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首富”瞄準港股IPO,天岳先進12寸碳化硅“軍備競賽”開啟
在當前新能源汽車領域,除了智駕以外,還有一個領域對汽車的影響極大。那就是第三代半導體器件。
以碳化硅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首先能直接提升車輛加速性能,以特斯拉Model 3和小米su7ultra為例,其碳化硅逆變器的應用使0-100 km/h加速時間縮短至2秒左右,
其次,碳化硅能間接提升汽車性能,因為輕量化和功率的提高,碳化硅功率組件體積縮減至傳統硅基器件的十分之一,并減少約35%的散熱組件用量。據英飛凌實驗室數據,碳化硅電驅系統整體損耗較硅基方案降低83.7%,每百公里電能消耗減少1.2-2.1 kWh。
第三,碳化硅的高溫工況穩定,材料在600℃高溫環境下仍保持穩定工作特性,相較硅基器件150℃的溫度閾值具有顯著優勢。
在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鏈中,碳化硅襯底龍頭天岳先進,正是這一賽道的核心企業。
從2022年初在科創板上市以來,天岳先進雖然也有產能不斷擴張,2024年實現盈利,全球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等高光時刻,但也經歷了業績巨虧、股價破發、襯底價格下降等一系列挑戰。
最近,天岳先進又向港交所遞交上市招股書,正式沖刺港股IPO。對創始人宗艷民這個濟南首富來說,當下正經歷著第二次跳躍的挑戰。
01
從破發到世界第二
二十多年前,山東大學蔣民華院士組建了碳化硅技術攻關團隊,突破N型與半絕緣碳化硅體塊單晶生長及加工核心技術,并研制出碳化硅單晶爐設備,實現從晶體生長裝備制造、單晶制備、襯底加工到終端應用的全鏈條技術國產化驗證。當前國內第三代半導體技術體系,幾乎均發軔于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
2011年5月蔣民華院士逝世后,從當時看碳化硅半導體技術產業化風險較高,鮮有企業愿意承接相關研發工作,致使該課題研究一度停滯。
這個時候,宗艷民果斷完成山東大學碳化硅材料技術的產權受讓,宗艷民前瞻性預判碳化硅半導體技術的戰略價值,看準了碳化硅襯底在電動汽車的電機驅動器、車載充電器等領域,大幅減少能量損耗,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中的產業潛力。
2015年,天岳先進在國內率先實現4英寸碳化硅襯底量產,經數年發展形成半絕緣型與導電型碳化硅襯底雙軌并進的產品格局。
前者主要應用于微波射頻器件制造,服務于信息通信、雷達探測等領域;后者則用于制備MOSFET、IGBT等功率半導體器件,廣泛賦能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及智能電網等產業。
后來,半絕緣碳化硅襯底在射頻芯片領域的應用突破引起華為公司關注。2019年8月,天岳先進首輪對外融資即獲華為旗下哈勃科技投資注資。
2021年,該企業成功實現6英寸碳化硅襯底規模化量產,至2023年完成8英寸產品量產技術突破,并于2024年率先推出全球首款12英寸碳化硅襯底產品。
2022年1月,天岳先進作為碳化硅襯底領域首家上市公司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發行定價82.79元/股,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
然而市場反應未達預期,上市首日即現破發,此后四個月內股價持續震蕩下行,最低探至41元/股區間,市值累計縮水逾百億元。此后相當長時期內,公司股價始終未能回歸發行價上方。
這一市場表現與其業績的大幅波動存在密切關聯。
上市前披露的2021年度報告顯示,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16.25%;凈利潤達8995萬元,同比增幅114%,呈現雙增長態勢。
但上市首年即出現業績反轉,2022年度營收降至4.17億元,同比下滑15.56%;凈虧損1.76億元,同比降幅達295.31%。直至2023年經營數據出現轉機,營收12.51億元實現199.9%的同比增幅,但凈虧損仍維持在4572萬元。
公司向外界回應業績變臉是主因時上海臨港工廠投產延期:原計劃2021年底投產的30萬片年產能,因設備調試與疫情拖累,至2022年末產能利用率不足40%。
同時,其原本的IPO資金的募資使用爭議進一步削弱投資者信心。根據財報,超募資金中7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5400萬元用于股份回購,被質疑偏離“研發與擴產”的募資初衷。
在經歷一系列曲折過程之后,2024年天岳先進財務數據改善,營收規模攀升至17.68億元,同比增長41.37%;實現凈利潤1.8億元,同比增幅125.3%,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但值得注意的是,據港股招股文件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1.43億元凈利潤中,包含政府補助、匯兌收益及資產處置收益等非經常性損益合計約5745.6萬元,占凈利潤比重超40%,表明其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仍待提升。
