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VC/PE搶份額,張坤、蔡嵩松爭當股東的公司破發了
10月22日在科創板上市的中自科技,首日大跌6.87%,這是2021年首家上市當天即破發的公司。中自科技的新股中簽率只有0.03%,理論上是一股難求才對,結果上市當天就破發,這一幕堪稱魔幻。
最近一段時間,新股表現已經讓打新者有些心驚膽戰,暴跌往往來的猝不及防。10月21日上市的德昌股份,在上市次日即一字跌停。10月15日上市的麗臣實業,上市才六個交易日,其中僅第一天漲停,但接下來五天均是下跌,還包括三次跌停。再之前,星華反光也是僅首日漲停,在第三個交易日即宣告破發,目前破發幅度已達10%。
10月份以來,新股的首日漲停像是全憑著一股子強弩之末的慣性,一夜之間就會從漲停切換到跌停。中自科技上市首日暴跌,更是連這股慣性都消失殆盡了,這會預示一個新的時代要來了嗎?
十余家VC/PE搶份額,張坤、蔡嵩松爭當股東
中自科技是頂著“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第一股”的光環上市的,其主要從事環保催化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我國移動污染源(機動車、非道路機械、船舶等)尾氣處理催化劑領域的少數主要國產廠商之一。
在上市前,中自科技是VC/PE的寵兒,完成過三輪融資,融資額超過兩億元,投資份額要靠搶,最終擠進去十余家投資機構。在2020年5月的C輪融資后,其投后估值超過了14億元人民幣。
在新股發行的過程中,中自科技也非常有牌面,網上發行最終中簽率低至0.025%。大批所謂“頂流”的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也來參與“打新”,張坤、蔡嵩松、劉格菘、劉彥春等人悉數在列。意料之外的首日破發,讓這些機構投資者進行新股申購時“盲買”的模式也宣告破產。
中自科技是典型的細分市場“隱形冠軍”,又沾上了新能源概念,無怪乎一二級市場機構投資者紛紛追捧。2019年7月1日,中國開始執行重型天然氣車國六排放標準,給做尾氣處理催化劑產品的中自科技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2018年中自科技營業收入還只有區區3.37億元,到2020年已經增長至25.77億元,三年增長7倍之多,從而鯉魚躍龍門,踏上了上市之路。2020年12月30日,中自科技的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十個月后順利上市。
問題來了,這樣一家各路資本看好、高速增長的公司,為何成為了2021年上市首日破發第一股?
業績突然變臉凈利暴跌80%
很多分析將原因歸結為政策變化。9月18日,創業板、科創板修訂了新股發行的詢價機制,將高價剔除比例從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此舉被認為加強了新股定價的市場化。在此之前,新股發行中機構抱團報低價的現象引發了諸多爭議。改革之后,發行價更能反映市場真實的市場博弈結果,破發的概率增加,首日破發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但具體到中自科技這家公司,首日破發跟業績變臉也有很大關系。
實際上,2021年中自科技的業績卻出現了180度的大反轉。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自科技營收入僅為6.2億元,同比下滑54.6%;凈利潤2909萬元,同比下滑81.6%。
中自科技主攻天然氣重型卡車這一細分市場,市占率高達48.55%,占據著半壁江山。國內重卡龍頭之一中國重汽集團是中自科技最重要的客戶,2020年向中自科技采購了14.7億元的天然氣催化劑產品,占后者總收入的57%。
近年來,天然氣卡車憑借清潔環保、經濟性好、運營成本低等優勢,受到市場青睞,尤其在一些中長途運輸中,占有率逐步提升,這也是中自科技過去業績增長的基礎。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天然氣重卡市場的依賴,讓中自科技的業績持續性奇差。
但2021年以來國際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天然氣卡車的經濟性大打折扣,市場需求急劇下降。數據顯示,自2021年3月以來,我國天然氣重卡銷量連續7個月下滑。剛剛過去的9月份,國內天然氣重卡僅實銷1160輛,同比暴跌89.3%。于是,中自科技的銷售額也應聲暴跌。
放眼未來,天然氣價格仍難回落。國泰君安研報認為,預計2022年LNG供給仍然偏緊張,價格易漲難跌。這種情況下,天然氣重卡市場估計還要繼續冰封下去。并且隨著純電卡車、甲醇卡車的興起,天然氣卡車是否會被取代也是目前業內熱議的話題。
一位資深券商人士向投中網表示,按過去的標準,這種上市前夕業績驟降的公司基本上100%會被否,中自成功上市,說明注冊制之后上市審核的確更加包容了。這也意味著市場要有更強的定價能力,投資者要有更強的風險識別能力。
再次分化小市值公司易破發
把時間拉長一點,實際上今年以來破發一直都有逐漸增多的趨勢。9月份上市匠心家居破發,鴻富瀚盤中破發。此外還有麗臣實業、顯盈科技、上海港灣等公司距離破發線不足10%。8月上市新股中,中國電信、山水比德等已經破發,還有安聯銳視、綠島風、雙槍科技等公司瀕臨破發。匯總2021年新上市的公司,已有40余家公司陸續破發,其中尤安設計、東貝集團、四方新材、神農集團、山水比德、奧泰生物、太和水等均破發超20%。
自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以來,市場對破發潮擔憂一直沒有停止過。上一次較為密集的出現新股破發是2020年8、9月份,當時一個月內有6家公司破發。這一次新股破發潮規模來的更大一些。注冊制落地兩年之后,時代終究要變了嗎?
從港股、美股等注冊制較為成熟的情況來看,A股的破發率還有很大上升空間。從8月1日至10月20日,港股市場共有11家企業敲鐘上市。目前,跌破發行價的企業有8家,破發率高達72.7%。
考察A股最近破發的新股,除了中國電信以外,主要由市值不足百億的小盤股構成,中自科技市值僅56億元,匠心家居市值55億元,麗臣實業市值41億元。相比之下,最近一年漲幅居前的新股基本都是市值數百億元的龍頭股,漲幅前三名分別是:漲了7倍的德業股份(市值400億元)、漲了五倍的泰坦科技(市值150億元)、漲了四倍的聯泓新科(市值700億元)。這樣的分化,進一步印證了注冊制改革以來很多VC/PE提出的押注龍頭公司、大市值的策略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