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生堂中醫館:三年半虧了近10億 ,旗下多家門診抽檢不合
繼今年6月遞交招股書后,固生堂的上市進程又有了新進展。11月16日,據港交所官網披露,固生堂控股有限公司通過了上市聆訊,有望沖刺“中醫館第一股”。
作為主打新中醫OMO模式的中醫連鎖獨角獸,固生堂備受資本追捧,自2014年以來,共獲得了四輪融資,吸引了包括中國人壽、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在內的投資機構。
有了資本助力,固生堂從一家北京地方中醫館發展成全國連鎖的中醫館,逐步向線上轉型,還推出了讓中醫參股的”中醫合伙人”計劃。那么,這家充滿資本色彩的中醫館業績表現究竟怎樣呢?
中醫藥館第一股要來了?
據了解,固生堂的創始人是體檢連鎖集團愛康國賓的創始人涂志亮。26歲時,涂志亮加入了愛康團隊,出任銷售總監,隨后任廣東區總經理,華東區副總、總裁助理等職位。
2007年的一天,涂志亮因超負荷的工作血糖不斷升高,身為中醫的岳父李政木給他開了幾副中藥飲片,他的血糖指標很快恢復正常。從此,涂洪亮也對中醫產生濃厚興趣,開始研究起中醫醫理來,很快涂洪亮有了創業靈感。
不久,涂志亮找來自己的恩師——曾任500強公司亞太區總裁的王榮光,以及岳父李政木一起組建創業團隊,成立了中國家首家涉外中醫醫院——北京固生堂中醫醫院,即固生堂集團的前身。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計,我國中醫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在2030將達到3萬億元,2019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3%。中醫藥大健康行業市場規模巨大,且玩家集中度較低。
而現階段我國社會上的中醫館根據規模和功能可以細分為4類,包括大型綜合性中醫館、健康會所型中醫館、中型專科型中醫館、診所藥店型中醫館。作為大型綜合性中醫館的典型代表,固生堂很快吸引了社會資本的注意,從2014年開始至今,固生堂已經先后完成了四輪超過17億元的融資,吸引了包括長嶺資本、恩頤投資、中國人壽等投資機構和企業。
有了資本的保駕護航,固生堂開始從一個北京的地域性中醫館逐步向全國市場擴張,并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迅速壯大規模。據其招股書顯示,固生堂自2012年起至2021年6月30日,曾以總價約6.45億元收購了32間線下醫療機構。
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0年底,在中國所有同時具備在線和線下醫療服務網絡的中醫醫療健康提供商中,固生堂擁有最多中醫師,擁有最多并覆蓋最多城市的線下醫療機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0年固生堂在中國私營新中醫醫院健康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八。
近幾年時間,這家老中醫館嘗試向線上醫療健康平臺和線下醫療機構相結合的商業模式轉型。2018年開始,固生堂在微信官方賬號推出線上預約、隨訪咨詢及診斷和處方服務。為了進一步鞏固“新中醫OMO”平臺的定位,固生堂還在2020年收購了中醫互聯網診療企業——白露中醫和萬家中醫平臺,以進一步提升線上業務。
在拿到融資后,固生堂還推出了“中醫合伙人”計劃,支持中醫師們在固生堂開辦中醫館。具體來說,固生堂以單店的形式讓醫生參股,固生堂占股70%,醫生占股30%,其中固生堂負責運營管理,醫生負責出診。醫生可以享有診金分成、股權分紅以及股權增值。
處于快速擴張階段的固生堂,近年來表現出對資本市場的興趣。今年6月10日固生堂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在主板掛牌上市。固生堂表示,本次赴港上市,固生堂擬將募資凈額用于:拓展線上線下業務,加強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加強研發能力,包括院內制劑以及中醫解決方案包的研發等。
三年半虧了近10億元,多家子公司抽檢不合格
作為一家以診療為主的中醫館,固生堂的收入主要來自于醫療健康解決方案和銷售醫療健康產品兩部分,醫療健康解決方案即看診、理療、藥物治療等,此外,固生堂還靠銷售各類貴細藥材獲利,例如阿膠、冬蟲夏草、燕窩、西洋參,以及養生茶、即食花膠、蜂蜜、即食燕窩等營養品。
近年來,固生堂的收入逐年增長,但卻陷入了賺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怪圈之中。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固生堂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2億元、8.96億元、9.25億元,錄得虧損分別為1.74億元、1.48億元、2.55億元。截至2021年上半年,固生堂實現的收益為5.98億元,去年同期為3.36億元,同比增長77.98%,錄得虧損3.5億元,去年同期虧損為1.79億元,虧損同比擴大將近一倍。
固生堂表示,業績波動主要是由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和可轉換債券的公允價值虧損。同時近年來由于線下醫療機構快速擴張,使得公司營運開支增加。
業績持續虧損的同時,固生堂旗下多家門診頻繁受到監管處罰,還有部分門診抽檢過程中不合格,存在一定醫療安全隱患。
據企查查顯示,固生堂投資的上海萬嘉中醫門診有限公司曾三度抽檢不合格,此外,上海金悅門診有限公司、深圳固生堂園博門診部也曾抽檢不合格。值得注意的是,固生堂在寧波、上海、廣州、佛山、珠海、福州等地的多個門診部都曾被監管機構罰款,目前固生堂關聯企業的行政處罰合計有3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