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中國平安的2020年:逆勢中的進取與進化
2020年,注定是中國商業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一方面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政策對地產行業加大調控帶來的對各行各業的連鎖反應,再加上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讓國內很多企業都面臨不小的壓力。
但隨著2020年即將結束,筆者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整體商業環境并不理想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其中好的企業被格外凸顯,不好的企業多遭遇較大的危機。這個現象在2020年的資本市場更是得到了相比任何一年都明顯的體現,幾乎所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好企業都表現出極強的抗風險性,而那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則大多表現低迷。
分析背后根源可以發現,行業景氣的時期,即使企業經營基礎薄弱,旺盛的市場需求也能帶動業績的增長;然而,當行業出現系統性危機時,一些商業模式欠佳、組織能力低下、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極可能隨之出現經營危機;相比之下,真正具有擁有內生成長動力、有長期競爭力的企業反倒可以快速做出調整,逆勢之中化危為機。其中,中國平安就是優秀企業“逆勢之中見真章”的一個極為典型的案例。
受疫情影響,中國平安所在的金融保險行業無疑是危機重重。線下溝通恢復遲緩,致使對線下展業比較依賴的長期保障型業務在較長時間內受到負面影響;經濟下滑帶來企業不良貸款比例升高,致使相關金融業務面臨信用風險上揚的不利影響;另外,國內外股市劇烈波動、市場利率下行,導致權益類資產貶值、國債收益率下行的風險壓力加大……
但就是在這樣的經營環境下,2020年的中國平安,不僅在資本市場表現平穩,各項業務也紛紛呈現出全新的面貌。不禁要問,平安是如何做到的?
逆勢進取
為搜尋答案,筆者閱讀了近一年各大券商對中國平安出具的研究報告,發現在報告題目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就是“轉型”與“變革”,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外界對中國平安的共識評價。在系統盤點中國平安2020年的整體表現后,筆者也有同樣的感受。
首先,在新冠疫情爆發后,中國平安鎮定應對,分別從金融保障、醫療科技與公益捐贈三個方向抗擊疫情,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期間,中國平安全集團為受影響企業、客戶及一線醫療機構提供超過180億人民幣的資金支持、累計損資損物1.8億元;同時,各業務線發揮自身優勢參與抗疫:平安產險為全國10萬小微企業提供總額超1000億元的專屬風險保障;平安好醫生業務率先推出抗疫24小時線上義診;平安醫??萍贾г偌裔t院遠程閱片,派遣移動CT影像車馳援武漢……
其次,積極抗擊疫情之余,中國平安沿著“金融+科技”與“金融+生態”戰略主線,在壽險、產險、銀行、智慧城市等業務領域堅定推動一系列的轉型與改革。
根據2020年三季報,中國平安的凈利潤下滑逐漸收窄、營收利潤增長4.5%,顯示出抵抗外部風險的經營韌性,這一方面得益于平安所堅持的“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模式本身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平安對外部風險的快速響應,如通過強化風險管控、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等手段有效化解。
在此基礎上,平安仍然堅定不移地推動業務的轉型與改革。
