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蹭”不上華為光環
繼帶漲一票合作伙伴后,華為與長安汽車合作發力高端新能源之路又有了新消息。日前,有消息稱,二者聯手打造的新品牌將于本月發布,更有進一步的爆料稱,雙方將聯手研發芯片。對此,長安汽車方面均已辟謠,但也解釋稱,和華為公司的主要合作基于全新平臺的開發以及品牌層面的合作。
但是,在5月24日,華為對外發布聲明:“我們再次重申:華為不造車。這一長期戰略在2018年就已明確,沒有任何改變。”隨之,長安汽車跌停,當日報收于22.5元/股。
要挑戰高端新能源,長安汽車雖然近日與華為合作的消息甚囂塵上,但產品落地方面,卻依舊撲朔迷離。
股東減持引發爭議
今年一季度,長安汽車銷量重回自主品牌第一寶座。5月19日,長安汽車與華為、寧德時代的合作也傳出新進展,三方聯手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內部代號“AB品牌”)將從內部拆分并獨立運作,籌備日后上市。
對于該消息,有媒體報道稱,長安汽車已予以確認。盡管華為方面明確表示,不清楚搭載華為HI解決方案的長安汽車車型具體何時發布,但長安汽車股價仍是一度“氣勢如虹”。據AI財經社統計,4月15日長安汽車收盤價為14.37元/股,5月21日則漲到25元/股,20多個交易日內漲幅達74%。
正當投資者以為長安將與北汽、小康股份一同搖身成為華為概念股“三寶”時,5月22日,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安)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5439.5915萬股(即不超過總股本的1%);股東南方工業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南方資產),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0879.1831萬股(即不超過總股本的2%)。由于半年前才認購長安汽車的定增項目,兩大股東強調稱,減持的是“非半年前公司定增發行的股份”。
在去年10月,長安汽車發布公告,非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5.61億股,募集資金總額約60億元。
高位適當減持,本屬于正常現象,但由于長期汽車股價從去年10月之后已經歷了大幅上漲,兩大股東的減持也被質疑為“高拋低吸”。有投資者算了一筆賬,按上一次認購的增發均價10.70元/股和5月21日收盤價25元/股計算,兩家股東將預計共“凈賺”23億元。
原本漲勢喜人的長安汽車股價也急轉直下。在5月24日,長安汽車開盤走低。午后,華為更是突然重申稱過去沒有、以后也不會投資任何車企。消息一出,包括小康、北汽等在內的華為概念股均出現震動,長安汽車更是率先封上跌停板,盤中一度下跌10%,與同樣跌停的北汽藍谷領跌整個汽車板塊。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10月定增事項落地至今的半年時間內,長安汽車股價歷經兩次突飛猛進,一次在11月底,一次在5月中旬也就是近期,恰好都與官宣與華為合作造車的時間點“不謀而合”。
業內人士認為,華為表示既不投資整車也不造車,也就是說它將致力于成為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這意味著,長安極有可能只是華為甚至寧德時代眾多的合作伙伴之一而已。如果三家合作不能帶來特別明顯的技術優勢,那么長安汽車之前的股價狂歡,實際上是在透支是華為為其帶來的“流量光環”。
但長安汽車新能源之路的推進和產品落地,仍然是“霧里看花”。
高端品牌困局
不同于已經推出兩代極狐產品的北汽,長安汽車在高端新能源產品上的落地,仍然幾近空白。
論自主品牌產品銷量,長安汽車一度力壓群雄,在2015年便突破百萬輛,穩坐自主品牌冠軍寶座。彼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經過市場研究,決定停掉中高端品牌相關的項目。2016年,長安自主品牌年銷量進擊128.4萬輛,對手吉利和長城卻相繼推出高端品牌領克和WEY。或許是局勢所迫,次年長安汽車就在15-20萬元區間內推出CS95,但至今為止其月均銷量還難以破千。
在自主品牌高端化的熱潮中,長安汽車分別在產品和品牌上屢次試水,結局均不甚理想。在脫手了帶來巨虧的長安和PSA合資成立的旗下高端品牌DS后,熱衷于多線作戰的長安,又推出長安蔚來和UNI系列。
長安蔚來成立于2018年,是長安汽車與蔚來汽車的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45%。當時雙方表示將在關于研發、制造、銷售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但如今兩年過去,當初雙方計劃的三款產品,卻仍是毫無動靜。
2020年11月,長安汽車曾表示正與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并計劃在5年內推出105款車型。外界紛紛猜測,這個謀劃中的全新高端智能電動車可能將在長安蔚來的基礎上搭建,也可能另起爐灶、長安蔚來就此徹底淡出。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也曾對國內媒體透露稱,AB品牌將獨立發展。
但在日前長安汽車與華為“緋聞”傳出的同時,長安蔚來的主體“長安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在5月20日,正式更名為“阿維塔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從9800萬元暴增至1.88億元。長安公告稱,阿維塔科技將實現完全市場化運作,包括獨立經營、獨立發展。
是“AB品牌”,還是阿維塔科技?這再度成為長安造勢“高端新能源”的懸念式噱頭。但“綁定”華為,就能解決長安汽車的新能源困局嗎?
長安汽車在2019年,首次出現了歸母凈利潤虧損26.5億元。在2020年,長安汽車實現凈利潤扭虧為盈,實現了凈利潤33.2億元。長安汽車表示,2020年因加大改革力度,推行產業結構調整,非經常性損益增加凈利約66億元。在2020年,長安汽車引入戰略投資者、轉讓了長安PSA,以及持有的寧德時代股票股價上漲。也就是說,盡管實現了扭虧,長安汽車依然沒有擺脫扣非凈利潤依然為負的局面。
有業內人士認為,長安如今身負冗余產能,扣非凈利仍然虧損的狀態下,“不論是去年提出的五年內推出105款新車,還是撲朔迷離的AB品牌和阿維塔科技,都是長安迫切想要切入高端新能源的一次豪賭。”但最終長安汽車高端新能源之路將如何落地,卻仍是未知數。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