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投資人,開始失業
2024年,一級市場投資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與變革。在全球經濟逐漸擺脫疫情陰霾、步入復蘇軌道的同時,一級市場也迎來了新的生機與挑戰。
對于應屆生而言,這一年的投資圈無疑是"地獄級"的難度,他們面臨著實習機會稀缺、留用機會渺茫的困境。張曉(化名)的經歷便是一個縮影,這位國內頂尖大學的理工科博士,在尋找一級市場實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
與此同時,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也在經歷著募資難、退出難的雙重困境。全球私募股權市場的募資額連續大幅下滑,美元LP加速退出中國市場,導致國內美元基金募資陷入冰封。在退出端,IPO節奏的收緊、股權轉讓和并購方式退出的比例偏低,進一步加劇了投資機構的困境。
然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級市場依然孕育著新的希望與機遇。
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和科技創新的推進,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半導體等硬科技領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政府的政策支持、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措施,為一級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隨著投資結構的多元化,早期項目和天使投資開始受到更多關注,戰略投資和并購活動也日益活躍,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入局者有多難
2024年的投資圈對于應屆生來說是“地獄級”的難度。
張曉(化名)是一位國內TOP大學的理工科博士,在找一級市場相關實習的時候犯了難。介于張曉馬上就要畢業,實習期的留用機會對他來說是一定要考慮的。“一些頭部的美元或者人民幣VC在招聘的時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沒有留用機會,還有一些干脆不需要實習生只需要有工作經驗的連應屆生都不需要。”
有一些機構會開放博士后的崗位,以極低的薪資招聘一些博士學位的學生,但是過了博士后的時間段崗位之后如何安排也沒有明確的計劃。“多數的崗位基本都是在‘白嫖’應屆生的勞動力,壓根就沒有留用的可能性。”
而找工作的過程更是難上加難。首先是信息差,“很多投資公司不會像互聯網公司一樣在BOSS或者其他求職平臺來公布自己的招聘信息,我加了很多校內金融生的內部群來跟蹤投資公司放出來的openings”張曉說道,然后就是自己去一些媒體評選出的投資公司百強列表里面去手動篩選,看官網和公眾號他們是否有實習生的招聘信息,由于張曉是理工科背景,基本選的都是以硬科技為主的投資公司,這也縮小了一定的范圍。
面試的過程要根據公司的大小、投資領域等等來決定,“大部分的面試過程都差不多,個別的大一點的機構還需要線上的筆試,過程十分繁瑣,回復時間也很長,有一些頭部機構回復時間要超過一個月,本來春招的開放周期就沒有很久,就會耽誤很多時間。”張曉表示,并且根據他自己的面試經驗,很多機構都會問關于他的父母從業經驗的問題,“我個人是覺得他們想要招一些家里有一些政府資源或者項目資源的實習生,有點‘帶資進組’的意思。“
各個機構的規定也都五花八門,有的要求著裝非常正式,不能穿不過膝的裙子或者褲子,有的就是在業余活動上非常豐富,比如組織運動或者是酒局。“我的組長已經被抓去跑了兩次馬拉松了,我覺得早晚也得輪到我。”
而即使是今年非常流行的“硬科技”投資人也并沒有想象中數不過來的項目可投。
一位硬科技投資人就表示,部分硬科技投資機構都是和學校或者研究所有深度綁定的,本質上做的是給該學校或者研究所師生做技術成果轉化,而這些技術成果未必都能很好的得到商業化。這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有一些技術實在是太超前了,想要初步商業化至少要50年,這些技術入局太早本來就是充當“資本炮灰”;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硬科技商業化的老生常談,比如科學家在進行項目市場化的時候對于管理、市場、運營等方面經驗的欠缺。
投資的項目難以商業化就造成了硬科技投資機構的一個大問題,“一部分投資機構如果有政府LP的背景,相對來說他們的投資也有一部分對科技領域的任務在身,而且募資壓力也沒有很大,這些機構相對還好一些。而一些完全是民營的小規模的硬科技投資人的情況就會更差。”這位硬科技投資人表示。“據我所知已經有硬科技機構開始裁員,尤其是縮減后勤部門,一些前臺的研究員和投資人也開始‘放養’或者干脆裁員。”
退出難,賺錢更難
想要加入硬科技投資圈的應屆生在圍城外急得打轉,這邊圍城之內的投資人也在為賺錢和退出發愁。
2023年開始,全球私募股權市場募資端就呈現出了衰退趨勢,募資額連續大幅下滑,中國市場與全球大趨勢一致。特別是美元LP在進一步加速退出中國市場,導致國內美元基金募資進入冰封時刻。
與此同時,國內政策型LP的踴躍出資,抵抗了一部分下跌幅度,使得中國私募股權募資規模的同比下跌幅度要遠小于全球市場。這導致GP在募資時需要更多地考慮政策型LP的出資目標和要求。
“政府LP和財務型LP的需求點是不同的,純財務型的LP幾乎只會考慮賺錢二字,而政府LP還會考慮為當地政府帶來實際效益,比如一般都會需要返投或者是在當地建廠等等,互聯網或者企業服務這些輕資產運營的初創企業就很不討好。”硬科技投資人Emma(化名)介紹道。
募資出現挑戰的同時,退出也是一大難題。
搜狐網信息顯示,2023年,市場中公開披露的投融資事件數為11113起,同比下降24.04%,公開披露的投資總金額為7208.54億人民幣,同比下降16.12%。國內融資事件已連續三年持續下降,2023年投融資事件及金額是近三年以來的最低值,但相比于2022年的下滑幅度已有所緩解。
而在退出端2023全年國內共有406家企業IPO,募資總規模約3978億元人民幣。同比2022年,國內企業IPO減少123家,約23.25%,募資總規模減少2767億元,約41.02%。近五年IPO數量和募資總規模總體呈現先升后降趨勢。和2019年相比,2023年雖然IPO數量有所增加,但募資總規模減少1296億元。