壽險業務改革在今年全面深化。這場以“渠道+產品”雙輪驅動、以數字壽險為方向的改革,源于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客群需求發生變化而傳統代理人模式無法持續的背景,其核心在于從文化、管理、產品、渠道等方面全方位升級業務隊伍。為此,平安制定了15個改革項目,其中至關重要的新版基本法在今年全面落實。
產險業務的數字化轉型在今年全面啟動。“數字化轉型”是平安實現業務過程智能化、提升客戶體驗與運營效率的重要手段,對產險業務而言,其核心是支撐營銷、定價、作業、風控等業務過程的智能化。正是在數字化轉型的推動下,最快3分鐘結案的“一鍵理賠”功能、快速成交的“一鍵續?!惫δ艿靡栽谝咔槠陂g迅速上線,平安好車主APP月活用戶突破2900萬也側面印證了轉型成效。
銀行業務的數字化轉型也在加速。作為實現“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的重要舉措,平安銀行的數字化著眼于數據治理、數據中臺、AI平臺三大項目群的建設,今年推出的“A+新核心系統”是其中一項重要成果,由銀行科技團隊自主研發,可以支持10億級交易賬戶、實現10億級海量日交易量,從而保證安全、高效的支付環境。
傳統的壽險、產險與銀行等金融主業積極變革背后,科技賦能業務的作用越來越突顯。2020年,科技的賦能不僅作用于中國平安的金融主業,還作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設。
科技對金融業務的賦能方面,我們能在2020年看到中國平安不少領先行業的成果。比如,平安人壽在行業中首創“智能預賠”服務,將理賠環節前置,使客戶在住院前即可獲取賠付,經濟壓力得到有效緩解,這一服務能夠實現,其背后正是平安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上的持續積累。同樣,前文所提平安產險首創的“一鍵理賠”也是源于科技的支撐。此外,平安銀行信用卡推出SAFE智能反欺詐系統、平安好醫生推出“在線醫療全程安心保障”計劃……,科技在中國平安的所有業務中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賦能下,智慧城市業務也在取得新的突破。這項業務圍繞“優政、興業、惠民”三大主題展開,是平安“科技+生態”戰略下重要的生態布局之一,其模式的本質是將平安在金融、醫療健康方面積累的科技、經驗輸出到城市建設,服務范圍涵蓋政務、生活、交通、醫療等。
2020年,中國平安累計在國內144個城市落地這項業務,城市數量相較2019年底增長25%以上,可以看到布局正迅速展開。今年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平安為深圳打造的“i深圳”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在平安的建設下,該平臺集成近8000服務事項,其中260項可以實時核驗、自動審批,實現95%的個人服務、70%的企業服務線上辦理,體現出平安在科技對外賦能上的強大實力。這股實力也反映在平安的研發成果上,2020年,在人工智能、區塊鏈兩項智慧城市建設核心技術領域,中國平安專利申請量均位列全球第三。
醫療生態圈戰略
2020的逆勢之下,平安幾乎所有業務都在前進,但在諸多進展中,最引人矚目的還是中國平安在9月22日于深圳舉行的投資者開放日活動,這一天,中國平安首次全面披露了醫療生態圈戰略及全球領先的醫療科技成果,受到廣泛關注。
筆者在總結大多數多元化戰略取得成功的企業,都是在新業務選擇上有著極為審慎的思考。第一是新業務處于一個具有足夠有吸引力的市場,第二是與原有主業高度協同,第三是在新業務所在市場具有差異化的競爭能力。分析中國平安的醫療生態圈布局,便是基于上述三個邏輯的準確業務布局。
首先,中國醫療健康市場規模龐大,預計2030年有望增至16萬億元,為中國平安的未來增長打開巨大的想象空間。其次,醫療健康與金融主業有高度的戰略協同。平安從20多年前就以保險參與到醫療健康行業中,期間積累的行業資源、科技能力能有效賦能醫療健康生態的布局;同時,醫療健康生態的形成能反哺金融主業,形成良性循環。再次,已然成勢的互聯網醫療流量入口、領先的科技積累、全牌照的金融實力都讓中國平安在醫療健康行業擁有差異于保險公司或互聯網公司的競爭優勢。如此看來,中國平安“金融+醫療”的未來非??善凇?
