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首家晶圓廠明年投產,系光通信芯片,自主可控挑戰在材料
近日,DigiTimes報道,華為首家晶圓廠選址湖北武漢,計劃將在2022年開始分階段投產。知情人士表示,該廠早在2017、2018年左右就籌備建造,早于美國對華為打壓前,只是近期剛剛建成。
該廠房位于武漢光谷中心,總建筑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該廠未來主要為華為生產自研的磷化銦光通信芯片及模組,此類芯片主要應用于華為的光通信業務,而華為光系統設備份額目前全球第一。
2019年華為披露的《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2019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顯示,華為擬注冊中期票據200億元,首期擬發行30億元,為期3年。在該募集說明中,包括武漢海思工廠項目,總投資為18億元。
華為為何要在武漢建磷化銦產線?
獲悉,華為這個芯片制造廠并非大眾關注的硅基芯片制造廠,而是化合物半導體芯片廠。
常見的半導體材料以物理性能區分為三代,第一代是以硅、鍺為代表,第二代以磷化銦為代表,第三代則以氮化鎵、碳化硅為代表。每一代材料根據其特性有各自擅長的使用場景。
磷化銦因為比硅、砷化鎵等材料具有高的電光轉換效率、高的電子遷移率、高的工作溫度、以及強抗輻射能力的特點,在一些領域應用廣泛。“比如激光器、太陽能電池、光電探測器和光纖網絡系統、通訊、雷達等超高速的半導體電路上”,一位資深人士向AI財經社補充到。
而以通信起家的華為,在2012年起,就以收購兩家國外公司的方式,進入了光通信芯片領域。資料顯示,華為的光系統設備份額全球第一,任正非還透露華為目前掌握著全球領先的800G光芯片技術。
同時,武漢光谷一直以來就是國內光電領域的橋頭堡,不少產業鏈相關的公司都在此落戶。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此前華為海思的磷化銦實驗室就設立在此地。對于該廠將來訂單從哪找,一位業內人士稱華為自己就能消耗掉,比如它的基站和手機都會用到。
建該條產線是否存在挑戰?
相比手機上用的Soc芯片,光通信芯片的工藝要求不高。業內資深人士對AI財經社表示,磷化銦產線在設備和技術上不存在特別大的問題。目前國內磷化銦芯片一般采用2英寸、3英寸生產線,線寬在0.5微米以上。相比之下,像手機芯片、消費類芯片通常采用8英寸、12英寸生產線,線寬在0.25微米以上。“對光刻機的要求也不高。”
另一位業內人士抱有類似看法,他稱硅基6英寸產線淘汰下來的設備就可以讓磷化銦的產線運轉起來。
但這并不意味著磷化銦的產線目前就完全自主。一位熟悉第二代、第三代半導體的學者對AI財經社透露,目前國內磷化銦制造主要卡在材料上,準確的說,在單晶制備技術上。他解釋,這是由于制備高質量的磷化銦單晶,需要能使單晶批量化生長的技術,目前主流的技術有高壓液封直拉法(LEC)、垂直溫度梯度凝固法 (VGF)和垂直布里奇曼法(VB)。
目前該技術節點仍然由美國、日本企業把持著。美國 AXT 公司和日本住友分別使用 VGF 和 VB 技術 可以生長出直徑 150mm 的磷化銦單晶,日本住友使用 VB 法制備的直徑 4 英寸摻 Fe 半 絕緣單晶襯底可以批量生產,并且已經進入到6英寸襯底的競爭中。而國內由于起步晚,磷化銦制備技術與國際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還遠遠不能自給,“大尺寸磷化銦晶片生產能力不足”。有關調查數據顯示,上游襯底市場由5個主要國外玩家為主,包括日本住友、日本能源、美國 AXT、法國 InPact、英國 WaferTech 等占據了全球近 80%的市場份額,國內市占率不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