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回A上市,個人業務負增長,與阿里華為爭云計算有機會嗎
8月18日晚,中國移動披露了A股上市的招股書。招股書顯示,中國移動擬公開發行A股股份數量不超過96481.3萬股,不超過本次發行后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4.5%,募資金額將達560億元,超過不久前回A上市募資542億元的中國電信。
此次招股書中一個比較明顯的信號是,一直以個人市場業務為主導的中國移動,正在加速云計算、政企市場的布局。“不管是電信還是移動,對云計算的業務都相當重視,跟國外運營商面臨的情況不同,國內運營商在云計算上還是有機會窗口。”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楊光對AI財經社表示。
個人市場收入連續下降,政企市場和云計算成下個增長曲線
財務數字顯示,占中國移動最大營收的個人市場收入近幾年遭遇了連續的下降,增速明顯放緩。2018年時,個人市場收入超過5000億元,占到總營收的75.78%,這之后營收金額和占比連年下降。到了2020年,個人市場收入為4769.66億元,與2018年相比已下降6.19%,而其所占營收比例正式下降至70%以下,2021年上半年這部分業務占比繼續下降至不足65%。
與此同時,很明顯的是政企市場的營收占比逐年提升,從2018年的12.12%提升至2021上半年的18.58%,成為其名副其實的新增長曲線業務。
招股書稱,為更好為政企客戶提供豐富的云服務,中國移動將總投入161億元到云資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去,其中80億來自募集資金。披露信息顯示,該項目會在全國范圍內新采用服務器約17.4萬臺。在公開的資金用途中,這筆投入僅次于核心的5G精品網絡建設項目。
無獨有偶,近期另一家在A股IPO并即將上市的運營商中國電信,也在云計算和政企市場上的動作不小。根據其披露的招股書顯示,中國電信旗下的天翼云計劃在2021年4月到2023年之間,增加30.8萬臺服務器。
但明顯不同的是,相比于天翼云,中國移動在云計算和政企市場上的進展雖然增長快,但市場份額相差很多。根據IDC報告,移動云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公有云 IaaS+PaaS 服務中位列第九。同樣一份榜單里,天翼云則以8%的市場份額排在第四名,僅次于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而IDC數據顯示2020年,天翼云在政務云市場里以25.3%的份額排名第一。
互聯網公司做云更有優勢,運營商還有機會嗎
移動云的體量小有歷史原因。
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楊光告訴AI財經社,中國移動最早從做游戲、做移動業務起家,一直面向的是個人用戶,包括曾經它的云也是跟個人用戶相結合。而中國電信最早則繼承了郵電部的運營體系,它很早就建立了跟各地的政府機關、大型企業的合作,在政企市場上的存量規模更大,因此它對于政企市場的策略更明確。
不過,不管是中國電信還是中國移動,作為全國頭部運營商,它們在政企市場和云計算領域面對的對手并不可小覷。阿里云以40%的份額占據第一,緊隨其后的是野心勃勃的華為云,和耕耘多年的騰訊云。
一個可以參考的對照是,國外的運營商基本放棄了云計算這塊市場。“因為歐美的企業用戶上云比較早,對云服務的要求比較高,運營商從技術、服務、投入和市場上比不過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云。”楊光解釋,在這種情況下國外運營商是有求于公有云廠商,與它們主動建立合作伙伴的關系。
盡管如此,楊光表示,國內運營商面臨的境況與國外不同,它們仍有發展的機會窗口。楊光稱,中國公有云發展相對滯后一些,整體上云的比例仍然偏低,同時國內5G的發展較為靠前,5G的新興應用必然要與云結合,尤其是邊緣云。因此,“運營商可以靠5G為突破口,進入政企市場后把自己的業務帶進去,這就是很好的機會。”
實際上,市場上已經看到了這種模式。以華為云為例,華為本身是一家頭部的網絡設備供應商,但它做網絡的連接仍然要依托于運營商,所以華為云也在搭建一種多方的關系,試圖推動運營商去發展5G產業互聯網。
但運營商的加入能否改變國內云市場格局,目前斷言為時尚早。對于運營商而言,想要轉型拿下云市場和政企市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楊光稱,由于過去幾十年里,運營商傳統上是以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覆蓋規模化的市場,不論是消費者的需求還是企業需求。但在云時代,政企的需求更加個性化,這也需要云廠商需要更高的開發能力和快速反應力。
“它們在組織結構、人才培養、研發投入、業務流程上與互聯網云廠商的差距還不小,需要一系列調整才更適合打這個市場。”楊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