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賬收30億,醫療企業扎堆赴港上市
昔日,醫療企業上市的火熱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去年,京東健康市值突破5000億港元,坐上王座;嘉和生物公開發售獲得超1200倍認購,成為“超購王”;泰格醫藥招股首日融資認購額達423.81億港元。
如今,醫療企業前赴后繼、南下入港的熱鬧場面再次在港股上演。
01 醫療企業扎堆上市
自2018年港交所進行上市制度改革——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無數醫藥企業向港股市場奔涌。香港由此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經歷了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醫療企業赴港小熱潮之后,融中財經記者發現,港股醫藥板塊再一波上市熱度襲來。
我們記者通過梳理公開信息發現,2021年2月1日截止目前,共有依生生物制藥有限公司、Yunkang Group Limited、科技藥業控股有限公司、上海百心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口腔醫療集團有限公司、冠科美博有限公司、康圣環球基金技術有限公司、先瑞達醫療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聯保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醫療相關企業向港交所遞表,提出上市申請。
而已經成功上市的醫療企業數量已達6家,占同期上市企業數量的75%,募集總額共計150.6億港幣。其中包括賽生藥業、昭衍新藥、諾輝健康-B、貝康醫療-B、健倍苗苗、心通醫療-B。主要業務圍繞在藥品生產研發、醫療器械、創新生物技術、運營服務等方面。
近40天內,奔赴香港醫藥板塊的醫療企業達16家,這相當于2019年半年的上市申請量。
投資者熱情也相當高。雖然各企業上市后表現各有差異,但除昭衍新藥上市首日破發,跌幅超過8%外,其余股價表現良好。諾輝健康-B上市首日股價上漲215%,市值一度突破300億元。健倍苗苗上市首日股價上漲幅度也達到80%。
中國已成醫療投資熱土。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健康醫療市場。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醫療支出總額為1370億美元,到2023年有望達到1400億至1700億美元。中國市場正吸引著更多醫療企業前來。
02 投資機構追捧,分食資本盛宴
IPO熱潮背后,站著更多專注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機構。上市為背后的投資人打開了光明的退出前景,也為生物醫療領域的企業帶來更多發展資源。
賽生藥業的主要投資機構是李振福創立的德福資本、另類資產管理機構鼎暉投資、投過上海延安藥業的上達資本、香港第二大金融集團中銀集團、博贏創投等。
昭衍新藥的主要投資機構則是中歐基金、華夏未來資本、工銀瑞信等。諾輝健康-B的股東里則有橡子園創投、Rock Springs Capital、奧博資本、禮來亞洲基金、啟明資本等諸多明星資本。貝康醫療-B是博華資本、高瓴資本、清池資本、摩根士丹利等資本大佬的心頭好。而NewHeritage Healthcare Limited、美國世紀投資公司一直看好健倍苗苗。心通醫療-B的股東名單中閃現中金康瑞、威靈頓的身影。
以上市首日漲幅最大的諾輝健康-B來說,啟明資本持股約3589萬股,按照上市當日收盤價84港元/股計算,啟明資本上市當天賬面價值近3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5.79億元。
醫療企業頻頻成為投資機構的投資主力,主要還在于去年疫情成為催化劑,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大力發展醫療的外部因素推動下,醫藥板塊得到了市場的空前重視。
疫情之下,主要生產醫用手套的英科醫療股價從去年的11元/股漲到如今近300元/股;生產呼吸機的邁瑞醫療快步進入國際視野;做HPV疫苗的萬物生泰老板躋身福布斯富豪榜……良好勢頭下,投資機構瘋狂涌入。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醫療健康賽道共發生投融資事件1120起,披露總金額達到24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其中融資金額超過十億的項目共60個。醫療器械、生物制藥/研發、診斷檢測與化學制藥備受資本追捧。在全球醫療健康行業活躍的投資機構有奧博資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上海醫藥(香港)投資有限公司、RA資本、駿薈資本、Casdin Capital禮來亞洲基金、Perceptive Advisors、啟明創投。
