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房企買地:不能超銷售額40%,卓越、越秀等多家房企已嚴重超標
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稱,被納入"三道紅線"試點的幾十家重點房企,已被監管部門要求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其中,拿地金額不僅包括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還包括通過收并購方式獲地的支出。
拿地銷售比40%的要求,意味著對房企的經營提出更大的考驗。據克而瑞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41家主流房企中,有13家房企拿地銷售比超過40%,占比達32%。其中,有兩家房企卓越集團和越秀地產均達到了90%以上。上半年,卓越集團以640.6億的拿地金額、683.2億的銷售金額,比率94%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越秀地產則以436億拿地、485億銷售排在第二,比率則為90%。
此外,拿地銷售比超過50%的,分別為建發房產、綠城中國、中駿集團、新希望地產、中交房地產、招商蛇口和華潤置地等7家房企;而龍光集團、融信集團、雅居樂、中國鐵建4家房企,則徘徊在40%~50%;另有11家房企比例在30%~40%之間。
對此,A財經社聯系部分房企了解到,目前有關拿地銷售比的具體細則尚待確定。從媒體消息來看,監管層對拿地的統計口徑主要以“權益拿地額”為主。
對于40%的拿地銷售比例,一家西南區域房企投拓總經理對AI財經社分析道,"40%的拿地銷售比就是貨地比2.5,是一個行業平均水平。房企按照貨地比2.5去拿地,銷售規模就上不去,只有高于這個數,未來銷售規模才能增長。”
“這個要求類似于個人購房的限購限貸,限制了房企的發展速度,對于想發展規模的中小型房企殺傷力還是很大的。它固化了行業競爭格局,龍頭地位更加穩固,疊加三道紅線等政策,中小房企很難再出現黑馬,大型房企也不會有激進的投資動作了”上述人士表示。
在這之前,三道紅線早已成為懸掛在房企頭上的一把利劍,房企是否踩線“三條紅線”,成為資本方重點關注的指標。早在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銀行聯合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被認為是傳聞已久的"三道紅線"的正式落地。
參加這次會議的12家房企分別為:碧桂園、中國恒大、萬科、融創中國、中梁控股、保利發展、新城控股、中國海外發展、華僑城、綠地控股、華潤置地和陽光城。它們在此后也成為了"三道紅線"的首批試點房企。
當月,監管部門對重點房企按"紅橙黃綠"四檔管理,并設置了 " 三道紅線 ",具體為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大于 70%;凈負債率大于100%;現金短債比小于 1 倍,要求試點房企須在 2023 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降負債目標。
自此之后,“三道紅線”阻斷了房地產行業使用高杠桿野蠻擴張的模式。以往,房企們通過加大財務杠桿擴大規模,實現規模大躍進的方式,不再成為一條通用的法則。
自媒體壹地產此前曾報道,2020年底,有關部門再次召開了關于"三道紅線"的座談會,表態稱,將"三道紅線"試點房企擴大到30家,第二次座談會新增了華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和龍湖等房企。
如若屬實,意味著試點監測資金流動和管理融資規模的房企已經由12家試拓展到了30家。目前,監管部門尚未公布具體試點房企名單。
進入2021年初,金融端的房貸集中管理和土地端的集中供應政策,又給房企們繼續降溫。“兩集中”政策下,房地產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增速不再呈高速增長態勢,集中供應的土地政策, 又從“穩地價”、“穩房價”的源頭上,給土地市場降溫。
2021年6月份,據媒體報道稱,央行等監管部門已經出手,將 " 三道紅線 " 試點房企的商票數據納入其監控范圍,要求房企將商票數據隨 " 三道紅線 " 監測數據每月上報。另有消息指,除了拿地額不得超過銷售額的40%外,監管部門對房企的現金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過去3年房企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不能連續為負。
就在幾天之前,央行、住建部等多部委,就房地產行業密集發聲,對下一階段保障性租賃住房和房地產調控工作作出部署,再次強調“房住不炒”,釋放出調控繼續從嚴的強信號。
猜你喜歡
三盛控股連續“賣子”,高速增長暗藏“隱患”,回籠6億資金
許多房企正走在“自救”的路上,不論是70億元個人資金,還是無息貸款,地產行業大佬們并沒有“躺平”。 11月16日,三盛控股選擇出售兩家子公司回籠資金,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