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派健康“沖刺港交所:一間藥店月賺266萬,騰訊為大股東多次遭行政處罰
醫療健康領域還會是資本的寵兒嗎?
疫情之下,醫療健康行業踏入資本市場早已屢見不鮮。
思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派健康”)于近日,向港交所正式遞交了招股書,雖然在此之前便已獲得了騰訊投資、IDG投資等機構的青睞,但營收結構單一、多次遭遇行政處罰的思派健康此次正式沖刺資本市場勝算幾何?
背靠騰訊、IDG,靠特藥藥店賺錢
思派健康成立于2014年,其并不關注醫療中的某一領域,而是負責將中國醫療健康系統的患者、醫生、醫療機構、制藥公司及支付方聯系起來。合作方包括醫藥創新者、醫生、醫院以及保險公司。
營收主要來自三方面,分別為醫生研究解決方案(PRS)、藥品福利管理(PBM)及供應商與支付方解決方案(PPS)。
其中PRS業務,主要以支持制藥公司臨床試驗的藥物研發過程為主,該業務超過95%的客戶從事腫瘤藥物研發,以2020年全年收入計算,其PRS經營著最大的腫瘤臨床試驗現場。
PPS則是將三甲醫療機構、醫生和體檢機構聯系起來,提供綜合健康管理服務。截至目前,擁有約1000萬名個人會員及500名企業客戶提供服務。
PBM業務則以特藥藥房業務為主,特藥藥房是經營特殊疾病藥品零售藥店的簡稱,特藥是高價值的處方藥,通常是針對癌癥等重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創新藥物。PBM公司則是協調保險公司、制藥公司、醫療機構及藥房之間的藥物處方流及經濟流,以有效管理患者及支付方的處方藥支出。旨在更好地管理服用特藥的患者,并更好地采購、儲存和分發特藥。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顯示,中國特藥市場過去幾年穩步增長,由2015年的人民幣1470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244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0.7%。尤其是,2020年腫瘤特藥為中國特藥市場最大份額的特藥,占總市場份額62.2%。預期于2030年中國特藥市場將進一步達到人民幣11171億元,2020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6.4%。
思派健康的特藥藥店便是專注于治療腫瘤及其他危重疾病的特藥。“我們的藥房專門提供治療癌癥及其他危重疾病的處方藥。我們提供多種特藥,包括新推向市場的創新藥物。”思派健康表示。
三項業務中PBM營收也是思派健康的主要營收來源。目前思派健康在全國范圍內正持續擴張店鋪,已擁有81家特藥藥店,2018年至2020年平均每間藥店的銷售額為43萬元、128萬元和266萬元,營收分別達到5440萬元、8.64億元和24.82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0.89%、83.12%和91.94%。
一間特藥藥店的高銷售額也吸引了無數資本的加持。據企查查顯示,思派健康目前已經歷7輪融資,2016年1月就首次獲得了平安創新基金等投資的1000萬美元,隨后IDG資本、騰訊投資、斯道資本、鼎盛投資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參與投資,投資金額相加約35億人民幣。
三年虧損34億,多次受到行政處罰
只是,被資本看上的特藥藥店是門好生意嗎?
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個月,思派健康的營收分別為1.33億元、10.39億元、27億元和7.65億元,分別錄得年內虧損人民幣2.4億元、5.96億元、10.4億元和15.73億元,呈現持續擴大的局面,虧損累計相加得34億元。
虧損的錢都用在了哪些方面?據《招股書》顯示,思派健康最大的開支項是行政開支,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1.44億元、2.19億元和3.61億元,2021年截止3月31日為1.3億元。
相對應的研發支出僅為1822萬元、2485萬元、4574萬元和1305萬元,所占比例從13.7%下滑至1.7%。
除此之外,思派健康雖獲得眾多資本加持,但據企查查顯示,前十名股東均有股權出質的情況,共同點是質押數量均較小,且出質日期為2021年7月29日,質押公司均為思派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控制企業高達92家。
而該公司的子公司之一醫凌(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曾因編造虛假計稅依據于2019年9月10日受到上海浦東稅務局的行政處罰,僅過去6天,9月16日又再次因違反稅收管理受到行政處罰,罰款1萬元。
思派健康創始人馬旭廣控制的思派健康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全資持有的深圳思派診所則于2019年3月和6月兩次受到行政處罰。
此前3年多虧損34億元的思派健康,有騰訊投資、IDG投資等明星機構加持,近日又沖刺港交所,思派健康在募資用途中表示,將用于進一步擴充PRS、PBM和PPS業務,s你看好特藥藥店嗎?
猜你喜歡
全病程管理服務平臺微脈完成2億元D輪融資
本輪新增融資方為信銀投資、求是資本、余杭區轉型升級產業基金、德清縣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嘉興市南湖股權投資基金,老股東源碼資本、千驥資本、元璟資本繼續追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