去3年,可能是天圖最艱難的時間。
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后,本土創投機構在募資方面本就非常困難,2022年開始,消費賽道偃旗息鼓,使得重倉消費的天圖也受到一定影響。今年來,消費賽道處在復蘇當中,消費捕手又迎來上市的重大利好,天圖能否收獲第一波創投機構上市紅利,值得期待。
02
為什么天圖一定要上市?
不同于企業上市,投資機構過去在市場上并不公開。
基于募資機構、投資特性,投資機構總是站在舞臺的幕后,其真實的收益、業績也并不向市場所開放,一旦上市,業績則需要公開披露,這對于一直在募資的投資機構而言,也有一定的風險。
基于投資的天然基因,流動性較低,且業績在短期內并不能被立刻看到,且收益也會隨著市場而波動。截至2022年末,天圖投資擁有8只人民幣基金與3只美元基金。其中,天圖興北于2021年產生負回報,天圖興北、天圖興鵬、天圖天投等于2022年產生負回報。天圖投資解釋稱,主要由于投資的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波動及若干被投公司放緩了其業務擴張。
從經營業績來看,2020年至2022年,天圖投資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年內利潤分別為10.58億元、6.49億元和5.22億元,公司年內全面收益總額分別為9.20億元、6.64億元和7.49億元,存在較大波動。
業績波動,容易引起市場的不安。
但另一方面,創投機構上市,好處也是看得見的。
除了可以提高流動性,加強募資能力,同時對于機構的品牌重塑同樣有益。
馮衛東曾表示,上市對于天圖而言,最大的好處是自有資金占比高的優勢會進一步放大。同時,提升品牌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對于上市后會產生的影響,馮衛東直言,“我們原來就在新三板掛牌,相關成本已經存在了。如果我們沒在新三板掛牌的話,可能還不會有那么大決心。”
今年4月,天圖投資新一期15億元人民幣基金宣告完成募集。天圖新一期基金重點將投向創新消費、供應鏈創新、數字化創新、跨境拓展以及生物科技等產品創新科技方向。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出資是近五年來由國資LP在消費投資領域完成的最高單筆出資。此外,該基金還吸引了包括上市公司、產業資本、銀行、證券公司、家族辦公室等知名機構的出資。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出資人是天圖投資自其創業早期就一路投資、扶持的企業,成功上市后作為LP連續多次出資天圖旗下基金。
03
本土VC上市潮
或將來襲
國內創投機構尚未有上市先例,過去PE上市大多都是做大管理規模,按照規模估值,但是VC并非如此。
2015年,天圖投資(833979.OC)在新三板掛牌。與其一起在新三板掛牌的還有同創偉業、聯創永宣、天堂硅谷、九鼎、信中利、中科招商、浙商創投等。
到新三板掛牌的好處可以想見,一方面提升品牌,在未來募資、投資時,有更強的資本背書,另一方面,利于提高融資能力,可以定向發行股票增資。不過,因新三板的較低流動性,讓掛牌三板并未顯示出較大的意義。創投機構都希望去更開放的一級市場大顯身手。
不少業內大佬也都曾表示想要上市的意愿。
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曾表示,希望能夠以全面注冊制改革為契機,鼓勵和推動優質創業投資管理機構登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決策層可考慮利用深圳先行示范區的政策紅利,把握深交所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的契機,制定相應標準,允許、鼓勵、推動符合條件的頭部創業投資管理機構通過IPO、并購重組等方式登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建立健全創業投資與資本市場等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機制,幫助優質創投管理機構擴大融資渠道,優化激勵機制,吸引優秀人才,發揮頭部效應,實現跨越式發展,帶動行業提質增效,提升整體管理服務水平。
早在2016年,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就曾呼吁,在健全創投行業監管體系下,逐步放開創投機構的上市。“目前創投機構在中國市場不能上市,而國際大型PE/VC機構,比如黑石、KKR等已在美國的納斯達克上市。私募基金上市募集的資金有助于形成長期資本,創投機構上市也是國際趨勢。”
對于未來,倪澤望建議,應建立多層次的創投指數,從多個角度反映創投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并推進創投機構上市。“私募基金是一個周期性的行業,上市募集的資金可以作為GP的長期核心資金帶動更多的LP資金,有助于形成長期資本,活躍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提高市場定價的效率。”倪澤望說。
此前,達晨對《融資中國》透露,“達晨有兩項重要計劃,其一是引進戰略投資者,其二是積極對接資本市場。”
肖冰對《融資中國》表示,VC/PE上市,有利于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更好地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作用,雖然國內資本市場對VC/PE的大門暫時還是關閉的,但他認為,隨著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的推進、與國際成熟市場的不斷接軌,這扇大門最終一定會打開的。“未來不排除重啟私募基金掛牌,我們隨時做好準備。”
就在今年,私募投資機構博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博將控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將有更多本土投資機構,沖擊港交所。
04
市場等待創投機構上市
已經很久了
市場上一直有討論,為何創投機構執于上市?
事實上,私募基金是一個周期性的行業,上市募集的資金可以作為GP的長期核心資金帶動更多的LP資金,有助于形成長期資本,活躍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通過資本市場募集長期資本,是創投機構追求上市的現實初衷之一。
從基金基因看,即便時10年周期的投資基金,也無法長期持有、支持優秀項目的成長。近幾年,硬科技風潮襲來,雖然市場都在談投早、投小、投科技,但真正能落地的還是少數。一個原因就在于,硬科技企業成長周期非常長,早期投出一筆,想要退出可以說是遙遙無期,但無論是引導基金還是國資,在波動的環境下,更加趨向于確定性機會。近幾年,引導基金強調退出和流動性,也倒逼投資機構給出“精準DPI”,這一要求與硬科技項目的成長周期是錯配的。
要知道,軟銀長期持有阿里巴巴14年才能收獲高達2500倍的回報;MIH持有騰訊十幾年才能收獲高達上千倍的回報。退出需求,導致人民幣基金錯失了一整個互聯網時代,也與中國互聯網巨頭們失之交臂。
作為中國市場經濟最活躍的深圳,也曾在政策上探索創投上市。此前,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布關于公開征求《關于促進深圳股權投資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簡稱《若干措施》)意見的公告,其中提及,鼓勵風投創投企業的被投機構通過上市、掛牌、并購及協議轉讓等方式拓寬退出渠道。
“力度超乎想象,一旦落地對創投行業影響深遠。”一位VC/PE行業資深從業者感嘆。另一層面,也可看出,創投機構想要上市的迫切心愿。
未來,一旦創投機構上市渠道打通,或將降低募資難度。
2019年前后,創業板注冊制落地前夕,市場上關于這一討論就已經甚囂塵上,當時就有消息稱,相關部門針對VC上市做了不少調研,甚至曾考慮推動深創投的上市。同創偉業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鄭偉鶴曾直言,創投公司上市是未來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趨勢之一,“不出意外,這件事正在推進的過程中。”
而到了如今,仍未有新的動向。除了政策原因之外, 如何估值、如何定價也是背后的原因。
創投機構上市的話題在業內熱議,海外早已經有實踐。早在2007年,一批海外私募巨頭便掀起首輪上市潮,黑石200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緊隨其后,KKR在2010年上市,凱雷在2012年上市。2022年初,國另類資產管理公司TPG在納斯達克上市。股價當天收漲超15%,總市值達到104億美元。時至今日,2007年上市的黑石市值已經達到807.62億美元,
天圖投資的成功,不僅將為其帶去更寬的融資渠道,更為本土創投機構探索上市之路,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