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中的酸奶,一年斬獲12億
一杯酸奶能有多“吸金”?
投中網獲悉,近日,簡愛酸奶完成總計8億元B輪融資,老股東經緯中國、黑蟻資本、中信農業基金、麥星投資繼續加碼,新進股東為紅杉中國、云鋒基金、璞瑞投資基金、德弘資本。這意味著,繼2020年5月完成4億元A輪融資,不到1年內,簡愛酸奶已斬獲12億元。
事實上,隨著簡愛酸奶、完美日記、喜茶、自嗨鍋、元氣森林、泡泡瑪特、江小白等新一代消費品牌迎來爆發式增長,一級市場正式進入“中國消費投資元年”。
對于新一代消費品創業者而言,熱錢的大量涌入,開啟了一個創業的黃金時代。
“有人說中國市場只有你想不到而沒有做不出來的產品。”啟明創投合伙人黃佩華表示,中國市場把打造品牌的機會給了創業者。
1年融資超百億,簡愛們如何重新定義“消費升級”?
打造“簡愛”之前,樸誠乳業CEO、簡愛品牌創始人夏海通已在乳業行業深耕十年有余。
2014年臨近國慶,夏海通邀請了幾位好友到家中一聚。
茶余飯后,幾個乳業老兵不免又聊起行業話題。他們在深愛這個行業,卻時常為一個問題而陷入苦惱——“你們的酸奶牌子自己家人喝不喝?”
9月的北京依然炎熱,這一場原本是節前小聚的會面,持續到深夜。討論時而熱烈、時而沉默,從客廳轉移到地下室。
后來,夏海通寫下了一段話:我們的每一款酸奶都源于對家人、朋友、摯愛之人的關愛;所以我們給到消費者的每一瓶酸奶,都是首先愿意給摯愛之人每天享用的;這樣的好酸奶應該是:純凈的生牛乳、最優質的菌種、極簡的配方。
這段話后來成為了簡愛故事的發源。
投中網了解到,自簡愛酸奶產品2015年上市以來,其GMV已超20億元。2020年,簡愛酸奶銷售額上漲超70%,產品0糖、0添加、功能性等差異化賣點迎合了當下消費需求的變化。
近年來,在國內倡導內循環的大背景之下,新消費品牌概念在創投圈倍受追捧。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僅在2020年,中國新消費品牌的融資額便已突破百億。
不管是主打裸糖健康的高端酸奶、聚焦口味創新的新式茶飲,抑或是迅速崛起的新興消費業態,其背后的驅動因素無不指向一個并不陌生的零售概念——消費升級。
簡愛看到,和以往的“消費升級”相比,如今的資本對于“消費升級”的定義更為聚焦。“這更多是消費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市場呈現的一種分化,消費者的選擇在變得更加多元。”
舉例來看,最初的消費升級可能比較直觀的體現是價格,但如今的升級更多體現在消費者對健康概念的關注,如:無糖、無添加、低脂或零脂、無代糖等,消費者對于配料表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之高。
“越挑剔的人群,會帶來越大的價值。我們不害怕向用戶暴露自己的缺點和不完美。我們希望讓用戶認識到,我有缺點,但我肯定會變得更好,我們一起共同成長。有點像半個家人的感覺”。簡愛認為,這是新時代品牌與消費者該有的關系。
一場“降本增效”的變革:原來投TMT的錢也來了
其實,早在2016年,“消費升級”一詞就已席卷創投圈。彼時,新消費、新零售的提法不絕于耳。
本質上,“消費升級”是消費市場發出的需求,底層邏輯是未來十年的可支配收入翻倍、人群觀念更替以及收入、改革和人口結構的變化。
但伴隨著消費者觀點的不斷迭代,每每有新熱點的出現或新需求的更新時,在“消費升級”這個話題上,資本市場就會每涌動一波熱潮。
正如蜂巧資本創始合伙人常欣所感受到的那樣,“只是如今消費投資火了,不同的投資人對這個需求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原來投TMT的錢也加入了這個賽道。”
事實上,一同將目光瞄向這個賽道的還有一些產業基金,比如元氣森林、絕味鴨脖、親親食品及地產公司等均在新消費賽道有所布局。
縱觀當前市場上被資本萬般青睞的各種消費類公司,華創資本消費投資負責人余躍提到,其構建的痛點滿足解決方案基本沿著消費升級的兩條路線:一類是消費者在同等價位上買到了更好的產品,其中包括品質、功能、體驗等各個維度;另一類則是消費者在買到同樣品質的產品時花費的價錢變低了。
簡言之,這是一場關于“降本增效”的變革。
與此同時,余躍還補充了市場上的另一個“天然的消費升級路徑”,即新需求的創造。比如當下火熱的美妝、娛樂相關產品等。可以說,“創業者創造出了消費者想要的東西。”
余躍認為,在中國,消費品市場總能掀起火爆浪潮的原因不僅在于需求端的旺盛,更是因為中國的電商效率極高,互聯網可以將各類產品迅速傳播,并且中國有著全球最強的供應鏈資源,可以為消費品概念實現深度賦能。
消費類創業公司過剩,要警惕劣幣驅逐良幣
雖對比科技類賽道,消費品創業看上去門檻相對較低。但這并不意味著“消費生意容易做”。
不夸張地說,僅是供應鏈一個環節,就可以當作“試金石”來淘汰市場上的一大批公司。
有投資人曾對投中網直言,從長期發展角度,消費品公司的成長很重,但如今的品牌創業的模式 “過輕”。
“部分資金相信能用重金堆砌起一家有體量的公司,形成賽道恐嚇,擾亂市場。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一種。”常欣稱。
的確,熱潮之下往往魚龍混雜。以余躍的觀察看,“有些企業是真的想做出一些事情,還有些企業是為了創業而創業,趕在這波消費品熱潮,認為市場好,能夠賺到錢。”
因此,“目前,市場上的消費品牌或是創業公司一定是過剩的。”
那么,對于熱情涌動的消費創業公司來說,如何才能最終跑到最后?答案即是要“耐得住寂寞”。
不比互聯網的一本萬利,特別是新消費品牌的打造,需要創業者長期投入。一家真正邏輯上成立的消費公司從來都不會一蹴而就。
“真正好的消費公司肯定不多,最后能跑出來的應該是懂人性且知時運的公司。”常欣表示,創業公司要做有積累的增長,多花時間和精力在笨拙的基本搭建上,不要為了GMV的增長而做一些沒有積累的事情,回過頭來反而錯過了這個最好的時代。
當然,從大的商業規律來看,創業公司大部分不會特別成功。在這種背景下,余躍認為,創業者需要首先思考的問題是——公司未來的投入主要會是在哪些方面?
“如果是以供應鏈為主導的一個行業,那就要把供應鏈做好;如果是以渠道或創新技術為主導的一個行業,那就要把渠道鋪開,或是將技術夯實。”余躍表示,不論如何,公司在發展過程中要把資源投入到對企業而言最正確的方向上,這樣才能確保長期的收益。
猜你喜歡
春節經濟“熱力圖”:消費引擎強勁驅動,產業活力全面綻放
春節期間的消費場景豐富多彩,涵蓋了出行、購物、餐飲、娛樂等各個領域,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