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基本面導致,上緯新材的超低價發行,還是遭遇了“抱團壓價”?
截至目前,科創板的最低發行價落在了上緯新材身上。
近日,上緯新材2.49元的超低發行價引發市場和監管層的熱議和關注。
上緯新材發布的公告顯示,共有415名機構投資者參與了公司IPO詢價,有399家統一報出2.49元的價格,集中度高達96%。
2.49元的這一發行價遠低于券商投行報告所給出的11.24元/股的價格下限,相當于打了兩折。按照這一發行價,扣除發行費用后,公司預計募集資金凈額7004.27萬元,僅為計劃募資2.16億元的1/3,該金額甚至不足該公司2019年全年的凈利潤。
按此發行價,公司發行后的總市值是10.04億元,剛剛超過科創板最低一檔10億元總市值的上市標準。如果上緯新材的發行價再低一分錢,2.48元/股,那公司對應的市值將變成9.99936億元。也就是說,發行價再少一分錢,上緯新材IPO就會失敗。
對于這一集中度高達96%的機構報價,外界質疑上緯新材此次發行存在詢價機構“抱團壓價”的現象。
此事也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澎湃新聞從監管機構人士處獲悉,上交所已經關注到上緯新材詢價階段出現異常報價的情況,正與有關部門一起對此獨立事件了解情況,一旦發現確有違法違規行為,將堅決依法進行處罰。
9月21日,科創板股票公開發行自律委召開第八次工作會議并對近期新股發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發布行業倡導,科創板自律委呼吁買方規范參與新股報價,賣方提高投資價值研究報告的專業性。
對此遭遇,上緯新材方面表示,拿到定價結果十分驚訝和不能接受,公司上市的本意是對公司的穩健經營非常有信心,認為二級市場會認識到企業的真實價值而予以反饋。上緯新材方面對媒體直言,“我們可以是犧牲者”,“上緯新材對定價接受可以引起關注,讓監管意識到報價機制的問題,畢竟會影響到整個擬上市公司對科創板的認可和選擇板塊的疑慮”。
那么,詢價機構到底存在“抱團壓價”嗎?上緯新材是犧牲者嗎?業內專業人士對其遭遇又有哪些看法呢?
“超低定價”源于公司基本面?
對于此次事件,市場上一方觀點認為,上緯新材目前的定價主要就是基于公司的基本面,此次所謂的以“地板價”發行上市,對于公司而言或許“是一件好事”。
新財董創始人、董事長彭欽文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科創板詢價并沒有規則的約束,與之前設置封頂價不同,上緯新材現在的定價主要來自于市場上詢價機構的認可度,價格主要還是基于公司的基本面。
那么上緯新材的質地到底如何呢?
我們了解到,上緯新材是一家復合材料用樹脂供應商,公司的主營業務為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在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方面,公司的乙烯基酯樹脂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列國內前三。同時,公司的風電葉片用材料市場份額位居前列,客戶覆蓋國內外主要風電葉片生產廠商。
2017年至2019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24億元、12.38億元和13.49億元,逐年上升。
然而,公司的毛利率卻與同行有所差距。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19.31%、14.72%和19.60%,而同期,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值分別為22.74%、20.45%和22.64%。業內專業人士表示,這一偏低的毛利率也暴露了上緯新材在上游議價能力方面處于弱勢地位。
對此,上緯新材在招股書中表示,2017年至2018年,原材料大幅波動等偶發因素是公司毛利率偏低的原因。2017年中至2018年初,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但公司與客戶銷售價格調整滯后,因此在2017年和2018年,公司承擔了原材料波動的主要風險,導致2017年全年毛利率下降以及2018 年毛利率偏低。
此外,我們注意到,上緯新材對下游大客戶的依賴逐漸增大,招股書顯示,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呈逐漸上升趨勢,2017年至2019年,這一比例分別為33.43%、35.46%和46.70%。
與此同時,上緯新材的應收賬款也逐年走高,2017年至2019年,分別為3.27億元、3.84億元和4.3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期內,在前五大欠款客戶中,中航惠騰風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財務困難,已申請破產,因而,上緯新材對中航惠騰風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應收賬款2848.77萬元計提了100%的壞賬準備。另外,公司還對河北安泰可耐特冶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應收賬款760.97萬元計提了100%的壞賬準備。
作為評價公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上緯新材的創新能力又如何呢?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上緯新材研發費用分別為2242.54萬元、2588.65萬元和2543.93萬元,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19%、2.09%、1.89%,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一數據與同行相比有些差距,同期,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4.20%、3.55%和4.3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緯新材的員工人數呈逐年大幅下降的趨勢,2017年至2019年,分別為395人、346人和316人,2019年比2017年減少了79人。
(截圖來源:招股書)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緯新材今天披露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發行結果公告,公告顯示,公司遭棄購14225股,包銷金額為35420.25元。
對于此次公司超低價發行的遭遇,上緯新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公司是犧牲者。但知名財經評論員皮海洲認為,上緯新材雖然在詢價環節暴露了一些問題,但因此就認為公司被犧牲了這樣的理解顯然是不妥當的。
皮海洲對風云資本界表示:“首先我認為此次低價發行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上緯新材基本面的反映,而另一方面,市場是有糾錯能力的,如果公司未來發展好,股價肯定會繼續升上去,并不會受到發行價的限制。但是如果公司發展不好,業績平庸,即使是高價發行,股價自然也會跌回低位。因此,并不存在所謂‘錯殺與犧牲’的說法。
相反,我認為這或許對公司來說是一個機遇。通過低價發行,讓利廣大投資者,這與一些公司高價發行的圈錢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此舉正好可以樹立公司良好的市場形象,進而密切與投資者的關系。”
機構“抱團壓價”,公司價值遠未體現?
