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正崛起的硬科技之城,南京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隨著投資越來越“硬核”,硬科技再次成為創投圈的焦點。
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市場需求,推動了光電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等“硬科技”賽道的崛起,VC們更是“億”元豪注下一個時代的窗口。
從去年毅達、高瓴帶頭搶投江蘇“硬科技”,再到今年3月江蘇以7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位居全國第一,“制造業大省”在硬科技領域的表現可見一斑。
而其中,蘇州、南京作為中國硬科技發展指數前十的城市,可謂是驅動整個江蘇省硬科技實力的兩大支撐。
南京更是作為擅長研發與高新技術的長三角腹地,于今年2月發布《南京市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計劃》,將重點推進420個重大項目,計劃總投資14682億元,涉及集成電路、5G、人工智能、汽車、醫療等多個產業。
隨著政府和資本對硬科技的關注提升,無論是高校資源、人才儲備亦或是政府扶持、資本入駐,越來越多的優質項目從南京被挖掘。然而,這家硬科技之城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五年醞釀:引進來、投出去
硬科技的概念最早在2010年被提出,但直到2017年硬科技大會后才得到了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認可。
但是硬科技的爆發,卻是始于幾十年的技術沉淀。
以今年5月通過科創板注冊的南京國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自2000年成立,基于中電五十五所的技術,碩士、博士200余人,擁有10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才讓技術從研發到產業化再到商業化。
動平衡資本業務合伙人羅鳴從南京第壹有機光電高級科學家,到7年前開始專注南京本地早期投資,可謂是見證了南京硬科技創投圈近10年來的一路發展。
在羅鳴看來,南京是一個互聯網創投基因較弱的城市,而硬科技賽道的關注提升給了南京厚積薄發的機會。
2015年,是南京本地創投發展的起點。
通過學習各地政府平臺以及江蘇省包括蘇州在內的國資平臺改制,基于這種模式以及對整個投資高效、市場化運作的考量,包括動平衡在內的南京本地投資機構大多經歷了國資平臺改制的過程。
彼時,“低調、不活躍”是很多業內人士對南京創投圈的印象,南京既沒有杭州的靈活、互聯網氛圍的濃厚,也沒有北京上海的信息高流通性。但也因為如此,務實的南京項目資本化泡沫較少,其高性價比以及人才優勢也得以突顯。
“南京的人才沒有北上廣深跳槽頻繁,那對于企業來說,就可以相對低成本鎖住比較核心的研發人員。試想,如果一個核心員工干了兩年就被挖走了,對于偏重技術積累的科技型公司會有非常大的損害?!?
羅鳴表示,南京硬科技不僅產業基礎非常扎實,主要涉及智能電網、汽車制造、集成電路以及軟件產業,而且從重點高校到研究所、再到臺積電等知名企業,是一個非常立體化、交叉化的發展體系,相當于從高校往產業鏈延伸的一個方向。
“一方面,以南大、東南大學等為基礎的高校核心研發成果,如果有企業進行合作、轉化,這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另一方面,南京的創業扶持政策在全國還是排名前列,對集成電路等補貼相較其他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會吸引優秀的企業入駐南京,譬如從貴州遷過來的芯長征?!?
誠然,一個城市光有技術沉淀和產業基礎還不夠,政府的政策跟扶持更是起著對創業推波助瀾的作用。
作為首批在南京扎根的人工智能公司,南京甄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小視科技)自2015年成立之初就感受到了政府對其早期發展的助力,其4家天使輪投資方有2家為南京本土機構。
在小視科技副總裁段偉芝看來,南京在早期布局人才引入時,配套的國資性投資平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部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南京是一個教育資源豐富的城市,同時在人才和資金方面有比較大的投資力度。譬如雙創人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引入等一系列針對人才的政策,同時政府也會基于這些專項人才引進,設立一些政府型的投資機構主導早期投資,作為和人才政策相關的優質項目的配套引入,這兩點成為我們在南京創業的契機。”
小視科技AIOT數智服務管理平臺
除了扶持本地創企,外部的優質硬科技項目南京自然也不能錯過。
智能制造裝備作為南京市八大產業鏈之一,政府2016年到北京通過招商形式積極引入智能制造相關企業,極智嘉因此在2017年于南京注冊成立分公司。
據極智嘉相關負責人透露,南京市政府積極促進和扶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入駐中國(南京)智谷園區后,園區安排專人跟進極智嘉需求,并完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及補貼申請,為極智嘉提供了相關政策支持。
“南京市實施‘首購首用’政策支持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為當地進行智能升級的企業提供對應補貼,這為極智嘉在南京開展本地化項目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019年投產后,南京智慧工廠生產的機器人已服務全球超3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個項目。
如果說2020年之前是南京硬科技的醞釀階段,那么在經歷了第一個5年之后,真正的效益產出階段才拉開序幕。
產業集聚,資本布局
從政府扶持、引導的早期投資到注重資本市場、助力企業在產業方向上的提升,成為了南京硬科技投資機構的當下成長階段。
“本土機構可能跟其他知名機構相比,資金規模不一定有優勢,但南京機構普遍有一個特點,跟南京的企業也有點相似,比較‘精’,所以投資出來了不少好企業?!?
