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康醫療今日赴港IPO,市值超70億,開盤大漲12%
今日,貝康醫療(02170)于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公司全球發售6666.7萬股股份,其中香港發售股份3333.5萬股,國際發售股份3333.2萬股,每股發售價27.36港元。
開盤后,貝康醫療漲12%,最高32.25港元,截至發稿前市值近76億港元。
貝康醫療的主要產品為試管嬰兒基因檢測試劑盒,其研發的PGT-A試劑盒是國內迄今為止唯一獲國家藥監局批準的試劑盒,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對每一個胚胎進行全基因水平的精準篩查。
以當前的市值計算,貝康醫療的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梁波直接持股27.62%,其身價也來到了近21億港元。
同時,貝康醫療也給中誠方圓、高瓴香港等投資機構帶來了不菲的投資收益。以首日76億港元的市值計算,持股7.59%的中誠方圓二期對應的市值達5.77億港元,持股為6.82%高瓴香港對應的市值5.18億港元。
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在英國誕生,這標志著人類在胚胎學上的重大進步,但也在當時引發了關于倫理的巨大爭議。
如今,試管嬰兒走進千家萬戶,逐漸“平民化”,幫助了不少人實現做父母的夢想。隨著全球不孕率的提升、二胎政策的開放以及女性凍卵需求增加……眾多因素推動了輔助生殖這片擁有極大想象力的市場。
不過,盡管扎根輔助生殖基因檢測這條黃金賽道,貝康醫療在資金在資金方面依然捉襟見肘,產品較為單一、研發周期長、研發成本高等都成為了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受益于試管嬰兒市場,深耕基因檢測試劑領域
10年前,在轟轟烈烈的創業大潮中,梁波帶著一腔科技報國的熱情成為一個海歸創業者。當時基因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大家都在討論著“千元基因時代”的到來,這將改變人類的疾病治療方法和生育遺傳方式。
2010年,梁波在蘇州創立貝康醫療,希望以創新驅動基因科技,幫助中國數以千萬不孕不育夫婦生一個健康的寶寶。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中國的不孕率從1997年的3.5%提高至2019年的16.4%。同期,中國的不孕夫婦人數從2015年的4410萬對增加至2019年的4990萬對。
這導致對三代試管嬰兒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
中國生殖遺傳學試劑市場近年來迅猛發展,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其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人民幣7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人民幣2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41.4%,預計于2024年達到人民幣89億元。
這其中,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PGT)試劑市場增長更快,預期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20.9%。
貝康科技就專注于PGT試劑盒的研發。與需要通過產前診斷進行干預的遺傳病傳統預防措施相比,PGT在胚胎植入前完成對胚胎的篩查,減少了對妊娠中期進行干預的必要性。
在PGT-A試劑盒持續四年的臨床前研究及多中心臨床試驗中,貝康醫療共檢測逾30,000份胚胎樣本。其產品可幫助顯著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及降低流產率,從而解決試管嬰兒治療長期以來的不足。
2020年,貝康醫療的PGT-A試劑盒獲得國家藥監局的上市批準。招股書顯示,PGT-A試劑盒的面世,填補了我國在胚胎基因檢測中的臨床空白,也標志著中國受監管的三代試管嬰兒市場的誕生。
招股書中表明,貝康醫療目前正在開發另外兩款PGT產品,即PGT-M和PGT-SR試劑盒,這兩款試劑盒將分別在2022年和2024年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注冊批準,與PGT-A 試劑盒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檢測試劑盒系列,以占領PGT市場,而所有這些產品均基于最新的NGS技術。
此外,貝康醫療不僅僅是試劑盒供應商,還已開發一套專注于胚胎檢測、管理和存儲的硬件,以補充基因檢測試劑盒產品。
資本入場,融資數據存疑
天眼查數據顯示,貝康科技在上市前曾進行過四輪融資,分別是2015年2月、2017年9月、2020年5月和7月完成的A、B、C、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元生創投、道遠資本、元禾原點、博華資產、高瓴資本等。
其中,A輪融資金額未披露,B輪與C輪分別融資1億元、1.5億元。
但根據招股書顯示,貝康醫療B輪和C輪融資分別為7000萬元和1億元,與其公開宣傳的規模不符。
根據招股書顯示,高瓴資本旗下的高瓴香港對貝康醫療進行過投資,而與貝康醫療同在輔助生殖賽道的錦欣生殖也曾經獲高瓴資本兩度投資。高瓴在貝康醫療的持股比例為6.82%,在錦欣生殖的持股比例為14.35%。
這也體現出資本對輔助生殖市場的看好。時隔一年,高瓴又站在了貝康科技的身后,與錦欣生殖不同的是,貝康科技是在基因檢測領域的龍頭。
任重道遠,連年虧損,收入主要來自分銷產品
盡管扎根輔助生殖基因檢測這條黃金賽道,也建立了自己的行業壁壘,但貝康醫療的商業化道路任重道遠,特別是在資金方面,依然捉襟見肘。
招股書顯示,2018年和2019年,貝康醫療的年度凈虧損分別為15800萬元元和53400億元,2020年截至9月30日凈虧損為85200億元。其2020年的虧損凈額較2019年還有所增加。
在連年虧損的情況下,貝康醫療的收入更顯得“杯水車薪”了。招股書顯示,貝康醫療的收入主要來自于銷售檢測試劑盒和提供檢測服務,其次是銷售檢測設備及儀器。
值得注意的是,貝康醫療的收入主要來自其所分銷的產品。
截至2018年及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19年及2020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包括NIPT試劑盒、MGD試劑盒和檢測設備及儀器在內的分銷產品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56.0%、42.3%、44.5%和64.1%。
其自主研發的PGT-A試劑盒并沒有占據收入的大部分,核心自研產品在收入上的表現讓市場對其盈利能力產了生擔憂。不過,招股書中也提到,鑒于公司將繼續擴大獲國家藥監局批準的PGT-A試劑盒的銷售,過往業績并不代表未來的業績,未來的增長空間值得期待。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及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19年及2020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公司的研發開支分別占總收入的57.7%、35.7%、34.3%及41.8%。
對于高科技企業來講,其高投入主要體現在前期的研發投入,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要想取得一定成果,需要長期大量投入,因此研發費用一般會占據整個投入的很大比例。此外,后期的推廣、銷售成本也不可小覷。
目前,貝康科技有四種基因檢測試劑盒和四種正在開發的基因檢測設備及儀器,這意味著研發開支將繼續成為成本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未來數年的經營業績也會受到這些產品的臨床試驗、監管批準和商業推出時間的高度影響。
雖然是輔助基因檢測行業內的一只獨角獸,但貝康科技核心產品研發周期長、成本高,未來還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貝康醫療經營業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成功對獲國家藥監局批準的產品進行商業銷售。2020年2月,公司的PGT-A試劑盒獲國家藥監局頒發的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并于2020年4月開始對該產品進行商業銷售,正式邁入商業化的道路。
專家預期2019年至2024年,PGT-A的覆蓋市場,會以56.5%的年復合增長率,從目前的6.34億元,快速增長到60億元的超級市場。這也是貝康醫療引得資本競相進入的原因之一。
不過,能否撐起“基因檢測第一股”的稱號,還需要貝康醫療看上市后的業績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