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貝殼回港上市,彭永東如何“守業”?
5月11日,貝殼找房以介紹形式于港交所主板雙重主要上市,高盛和中金為聯席保薦人。
首日開盤價為30.954港元,截至發稿前,貝殼漲0.15%報31港元,總市值約1175.9億港元。
貝殼此次赴港上市,與此前SEC公布《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的認定名單有一定關系。4月22日,SEC將貝殼列入“預摘牌”名單。這意味著,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如果貝殼連續三年均未向美國開放審計底稿,將會被限制在美股交易。
彼時,貝殼回應稱,公司一直在積極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保護股東的利益。
顯然回港上市是“最優解”,時逢創始人左暉逝世一年,貝殼已經不再是一年前的貝殼,想要重現在紐交所的風光時刻,或許很難。
股東集體大撤退
最初,貝殼找房脫胎于鏈家。
從2014年鏈家啟動A輪融資開始,相繼獲得了四輪融資,其中不乏復星銳正、鼎暉投資、華興資本、源碼資本、經緯中國、高瓴資本等一線投資機構,也有百度、騰訊投資等互聯網大廠和融創中國、萬科等地產巨頭。
2018年,鏈家網升級為貝殼找房, 鏈家先前的投資者通過協議股份也平移到貝殼找房。緊接著,貝殼又在2019年迅速完成兩輪融資,投資方也都是一線機構包括軟銀、騰訊、高瓴、紅杉等,貝殼找房一度是明星資本的寵兒,風頭無兩。
2020年8月,貝殼找房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招股書顯示,時任貝殼找房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左暉個人持股8.85億股,持股占比46.8%;CEO彭永東持股為3.6%。
在機構類股東里,騰訊以12.3%的持股比例排在第一位,軟銀10.2%、高瓴5.3%緊跟其后。
當時貝殼的發行價為20美元/股,上市當天市值便達到了431億美元。此后,貝殼的股價一路沖高,最高點曾達到79美元,市值970億美元,超過萬科、保利等房企的總和。
但好景不長,2021年5月20日,左暉病逝。
左暉去世后,其直系親屬繼承了其在海外信托旗下的所有持股權益,同時放棄了這部分股份對應的投票權。2021年7月28日, Propitious Global Holdings Limited不可撤銷地授權“百會合伙”——行使由Propitious持有的公司8.85億股B類普通股所代表的投票權(委托投票權)。百會合伙的合伙人則是貝殼找房的高管彭永東和單一剛。
下半年,疊加房地產市場行情、渾水做空等多重影響,貝殼股價大幅縮水,軟銀、高瓴資本、融創等老股東們相繼出手減持。
融創中國在半年時間里就兩次減持貝殼,合計套現約為10.84億美元。根據公告,自投資貝殼起至出售事項完成后,融創出售股票實現稅前溢利約人民幣17.6億元。而從2021年2月8日至年末期間,軟銀旗下機構也減持約3200萬股;高瓴資本則減持約8700萬股,持股比例降至3.3%。
截止2022年2月28日,貝殼主要股東為,Propitious Global持股24.80%,騰訊持股11.50%,軟銀持股6.1%,彭永東持股3.1%,單一剛持股1.3%。
到5月5日披露的貝殼股權架構中,軟銀、高瓴資本已經不在其中。騰訊的持股比例也從12.3%降至10.8%,不過仍然是貝殼最大的機構股東。
目前,從最新披露的股權詳情來看,港交所上市后,貝殼董事長兼CEO彭永東持股占比4.8%,較美股高1.5%,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單一剛持股2.7%,較美股高1.4%,由左暉家族信托最終控制的Propitious Global 持股比例為23.3%,較美股低1.5%。