在段偉芝看來,南京本土機構投資擅長和熟悉的產業,且不為趨勢論,更看重產業的真正可持續健康發展,故而在早中期項目的把控力度上,做得非常強。
“我們經常去參加政府邀請的主題交流活動,能夠明顯感覺到,南京的機構已經全面滲透政府側所有優質項目的資源口。這意味著,現在本土機構都能對接到項目,改善了過去資方和企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然而,隨著過去幾年硬科技的成長,依然投早投小顯然跟不上企業成長的步伐,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在硬科技企業步入中后期發展之后,開始競爭力減弱。
一家硬科技企業,其成長階段無非三步:早期構建技術門檻和組建人才團隊;中期找到商業模式、玩法;后期注重產業化復制、落地、市場的能力。這意味著南京本土機構唯有市場化轉型,才能由投企業變為投賽道,助力產業騰飛。
段偉芝坦言,從一家中期階段的硬科技企業角度考慮,南京對早期項目的助力有目共睹,但是接下來的重點是在產業模式較為成熟的前提下,如何快速擴大市場份額。
“跟早期的資本扶持不同,中后期的融資更像產業間的強強聯合,機構會由政府牽頭去做一些大的合作,主要為了產業集聚?,F在資本的助力最重要就是看能不能打開市場、帶來優質的產業資源,最終給企業帶來高速發展的價值?!?
在南京設立基金、派出投資團隊,在外部資本的大力涌入下,不僅段偉芝參加活動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出現,甚至連羅鳴也能感受到外部大機構對南京重視程度的提升。
近年在南京江北新區落地基金的不僅有綜合型的頭部PE/VC投資機構,還有在不同行業領域深耕多年且業績卓著的新銳基金管理團隊,包括500億元規模的先進制造業國家大基金也落地新區。
得益于當地在政策端、資本端為VC/PE機構提供的友好環境,以及集成電路、生命健康兩大產業與PE/VC機構的投資策略高度契合,據公開數據顯示,獲批不到七年,江北新區集聚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615家。
創投氛圍逐漸濃厚的同時,隨著一級市場中項目方變成優質資源,爭搶優質項目的競爭壓力也不可能避免,南京本土投資機構也逐漸從早期投資發展到涵蓋天使投資、VC、PE各階段,本地企業的估值溢價也開始出現。
羅鳴對獵云網表示,這個時候投中后期就反向要求機構盡早去接觸項目,早接觸、早跟進就有機會,本地資源就是本土投資機構最大的優勢?!耙患移髽I想在南京發展,特別在江寧發展的話,我們會是一個很好的背書?!?
但從南京硬科技創企的中后期融資來看,本土機構的參與度顯然不如外部資本。
據天眼查顯示,三迭紀只有天使輪資方分別為江蘇和南京企業,A輪過后資方均為外部機構;而極智嘉科技更是從天使輪到中后期,都沒有一家南京機構進入投資。
對于本地機構偏少的南京而言,外部資本的涌入是產業集聚以及南京硬科技實力升級的體現,但對于南京本地的機構來說,優質項目的增加以及投資競爭的加劇,也讓一場升級變得迫在眉睫。
“北上廣深很多資本在南京都有布局,而真正本土做得好的投資機構卻鳳毛麟角,南京本地機構數量少且投資較為早期,中后期投資實力相對較弱。”
業內人士對獵云網坦言,縱然毅達資本在中后期做得不錯,但嚴格意義上來講并不是南京的機構,總體來看“搶中后期優質項目”將成為南京投資機構的一場硬仗。
融資加速,南京潛力在哪?
據最新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我國共發生3291 起融資事件,其中戰略融資事件占比超52.45%,醫療健康、企業服務、芯片研發等領域是一季度投資市場的首選。
從融資事件的地域分布來看,南京今年一季度超過成都,排名第七位。但就長三角區域來看,南京(123家)雖然融資加速,卻依然低于上海(466家)、杭州(215家)和蘇州(185家)。
在羅鳴看來,融資排名提升足以證明南京近兩年的創投氛圍趨于濃烈。但是在長三角的城市對比中,他依然能夠感受到從各個方面看,基于南京的產業區位以及人才優勢,無論是硬科技企業的數量還是融資金額,南京目前仍未發揮出應有的潛力。
南京
據胡潤百富《2021年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南京市從2018年初到2021年,從3家獨角獸企業到15家以上,獨角獸數量在全國僅排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之后。
甚至從獨角獸公司的屬性來看,2018年南京本地獨角獸是匯通達、孩子王和運滿滿(后合并為滿幫),屬于新零售或物流平臺的模式,到2021年,不僅新增了如傳奇生物、世和基因這種生物醫藥公司,還有亞信安全等成功科創板上市的網安領域硬科技公司,可見南京的硬科技版圖在不斷擴張。
“時至今日,在硬科技領域,南京已經收下了如芯馳半導體、國內車載MCU的勝者象限玩家,還有如中天安馳、楚航科技這一類汽車智能賽道的強勢玩家,此外如芯華章,EDA的新興玩家,還有矽典微、元絡芯、鵬鈦存儲、芯視半導體、希烽光電、博流智能、天易合芯等各自賽道內的領先玩家,這些玩家都將成為未來南京儲備獨角獸的有力支持?!?
在CIC灼識咨詢總監汪海峰看來,在南京市政府的榮譽榜上的獨角獸/儲備獨角獸的企業,有越來越多的玩家聚集在集成電路,裝備等硬科技領域,大量的政府引導基金的幫助和大力的政策支持或許能解釋此刻南京系企業的蓬勃生長。
“長三角是中國的重要產業集群基地,資源和技術的通融非常有利于這些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我們碰到的一些優秀企業,也都表示收到了南京市政府強力的支持和幫助,也因此選擇‘落戶’南京。如今政府推動企業發展、支持企業融資的大背景下,我認為南京在硬科技賽道的表現將會愈發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