2023年證監會發布消息,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導致一級市場最為看重的IPO退出通道不暢,讓更多機構困于原地。
而國內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VC/PE)機構在退出策略上,往往傾向于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方式,據統計,超過半數的基金選擇IPO作為退出手段。然而,與此相比,通過股權轉讓或并購方式退出的比例則相對較低,均不足20%。對IPO的過度依賴使得投資機構在退出渠道受限時面臨更多挑戰。
由于募資和退出兩端的擠壓,GP的可投資金進一步被壓縮,導致投資節奏放慢,投資人的出手變得更加謹慎。
此外,政府LP更多的參與也轉換了熱門的投資標的,幾乎所有賽道都出現了融資下降,但硬科技投資仍集中了市場最多的投資金額,這也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硬科技賽道都是勞動密集和資本密集型行業,基本能夠對口政府LP對于返投以及建廠等拉動線下生產力以及線下經濟的需求。此外,AI領域的融資因大模型技術的發展而短暫火熱。
在募資、退出、賽道都已經非常卷的情況下,投資圈就出現了“兩頭難”的現狀。
對于投資人來說,大量中小機構募資和投資都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既面臨募資的壓力也面臨沒有好項目出手的困境。大量中小機構的退出,又讓投資風口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條件,導致市場上缺乏明顯的投資熱點。這就有反向施壓給了項目端,現在沒有名校背景或者非常好的技術領先優勢也很難拿到融資。
投資難、融資難、2024年的投資人更難。
未來可期?
雖然現狀艱難,但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一級市場仍充滿希望。
從宏觀經濟現狀來看,全球經濟在經歷疫情沖擊后的恢復期,為國內一級市場提供了穩健的增長基礎。各地政府推出的刺激政策,尤其是對科技和創新領域的扶持,也為一級市場的繁榮注入了動力。同時,隨著全球貿易的逐步回暖,跨國投資活動也日益頻繁,為一級市場帶來了新的資金流和投資機會。
特別是在科技創新領域,2024年的一級市場呈現出了明顯的多元化趨勢。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半導體等行業不僅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而且成為了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得益于技術的突破,更得益于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和深化。例如,在人工智能領域,從基礎算法的創新到應用場景的拓展,都為投資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投資機會。
此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一級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在2024年繼續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以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外資,促進國內創新和創業活動。稅收優惠、研發補貼、市場準入放寬等措施,都為一級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和運作,也為一級市場注入了新的動力。
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投資者認知的深化,一級市場的投資結構也在逐漸多元化。除了傳統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外,更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早期項目和天使投資,以期在企業成長的初期就參與其中,分享企業成長的紅利。同時,戰略投資和并購活動也日益活躍,為市場增添了新的活力。
面對IPO收窄的環境,多元化的退出機制也給更多投資人帶來新的退出可能性。今年,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入,IPO、并購、股權轉讓等多種退出渠道更加暢通,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同時,監管機構對于上市審核的優化和效率提升,也為一級市場投資者的退出提供了便利。
投資風險與挑戰。
在現如今的一級市場,并購退出是一種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策略。相比于傳統的IPO退出方式,并購退出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并購退出的速度通常比IPO要快。IPO是一個復雜且耗時的過程,涉及到大量的準備工作和監管審查。而并購則可以相對快速地完成,一旦找到合適的買家,交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為投資者帶來資金的快速回流。
此外,并購退出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更高的確定性。IPO市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市場情緒、經濟狀況和監管政策等,這些都可能影響IPO的成功率和最終的融資效果。而并購則提供了一種更為確定的退出途徑,減少了市場波動對投資者回報的影響。
通過并購,投資者可以與買家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系。并購不僅僅是一種退出方式,也是一種戰略選擇,可以幫助投資者與行業內的領先企業建立聯系,為未來的合作和發展打下基礎;并購退出還有助于投資者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
2024對投資人來說可能是“地獄開局”但結局仍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