內外交困,貝殼遭遇“最難一年“
2021年以來,貝殼找房的日子一直不太好過。
從內部來看,創始人病逝、股東減持、遭渾水做空、大面積裁員、去年10月至今,還有20多名中層、高層陸續離職,包括一名金融副總裁、兩名總經理,另有高級總監和總監等,部分管理層放棄期權離開。
外部環境又遭遇嚴查經營貸、打擊學區房、房地產稅改試點、房企暴雷、房市寒冬以及各地持續爆發新冠疫情,可以說貝殼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在3月10日的財報電話會上,彭永東也坦言2021年是貝殼“充滿挑戰,史無艱難”的一年。
不可避免地,貝殼的業績承壓。根據招股書顯示,2021年,貝殼找房凈收入807.52億元,凈利潤卻虧損了5.24億元。與之相比,公司2020年營收收入為704.81億元,凈利潤27.78億元。
2021年下半年,貝殼找房凈收入由2020年同期的432億元下降17%至359億元。此外,由于經常性經營成本及額外擴張的影響,貝殼找房2021年第三季度及第四季度分別確認經調整虧損14.16億元及6.13億元。
從業務構成來看,貝殼2021年新房業務收入占比高達57.5%,這部分主要是向開發商收取銷售傭金,存量房占比約40%,包括鏈家、貝殼經紀業務及增值服務,新業務及其他占比2.9%。
可以看到,貝殼找房收入模式主要依靠房屋交易,這就導致了貝殼營業成本中,外部分傭和內部分傭及薪酬占到了收入的70%以上,導致毛利較低,且持續減少。
根據財報顯示,貝殼找房的毛利潤從2020年的169億元下降至2021年的158億元,同比下降6.2%;2021年的毛利率為19.6%,而2020年為23.9%。
不僅如此,持續被曝出的開發商資金斷裂也為貝殼應收賬款的回收埋了一個“雷”。根據行業慣例,貝殼找房在被聘銷售新房項目時,產生房地產開發商應收帳款且需要向開發商支付誠意金。
截至2021年12月底,貝殼找房向房地產開發商支付的保證金結余為6億元,后者所欠的應收賬款為110億元。
業績下滑的同時,貝殼在美股的股價也大幅縮水。2021年以來,貝殼股價一路下行,總市值如今已經跌至137億美元左右。
“守業”彭永東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左暉溘然離世后,“守業”、“拓業”的重擔落在彭永東肩上。如何在房產經紀外,開拓第二增長曲線,改善營收結構和盈利能力,成為彭永東亟需回答的命題。
彭永東給出的答案是:嘗試拓展業務范圍,發力租賃、家裝、家居等領域業務。
在2021年年報中,貝殼提出了“一體兩翼”戰略,“一體”即二手房和新房交易服務賽道,“兩翼”分別為整裝大家居事業群與普惠居住事業群(房屋租賃)。
2021年底,貝殼找房成立了惠居事業群,推出“貝殼租房”。具體來說,2月,貝殼與樂灣公寓合作簽約,由貝殼租房投資共建的首個青年公寓項目在上海徐匯正式落地。這是貝殼第一次下場參與實體公寓的建設運營。
與此同時,4月,貝殼找房宣布,已完成對圣都家裝的收購,擁有圣都100%已發行和流通的股權,為此付出不超過80億元的總對價。
對于這次收購,彭永東將其形容為“翻越第二座山”,也是守業的彭永東拓業的第一戰。
雖然,貝殼在“兩翼”戰略上的動作頻頻,但市場并不買單。
這兩個賽道,一方面房屋租賃在過去多年創業市場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是個微利賽道,且需要極強的運營能力才能玩轉;另一方面,互聯網家裝賽道也已上演了數輪資本大戰,但至今沒能解決非標化、品質保障等痛點,難生長出營收超10億元的裝修公司。
從貝殼2021年第四季財報來看,包含家居裝修和房屋租賃在內的新興服務收入僅為5億元,營收占比僅2.9%,對營收貢獻有限。
“兩翼”真的要起飛,彭永東任重道遠。回港上市后,彭永東能帶領貝殼翻越更多大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