對于這樣一個與金融主業高度協同,市場可期的前景業務,中國平安很早就開始謀篇布局。例如,創業早期就通過保險參與到醫療健康,后來于2017年提出的“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已將醫療健康的生態圈布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選擇在三年后的2020年全面發布,也意味著中國平安對醫療生態圈的思考進一步成熟;這從本次發布的戰略藍圖上,也可以看出。
從頂層的戰略設計上,中國平安醫療生態圈生態戰略是將從政府、用戶、服務方、支付方與科技等5個方面發力構建醫療生態閉環,以抓住醫療健康市場的巨大發展機遇,打造公司未來價值增長新引擎。針對上述5個方面,中國平安在醫療健康領域進行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完善業務布局,例如平安智慧醫療主要服務政府端,平安好醫生占據用戶及線上醫療服務端,平安智慧醫療占據線下醫療服務端,平安人壽、平安養老險、平安醫??萍寂c平安健康險服務支付端,平安醫療科技研究院等提供技術研究支撐,這些業務之間形成有效互補。
目前,中國平安醫療生態圈建設已經初具雛形。其中,平安好醫生作為醫療生態圈的最重要成員,截至目前用戶數高達3.46億,月活躍用戶數達6727萬人,是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醫療流量入口,同時聚集全國近萬名專家,線下服務網絡涵蓋11萬家合作藥店、4.9萬家合作診所及2000多家體檢中心,并推出子品牌“平安醫家”,構建專業醫患溝通的橋梁。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至27.5億元,其中在線醫療收入大幅增長107%至6.95億元。
平安醫療科技研究院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醫療數據庫之一,醫療科技專利申請數位列全球第二,在6項醫療影像國際競賽中獲得第一,疾病覆蓋數超3萬種,就診數據超10億條,醫療科技調用超3億次。平安醫??萍家灿诮衲曛袠饲嗪?、貴州、海南等8省醫保平臺建設項目,累計中標12省醫保平臺建設項目,在全國醫保省平臺信息化建設領域領跑市場。
另外,中國平安在醫療科技領域也頻獲科研和賽事榮譽。醫療科技專利申請數位列全球第二,聯合國內外權威醫院在《柳葉刀(The 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國際重癥醫學頂級期刊《Critical Care Medicine》等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在國際生物醫學機器翻譯比賽中斬獲冠軍。2020亞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平安AskBob AI醫生心血管病綜合管理能力媲美參賽專家醫生團隊。
從中國平安健康生態圈目前的業務成果來看,其不僅為中國平安帶來了全新的業務增長點,還很好地實現了與金融保險主業的協同。例如,根據中國平安官方數據顯示,其每年15%到20%新增金融客戶來自于醫療生態圈,使用醫療生態圈服務的金融客戶客均合同數為3.1個(不使用的為2.0個),使用醫療生態圈服務的金融客戶AUM約1萬元(不使用的為5600元)。
另外,中國平安健康生態圈戰略并非孤立存在的,其是中國平安“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整體戰略規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健康生態圈之外,中國平安還將圍繞“金融服務、汽車服務、房產金融與城市服務”等其他四個核心領域,構建生態圈,拓寬客戶渠道來源。
目前,在上述幾個核心領域,中國平安除了在金融服務主業之外,便是將醫療健康生態圈建設作為最核心的發展方向。據悉,平安每年將營業收入的1%用于創新科技的研發,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投入到醫療生態圈。未來,隨著健康生態圈戰略的初步成型,相信中國平安在其他幾個生態圈領域的業務布局也將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些生態圈的成熟,都將大大豐富中國平安的收入結構,并對中國平安的金融服務主業產生巨大的協同促進作用。
結語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房地產調控與中美貿易戰等多重因素作用的2020年,中國平安一方面鎮定應對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各個業務領域也沒有保守求穩,而是積極推進轉型變革,提升業務能力。
在這樣的特殊性年份,還能將“轉型”與“變革”作為全年最核心的業務主線,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平安這家企業極強的戰略進取心與進化能力。也正是這種進取心與進化能力,讓中國平安在過去32年的時間,從一家深圳區域性的財產保險公司,進化成為一家涵蓋保險、銀行、證券與資產管理等一站式服務的綜合金融巨頭,再到成為“金融+科技”“金融+生態”相互賦能的全新商業物種。
筆者在研究中國企業發展史時發現,很多起點相近的企業發展到后來逐漸出現巨大分化,有的不斷蝶變,取得巨大成功,有的不斷沒落,甚至消失,根源就是在進取心與進化能力領域的巨大差距。而即使在如此特殊的2020年,中國平安也在業務上保持了超強的進取心與進化能力,不僅在壽險、產險與銀行等傳統領域的核心能力得到提升,還在科技與生態圈領域沉淀出了全新的能力。
而對于企業,筆者一直認為能力的提升其實是比短期業績表現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短期業績是企業過去能力在當下的業績體現,能力提升則會反映在企業的未來業績。中國平安在2020年這一年持續進行變革所帶來的能力提升,勢必在新到來的2021年,為其帶來更加確定性的業績增長。
猜你喜歡
營收、利潤雙降,投資收益疑似與宣傳不符,陸金所能否挽回投資者信賴?
近日中國平安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陸金所控股發布了2023年中期業績公告,這無疑是一份糟糕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