清池資本創始人李彬對外表示,疫情將會加速中國醫療醫藥行業的產業升級,尤其是給醫療器械、診斷和互聯網醫療這些子版塊會帶來質的變化。廣闊的市場、良好的發展前景給投資機構帶來新一輪的歡歌。
03 研發需求,上市迫切
醫療相關企業一直是香港股市的一股推動力。
醫療企業扎堆上市不僅是為了滿足投資機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為了長期發展。上市對于醫藥企業新品研發的資金需求和流動性需求,益處多多。
醫療企業尤其是醫藥企業不同于其他行業企業,產品對研發要求更高,付出的成本更大,相應的企業承受的風險更集中。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相關報告顯示,一款新藥的開發周期可能長達15年以上,開發成本可能超過數億元。除了研發支出外,生產基地、質量體系及技術團隊的搭建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因此,巨大的投入和長回報期成為醫藥市場的主要進入壁壘。
此外,創新藥及首仿藥的研發延遲和藥品注冊及審批程序延遲都會影響上市時間。經驗豐富的研發團隊和技術團隊成為業內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對于新進入者來說具有很高的技術壁壘。
因此,受研發能力、開發成本、風險評估等諸多限制性因素的影響,一般的醫藥企業只能開發數量有限的新產品,而一旦開發失敗,企業的損失是巨大的。
但同樣的,擁有一款拳頭產品就可供醫療企業占據市場高地。
對醫療企業來說,投入了不一定能研發出新的產品,但不投入一定沒有新產品。龐大的研發支出是保持長期競爭力的關鍵。
04 業績穩定,牛股輩出
“這真的是稀缺價值。醫療保健可能是目前(資本市場中)最活躍的行業,”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暨全球資本市場亞洲醫療保健業務主管Cathy Zhang如此說道。
翻看過去,醫藥板塊向來是穿越牛熊的重要標的,也是牛股集中營。擁有核心產品的醫療企業上市后,業績基本處在持續增長的狀態,備受投資者青睞。
以A股為例,中成藥中的云南白藥、心臟支架樂普醫療、生物醫藥的雙鷺藥業、醫藥流通的國藥一致、化學制劑的恒瑞醫藥等企業上市后股價持續增長,為投資者帶來巨大收益。
醫療企業天然帶著“牛股”基因。
一是創新醫療產品或者藥品被模仿的難度相當大,高新的技術和研發把很大一部分想要從中分一杯羹的企業拒之門外。而且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及臨床積累下研發出新產品在專利保護下,醫療企業的利潤可想而知。不過,醫療企業中新產品成功入市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藥品成功的平均概率只有1/10000~1/5000。因此,一個重磅產品的出現,擁有非常高的不可替代性。
二是,人類的變遷史就是與疾病的抗爭史。人們對藥物的需求不會突然降低。威脅人類的疾病正從傳染病、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演變為惡性腫瘤、精神障礙、心血管疾病等死亡率較高的疾病。疾病不斷演變,醫療企業緊跟變化研發,二者環環相扣。
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曾撰文表示,醫療醫藥是一個兼具消費屬性和科技屬性的板塊,具有攻防兼備的特性;從醫藥醫療的創新的角度講,這個行業是不存在天花板的,永遠會有新的東西,新的企業走出來,不斷地會有優秀的企業成長為偉大的企業,成為中國偉大的企業并成為世界偉大的企業。
正如中國私募基金正心谷創新資本合伙創辦人Andy Lin曾說,“疫情爆發后,政府與社會在醫療保健系統的支出將大幅增加,對這個行業將是有利的?!?
我國醫療行業在掀起資本熱潮的同時,將帶動醫療眾多細分行業實現質的飛躍,以滿足進一步擴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國內醫療企業也將面臨全球日趨白熱化的競爭,加快研發速度,掌握研發技術成為重中之重。
持續研發新產品、進一步挖掘市場、爭搶明星藥物仿制權、同業并購、調試商業模等是奠定醫療企業能夠長牛的基礎。
后疫情時代,中國人口日益老齡化,中產階級日益壯大,醫療企業備受投資者青睞是題中之義。在資本的浪潮中,誰會趁勢而起,成為下一個醫療牛股,誰又會滾滾浪濤下黯然退場?
猜你喜歡
利潤破百億,營收增速持續下跌,邁瑞醫療“喜憂參半”
2023年,邁瑞醫療營收增速首次降至15%,這是其自2017年以來營收增速首次跌破20%。2024年第一季度,進一步跌至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