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股集體暴漲:一天吸金超過40億,背后藏著什么秘密?
2月25日,A股、港股兩市地產股票集體爆發(fā)。從資金流向上看,港股地產板塊今日凈流入17.9億港元,高于銀行、軟件服務板塊,位居第一。其中,領漲的合景泰富集團,漲幅接近24%,新城發(fā)展?jié)q幅為16.46%,寶龍地產漲超14%,融創(chuàng)中國、萬科、華潤等房企均超過10%。在A股市場,萬科A和保利地產凈流入資金合計超過30億元。
地產股起勢明顯,引發(fā)各類投資者關注。有機構認為,這或許與最近兩日多地宣布推行集中供地模式有關。
2月24日,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發(fā)布《堅決落實上級有關要求 部署2021年住宅用地供應工作》。文件指出,青島市將嚴格實行住宅用地“兩集中”同步公開出讓,即集中發(fā)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全年將分3批次集中統(tǒng)一發(fā)布住宅用地的招拍掛公告并實施招拍掛出讓活動。隨后,鄭州、天津等地也出臺類似政策。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過去熱點城市供地計劃很隨機,經常完不成計劃,而且供應規(guī)模、節(jié)奏、分布也不明確,導致預期混亂、搶地盛行、房價上漲。“現(xiàn)在,供給端這樣改革,倒逼地方政府編制好供地計劃,供地的批次、時間、規(guī)模。而且,可以根據市場熱度決定供地計劃的調整?!?
廣發(fā)地產研究部發(fā)文指出,集中供地可以帶來參拍企業(yè)數減少,競爭格局改善,降低地價,除控制房價上漲外,也會改善企業(yè)盈利。利好資金、布局、研究等綜合能力強的頭部公司。
然而,該政策的威力當真如此巨大,以至于掀起今日地產股漲停想象嗎?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jiān)嚴躍進看來,集中供地政策或也有一定的原因,但可能不是最主要的。他認為此類政策從方向看,其實是在打壓土地市場。
有房企土地投資經理告訴AI財經社,從實際操作來看,政策落實難度大,“大部分土地都需要拆遷后才能出讓,不可能所有土地都等到拆遷完畢后,才統(tǒng)一出讓吧?就算是一次性出讓,間隔好幾個月,對于那些嚴重依賴土地財政收入的縣市區(qū),公務員還發(fā)不發(fā)工資和福利了?”
不過,嚴躍進認為,如果類似土地市場改革后,至少溢價率可以控制。而且不排除大城市供地規(guī)模會增加,這都會利好地產上市股。另外,1月末,興業(yè)全球基金的副總經理董承非的一份內部講話紀要在市場上流傳甚廣,內容主要提及加倉地產板塊。由于董承非管理的興全趨勢混合基金自2013年10月至今的回報為366.22%,因此他的一些觀點無疑對市場有一定影響。
其實自2020年隨著各項調控政策、三條紅線規(guī)劃、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制度出臺,政策利空已逐步釋放。國金證券分析師趙旭翔預計,2021年行業(yè)結算毛利率的下行幅度小于去年?!澳壳胺科?017年以來所拿的高價地去化已基本完成,2020年地價穩(wěn)定性高于前幾年,目前房企股票處于歷史估值低位,今年是長期估值提升的起點。”
據財聯(lián)社報道,華西證券分析師由子沛也認為,相對白酒板塊動輒70-80倍PE值,地產股總體平均PE僅6-7倍,“今天地產股大漲行情反映的就是抱團股崩塌之后,資金開始轉向低估值板塊的策略?!?
此外,趙旭翔表示,地產公司非開發(fā)業(yè)務紛紛獨立上市,也在催化母公司股價的上漲。不可否認,地產股被看好,和地產行業(yè)空間較大是有關的。嚴躍進認為,當前需要注意信貸政策等帶來的影響。但如果外部社會經濟環(huán)境持續(xù)改善,樓市潛在的交易需求依然會釋放,將利好地產股發(fā)展。“房地產企業(yè)只要不出現(xiàn)各類債務風險,基本上后勁很強,基本面的改善,將繼續(xù)推高地產股的上升。”
不過,仍有一部分人對短期內的市場火熱行情進行了預警,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建議投資者要有長期主義視角。“如果認為股價上漲就是核心資產,股價下跌就不是核心資產,那這就是非常沒有理念的一種行為,對投資者來說也是有害無益的?!?就連提及重點加倉地產板塊的董承非也稱,雖然保利、萬科兩家頭部房企在分紅方面比龍頭的銀行要高,但他同時表示“也不會押得太重”。
(A股地產指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