對此,另一方觀點則認為,415名機構投資者參與詢價,399家統一報出2.49元的價格,一分不差,如此統一的報價很容易讓市場懷疑投資機構有所“共謀”,存在“抱團壓價”的情況。
對于上緯新材的遭遇,市場很多人為公司打抱不平,認為此種大規模詢價機構報出同一低價的行為是對上市公司的打劫。
那么,這些詢價機構到底是不是“抱團壓價”呢?
風云資本界梳理發現,參與詢價的415家機構包括公募基金、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等不同的市場主力投資機構。不同市場主力投資機構的投資理念和風格各異,然而此次這些投資者的報價如此整齊劃一,這讓外界很難相信這是投資者的獨立報價。
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2.49元這價格的最初報出者,是有商討的。起于幾個大機構,因為其產品較多,所以他們的報價權重相對較高,更接近中樞。大家向他們看齊,然后有各種微信群,大群小群小小群,具體定價時再打打電話,好多機構就知道了價格,于是就從眾了”。
那么,這數百家機構為何要在大群小群小小群溝通定價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情況與目前市場的詢價機制有很大關系。
根據《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采用詢價方式的,網下投資者報價后,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應當剔除擬申購總量中報價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得低于所有網下投資者擬申購總量的10%,然后根據剩余報價及擬申購數量協商確定發行價格。剔除部分不得參與網下申購。
也就是說,投資機構如果報的價格高,即使比市場均價高幾分錢都有可能被劃到被剔除的前10%最高價范圍內,從而無法參與新股的網下申購。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機構為了中簽,很有可能私下打聽其他詢價機構的報價情況,將自己的定價控制在不被踢除的范圍內。
一家央企旗下投行資本市場部負責人對券商中國表示,“詢價機構抱團串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方面串價有利于詢價機構拿到籌碼,甚至有助于其低價拿到籌碼;另一方面,詢價機構數量極多,一些機構并不具備獨立研究能力,或者不具備深度研究每支新股的精力,客觀上只能被行業領先的機構串價”。
可是這種抱團定價的行為卻損害了那些獨立報價機構的正當利益。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獨立性更強的報價更能體現市場整體對某只新股的態度,可是抱團定價的行為使得那些獨立報價的詢價機構因報價過高而被剔除,從而使利益受損,而那些違規串聯的機構卻可以獲利。
“這種抱團定價行為使得詢價機構沒有認真研究發行人的價值,更多的是根據市場其他機構的情況拍腦袋決定的,這種報價很難確定發行人的合理價值。”王驥躍表示。
對此,《證券市場紅周刊》發文認為,上緯新材的技術優勢顯著,產品線豐富并不斷拓展,同時公司下游需求驅動力強,市場持續放量,行業前景良好。然而,公司卻遭遇超低價發行、最低募資額等“非常規待遇”,公司的價值遠沒有被體現。
猜你喜歡
發行制度有BUG?科創板最小IPO上緯新材今上市
415家機構參與詢價,399家報出同一價格,純屬巧合還是抱團“串謀”?在上緯新材“地板價”發行而引發關注的背后,抑或有IPO詢價機制的問題。從剔除高報價轉變成剔除不合理定價,才有益于新股發行的健康發展。由基本面導致,上緯新材的超低價發行,還是遭遇了“抱團壓價”?
上緯新材是一家復合材料用樹脂供應商,公司的主營業務為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