企業于招股書中特別提示:"無法保證未來期間能夠維持歷史增速水平。"
行業競爭態勢亦不容樂觀,2022至2024年前三季度,碳化硅襯底產品平均售價由5110元/片降至4185元/片,累計跌幅逾18%,價格競爭日趨白熱化。
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數據顯示,按2023年度碳化硅襯底銷售收入統計,天岳先進以14.8%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行業第二位。
02
碳化硅軍備競賽開啟
截至2024年,天岳先進已累計獲得授權專利489項,在碳化硅晶體缺陷密度控制、金剛石線多段張力調控技術、單片材料利用率優化、第四代長晶爐(TY-4000)研發及全自動檢測系統構建等關鍵技術領域均實現重大突破。
2023年6月,公司全球率先發布8英寸導電型碳化硅襯底產品,其液相法P型襯底工藝的量產突破使生產成本顯著降低。同步研發的12英寸襯底采用應力緩沖層創新設計,有效攻克大尺寸晶圓翹曲技術難題。2024年,天岳襯底產品通過英飛凌車載級認證,作為核心材料進入梅賽德斯-奔馳800V高壓平臺供應鏈體系,首期訂單金額達2.3億元人民幣。
伴隨上海臨港生產基地產能釋放,2024年公司實現41萬片/年的襯底產能規模,推動營收同比增幅達41.37%,其中海外訂單占比突破40%,歐洲市場銷售溢價較國內高出15%-20%。
然而在亮眼數據的背后,企業財報亦揭示出多重挑戰。首要問題體現為盈利質量亟待提升,在剔除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后,核心業務凈利潤率僅維持7.2%水平,較國際龍頭Wolfspeed存在逾10個百分點的差距。
其次,短期債務壓力顯著加劇:短期借款規模激增至9.8億元,流動比率由10.6驟降至2.1,速動比率1.3的指標已逼近償債能力警戒閾值。
再者,研發投入強度呈現收縮態勢:2024年研發費用支出9500萬元,占營收比重7.4%,較2022年30.6%的投入水平大幅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行業龍頭Wolfspeed的研發投入規模為其10倍以上。在技術追趕的關鍵階段,特別是12英寸襯底的持續研發需要高強度資金支持,研發投入的縮減可能對長期競爭力形成制約。
產品結構方面,公司在5G基站射頻器件與衛星通信半絕緣型襯底領域保持優勢,2024年全球市占率達18%并連續四年穩居前三。但市場空間更廣闊的導電型襯底領域,其6英寸產品良率穩定在55%,8英寸量產良率僅40%,較Wolfspeed等國際領先企業仍存提升空間。
基于上述背景,2024年12月公司戰略調整融資路徑,終止A股定增計劃轉戰港股IPO,擬募集資金30億港元。鑒于當前A股上市排隊周期與港股相比,后者具備更為高效的上市節奏。
根據招股書披露,募集資金將按6:2:2比例分配:60%用于上海臨港二期擴產項目,目標建成50萬片/年8英寸襯底產能;20%投入12英寸襯底研發;剩余20%用于海外市場拓展。
此戰略調整映射出全球碳化硅襯底三強競爭的加劇態勢。市場數據顯示,Wolfspeed維持22.5%的全球市占率,其8英寸襯底已實現量產,并規劃建設600萬片/年產能體系。天岳先進雖以14.8%市占率位居次席,且8英寸量產成本較Wolfspeed低15%,更于2024年全球首發12英寸樣品,但技術競賽已進入關鍵階段。
現階段競爭焦點集中于12英寸襯底研發進度:天岳先進2024年11月公布的樣品單片晶圓可產出芯片數量較8英寸提升30%,規劃2027年實現量產并控制成本至800美元/片。而Wolfspeed宣布2026年量產時間表,并設定較天岳低15%的成本目標,形成直接技術對標。
值得關注的是,即便港股募資順利到位,臨港二期達產后形成60萬片/年8英寸產能,但隨著Wolfspeed同步擴產,行業預測至2027年全球碳化硅產能可能面臨過剩風險,屆時價格競爭或將加劇,這對天岳先進成本控制能力構成嚴峻考驗。
03
結語
除了傳統的汽車功率半導體和半絕緣型之外,碳化硅在當前火熱的AI眼鏡市場也有用武之地。
天岳先進的12英寸半絕緣碳化硅襯底憑借2.7的高折射率,顯著擴大了AR眼鏡的視場角,同時單片波導重量可低至3克,解決了傳統樹脂或玻璃材料導致的設備笨重問題。
例如Meta的Orion AR眼鏡采用碳化硅光波導后,實現了更優的顯示效果與佩戴舒適性。12英寸出片率提升后,光波導BOM成本(占眼鏡總成本40%)有望從千元級降至百元級。
而這一市場未來的市場預期,到2030年有望超6000萬副,天岳先進的碳化硅襯底有望撬動千億級市場,成為AI終端創新的核心受益者。
所以,天岳先進不管是半絕緣型、絕緣性還是AI眼鏡中,12英寸的軍備競賽已經至關重要。
碳化硅未來的“黃金十年,對天岳先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試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